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高三歷史復習備考思路
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胡陽新 郵編:444324
隨著高考改革的發展,歷史考題也越來越新穎,越來越活,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目前我省使用的新課標教材版本主要是人教版,面對此教材,我們就如何把握復習的方向呢?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很關鍵,我們必須有好的復習方法才能考出好的成績。
首先對高考試題特點進行分析
一、高考命題框架和走勢
(1)試卷結構基本定型
學科綜合:文綜卷歷史學科的學科內綜合題,不再出現和其他兩科綜合命題
題型:即客觀題和主觀題,分值比例大致固定。客觀題為選擇題而且都是單選題,統一分值,基本上都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觀題也是材料性的。
考查內容:分為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相應地,試題也就分為必做題與選作題。
(2)各學科比例調整后大致固定
新課程標準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的內容大致比例為:20%、35%、45%。世界史比例有所增加。
(3)考查維度:
新課程的三個緯度十分明朗,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4)考題趨向追蹤史學發展前沿
歷史學科命題趨勢多會涉及學術前沿問題,反映主流的史學理論、史學觀點和現代意識。概括地說分為兩方面,即多種史學視角、多重史學領域。
①多種史學視角:
革命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后現代史觀等
②多重史學領域:
除卻原有的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外,社會史、計量史學、心態史學、環境史學、影視史學等,雖然有的涉及不是太多,但意味著一種新的趨向,是不可以忽視的。
二、考題分析與命題趨向
1、強調能力考查,材料使用增多
如何體現能力考查的目標?多數考題越來越青睞于材料題和問答題。材料解析題1989年高考問世時稱史料分析題,1990年改為材料解析題。隨著它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增加和題型日益靈活、區分度明顯提高,逐步受到高考試題的青睞。這表現:材料使用數量越來越多,材料使用題型越來越廣,對材料的挖掘越來越深,材料綜合性考查越來越強。根據材料的形式,其題型可分為4種:
一、文字材料。多以經典著作、檔案文件、傳記方志、歷史文獻、銘文碑刻等構成。
二、是表格材料。它直觀性強,數據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說服力。
三、是圖片材料。包括歷史文物圖片、照片、摹本,也可以是歷史畫面、漫畫、地圖等。
四、綜合材料。由多種材料組合疊加。
關于史料題的呈現方式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史料真偽的判別。比如2010年新課標卷35題關于中日雙方對1894年豐島海戰記述各異,說明研究者立場會影響對歷史的解釋。這則史料的導向實際是讓我們破除主觀立場的影響,對史料進行分析。2010年上海卷33題曹墓之爭直接問到質疑者的依據,即怎樣證明對方觀點是不可靠的。第二類是對史料進行分類解讀、分析。這類題目比較普遍。第三類對史料間的關系進行闡釋、引申。
2.題型更加靈活
新課程不僅在體例與內容上大膽創新,而且呈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1)考查歷史學科本身
(2)考查史觀
(3)考查歷史學習與歷史研究的方法
(4)考查情感、態度、價值觀
3.開放性與靈活性成為必然趨勢
4.考試標準的梯度性傾向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第一、高考備考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實踐的指南。一個符合自己學校、自己學科、自己學生實際情況的科學合理的高考指導思想對高考備考的實效性非常重要。具體做法上
(1)夯實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 要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必需夯實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隨著加入寧夏卷的省份的增多,高考試題整體上難度上升,但萬變不離其宗基礎是一切的基礎。高考中的高分也是在基礎扎實的同學中產生的,因此在組織高考復習時一定要抓住基礎。
(2)要有較強的應試能力 考生要在較短的時間里應對三年所學的內容,必需要有較強的應試能力。而學生的這種能力必需通過系統有效的訓練才能獲得。
第二、以課程標準為根本,積極努力促進教師教學觀和學生學習觀的轉變
一單元、每一節內容標準,更要重視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的變化。如:新課程下的教材觀:教材只是歷史課程內容中最重要的資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資源,要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根據課程標準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百家爭鳴與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整合。比如:在高三二輪自習時,按時間順序打亂模塊講通史,重新組合幫助學生建立時空體系。
