此文發《教育科學》2017年10月
充分運用數學課堂陣地培養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湖北省巴東縣清太坪鎮白沙中學 秦明秀 郵編:444327
【內容摘要】為了培養未來人才的優良素質,更好地實現新課改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進行對農村中學開展數學課堂主體性教學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學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具有一定認識能力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課堂教學,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框架,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激活學生主體,放手給學生一個自行探索學習的時空和機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研究過程,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活起來,從而使他們愉快地學習,主動地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 新課程改革 自主探究
新課改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實現它,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一個重要的保證。人的主體地位獲得的過程,是通過外化的"教"轉變為“內化的"學"的不斷自我規范,自主發展的過程。由于地域文化和學生類群特征,農村中學的學生在學習上表現為更多地依賴教師的講授進行認知操作。獨立性較差,創新意識不夠。為了培養未來人才的優良素質,更好地實現新課改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進行對農村中學開展數學課堂主體性教學探討是十分必要的。學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具有一定認識能力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革課堂教學,突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框架,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激活學生主體,放手給學生一個自行探索學習的時空和機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研究過程,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活起來,從而使他們愉快地學習,主動地發展。幾年來,我著力探究,并積極開展數學課堂主體性教學的實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1.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種主體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為,必須由他們親自參與和直接體驗。教師的責任在于提供各種學習條件,給予點撥、激勵,喚起他們發自內心的學習愿望,使他們從"要我學"的被動狀態轉到"我想學"的主動狀態,引他們"入景入情",讓他們以最佳的學習心理去獲取知識,求得快樂。課堂教學的導入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興趣是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起點。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為本節課要掌握的問題或內容設計問題情境,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如:我在教指數概念這一節課時,手拿一張紙,然后問學生:我把它對折,并無限次對折,你能猜出它將會有多高嗎?當學生聽到將會超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時,大吃一驚,興趣也隨之大增,學習的情感和認知需求即被喚起。又如在引進三角知識時,讓學生親自設計測量電視塔的高度。在講"相交兩圓連心線垂直平分公共弦"時,讓學生動手畫畫、猜猜,再讓他們歸納"結論",講講、證證。就這樣,每教授一個知識點,我始終精心設計問題情景,把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課堂中來,使學生的大腦處于最興奮的狀態之中,讓學生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學生的思維火花也被點燃,對課文的內容產生了探究的欲望。
2、給予學生自由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起到主導作用。許多教育家認為“學生自己也可獨立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對學生的自由活動采取何種態度,是區分教育好壞的分水嶺"。并對傳統學校壓抑學生自發沖動的做法給予了尖銳的抨擊,認為"紀律則是通過自由而來"。的確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就應把課堂上的學習自由"還"給學生。做到讓學生獨立思考,熱烈討論,踴躍交流,我的嘗試是: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進行思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積極為學生創設展示思維的條件和機會,有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展示思維,激勵其主動探究問題。同時也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創造思維活動。如:我出示是非題:兩邊及第三邊上的高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我先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時間,然后用手勢作出判斷,我不直接分析或簡單宣布答案,而是請小組內有不同答案的學生互相辯論,互相說服對方,然后再一次手勢判斷,最后請學生說明思路。這樣學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間,能夠在思維活動中體會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真正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多向思維。例如:在Rt△ABC與Rt△ADC中,∠B=∠DAC=90°問增加什么條件能使△ABC與△DAC相似。這一題目為學生的創造思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在學生的討論、比賽、歸納中出現了二十多種增添方案, 激起了學生思維的高峰和創造的興趣。
3、培養實踐操作,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其主體是學生,教學的效果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自身操作和實踐才是最有效的。作為我們教師就要設計帶有啟發性、探索性、開放性問題,通過讓學生實踐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準備、實施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有時是編劇、有時是導演、有時是觀眾,學生不僅是演員、是觀眾、還是修訂、補充劇本的編劇。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設計問題讓學生做,錯誤原因讓學生說,方法與規律讓學生歸納。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點撥、引導,促進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凝煉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敢想、敢說、敢做、敢冒險、敢標新立異的人格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4、巧設分層練習,深化學生自主探究。
分層練習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獲得能力培養,深化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學習題好比磨刀石,使學生的思維越磨越鋒利。確實課堂分層練習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也能暴露學生在理解、應用新知識中存在的問題。把握好這個環節,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幫助學生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因此教師在組織練習時一定要根據學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本節課的重要內容,圍繞知識、技能、方法、思維和能力從多角度,全方位設置幾組強化練習題,包括引伸性練習,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發展求異思維。以起點低,解法多,能體現不同思維層次的練習為主,讓每一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成功。又包括思考性練習,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使自主探究精神在運用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由過去的學習單純的文化知識變化為能自主地學習,拓寬了學習領域。嘗試著從生活,從周圍去挖掘數學問題。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技巧,學會了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特別是那些原先上課不夠專心,不善于發問的學生,也能改變學習態度,變得愛發問。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