第三、注重“雙基”考查
(1)、在依據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注重考查對歷史學科基礎主干知識的掌握程度,加大知識考查的拓展性(廣度、深度)、探究性(學習潛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課標如何有效地把握教材,大膽取舍,精講、講透。比如近代史的五大侵略戰爭,課標要求是“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但僅按課標要求不夠,應在一鴉或甲午戰爭上深挖,講清戰爭的原因、過程、特點、方方面面影響、中國失敗的原因、和世界史的關系,講清一場戰爭,其余舉一反三。取舍的度如何把握,發揮備課組的力量,集體探討,各抒己見,共同把握。重大歷史事件必須講清講透。
(2)、注重考查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圖文材料選擇題作為選擇題的主打題型,歷史綜合題的信息載體以新材料為主,信息呈現形式多樣化。我們的對策是1、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不要一講到底,平時課堂要多引導學生分析前言、學思之窗、歷史縱橫。2、在學法上: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得結論,用材料印證結論,從內容中推導作用、影響、意義,自己得結論。而不是告訴學生結論背結論。
第四、彰顯能力導向
(1)、突出新史學理念(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的導向作用,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展現新課程理念的導向作用,通過情境創設,加大問題的靈活性、應用性、探究性,使高考更能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第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廣泛的學,備考從高一就開始。新課程下的課程標準比較概括,給教師們教學提供了拓展的空間,在平時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多方位、多渠道地學習歷史,在課堂上學、在閱讀中學、在觀看影視作品中學…,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更要注重對教材知識的拓展理解,合理利用好現有教學資源(教材中的正文、圖片、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地圖冊),適當拓寬知識面,使學生具有比較渾厚的知識積累和相對廣博的知識視野。備考備在平時的每節課,充分合理利用好現有教學資源(教材中的正文、圖片、學思之窗、歷史縱橫、本課要旨、地圖冊),在每節課中落實能力培養。
復習將難度上,分三階段進行:
一、要抓住課本,緊扣考綱
第一階段(輪):抓點(抓基礎)——認真理解和按照考試大 綱要求,目標是“全面、細致、扎實,注意基礎知識落實”。具體策略是“高度重視,以熟悉教材為中心,堅持歸納和反思,堅持訓練和解題。”(簡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第一輪復習主要圍繞課本進行,對必修課本必須做到精讀、細讀,要全面地復習,不要放過任何細節,要一章一節地過關。第一輪復習切忌心浮氣躁,要對基礎知識進行熟練掌握。特別應注意如下知識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古羅馬的民主政治、近代資產階級民主化儀制、辛亥革命、太平天國運動、新中國的外交、世界多極化趨勢、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近代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變化、新航路開辟、羅斯福新政、經濟全球化、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等。
二、要形成系統,整體把握
第二階段(輪):抓線(整專題)——指導思想是“重視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能力的提升”。以通史為線索,整合必、選修模塊,貫穿中外、連通古今。考生要領會一些典型試題的解題思路技巧。抓面(練套題)——在前面兩輪復習的基礎上,突出重難點、熱點,以考帶練,以練促考,加大材料綜合題的閱讀量和訓練量,同時回歸知識點。 “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第二輪復習,要求有嚴密的思考能力,對所復習的基礎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系統,對問題的分析較透徹。應打破傳統的定式思維,對答題的思路有自己的創新,形成一套完整的答題思路。第二輪復習應做一些相關的模擬題,每周最起碼要做一套,以便對自己復習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
三、“回歸基礎,回歸教材”,緊跟高考信息,掌握高考一線資料
第三階段(輪):靈感復習法——要求“回歸基礎,回歸教材”。 面對高考新題層出不窮,圖片材料題逐漸增多,第三輪復習就要求我們關注熱點,與時俱進,會運用所學知識來對當今社會的熱點進行簡單分析,應挑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中國07-08年似乎天災特別多,尤其是08四川地震的發生,高考題應該對這方面有所體現。除了關注熱點外,還應關注一些周年問題,如五四運動發生9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等。最后就是要回歸課本,進一步對所復習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