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的家庭是傳統的以男性為主、一夫多妻制的等級制大家庭,女性在這樣的家庭中處于依附、屈從的地位。然而,當我們從社會性別的視角來審視時,卻發現皇帝家庭的女性成員對明代的歷史發展產生了不同一般的影響。
首先,從制度文化層面看,朱元璋從預防前代女寵之禍、外戚專權出發,在為其子孫組建家庭時,確定了從民間選取良家女子入宮的制度。這一制度建設的著眼點就是要嚴宮閫之禁,通過限制后、妃、嬪的出身、不與權貴之家聯姻,進而杜絕歷史上后妃干政、外戚擅權現象在明代重演??v觀明代歷史,這種選秀女之制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其一是歷代天子、太子或親王長大成人、年及婚齡,要為他們選取配偶,這是選秀女制度的核心,由此而組成了明代皇帝以后、妃、嬪等為主的一夫多妻制等級大家庭。其二是為選取宮中服務人員而選秀女,在有明一代的秀女選取中,以這種入宮備使令的選取人數為最多,年齡可從10歲以上至40歲以下不等,最小可到4歲。其三是皇帝為了自己的淫樂需要而強索民間女子,如嘉靖皇帝為煉丹藥,數年間就選了760人入宮。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分析明代皇帝這種以一個成年男性及其正式配偶為主、眾多侍妾及服侍女性為從而構成的家庭結構,可見其主導意向是以張揚皇權、男權為主,壓抑女性的權力,蔑視女性的存在,嚴防因女性非正式權力的膨脹而威脅封建政權的穩定。從明代歷史看,選秀女之制確實有效地防止了歷史上后妃干政、外戚擅權現象的重演,但它確實也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是對民眾權力的一種蔑視。隨著歷史的發展,選秀女之制也就從加強皇權的制度變成擾民的弊政,給明代歷史造成了破壞性影響。
其次,在明代皇帝一夫多妻制等級大家庭中,作為天子配偶的后、妃、嬪的非正式權力仍對明代歷史發生重大乃至決定性的影響,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帝位傳承中發揮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的帝位傳承中,為了防止皇族內部的爭端,自西周以來就實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繼統原則,明代也以此原則來處理皇室內部的繼承關系。但朱元璋同時還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大宗無子的情況,作出了“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的規定。從整個明代16帝的繼統情況來看,與朱元璋的設計有很大差別。第一、明代有6位皇帝未曾被立為太子,也不符合“嫡母所生”的要求,即成祖朱棣、景帝朱祁鈺、世宗朱厚璁、穆宗朱載、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第二、其余10位帝王,除朱元璋外,另9位雖曾被立為皇太子或皇太孫,但都不是當朝中宮皇后之子。正因如此,在明代的帝位傳承中,后、妃以其家庭關系中的一極而對明代的歷史發生著決定性的影響。這不是專制皇權所能限制的,卻又是對專制皇權的必要的補充,使明代的帝統能不斷地延續下去。如仁宗皇后張氏,從燕世子妃到皇太子妃、到皇后、到皇太后、到太皇太后,一身而歷近50年的政治風雨,對明代前期的政治穩定與社會發展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再如武宗去世之時,國無儲君,如果沒有孝宗張皇后定策迎立世宗,下詔收捕江彬,明代的歷史說不定又要發生什么禍亂。而神宗之母李太后在萬歷初年,“委任張居正,綜核名實,幾于富強,后之力居多?!痹诿鞔实鄣牡燃壖彝ブ?,皇權、男權雖居主導地位,但女性的非正式權力仍是一種潛在的權力,它是對前者的一種補充,平時處于前者的掩蓋之下,一當條件合適,也可以不同程度地轉化為正式權力,或以其家庭一極的地位而對歷史發展產生各種影響。從這一視閾看,歷史上的女后專權、外戚干政,實際上就是這種女性非正式權力的一種轉化,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其對歷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在兩性關系中,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明代皇帝的一夫多妻制等級家庭中,皇帝的愛情等感情糾葛與家庭結構中的諸多矛盾也導致明代歷史的許多戲劇性變化。如朱元璋和朱棣,對正宮皇后感情甚篤,因而在皇后去世之后再也不重立皇后,這是對夫妻感情的一種尊重,而這兩位皇后在世時對于丈夫的行政處置亦多有影響。明憲宗時,與長他17歲的妃子萬貞兒感情甚好,以至于萬貞兒寵冠后宮,生了皇子后馬上晉為貴妃,皇子死后萬貴妃心理變態,凡被憲宗臨幸有子的宮人均逃不脫她的魔掌。孝宗由于和張皇后感情深厚,宮中同臥起,因而只有武宗一個兒子,武宗則由于不愛宮中的后妃,專意于豹房和巡幸,導致他沒有兒子,由此也造成孝宗一系的皇統中絕,才有迎立世宗的重大舉措,又導致大禮議的出現。至于明神宗時,因皇長子朱常洛是其母李太后的宮女所生,乃他一時風流所致,不為他所喜愛,而他最寵愛的鄭貴妃生下三子常洵以后,冊立太子、出閣講讀、選婚等就成為萬歷朝的大事件。史稱“帝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貴妃謀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竄謫相踵,而言者不止”。由此而造成遷延數十年的國本之爭、妖書之案、梃擊之案等事件,這些都加深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明代皇后在中國古代后妃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其正面典型馬皇后、徐皇后和張皇后與負面典型萬貴妃、鄭貴妃都成為正史野史大書特書的人物。目前,學界關于明代皇后和后妃的個案研究較多,宏觀整體研究則不多見,僅謝葆華借助儀式來研究皇后制度,視角新穎、見解深刻。本文旨在通過明代皇后的生存狀態研究后權式微的原因及其影響。
一
明初皇后頗受重視,皇帝充分認識到治國與治家、治外與治內的關系,“帝王之政必始乎內,治平之效必本于家”(卷8洪熙元年三月丁丑),因而對母儀天下、表正六宮的皇后禮讓三分。
明太祖嚴格防范外戚宮闈干政,“命工部制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于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復著令典?!瘪R皇后堅持身為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每遇到自己覺得不妥之事,總是從中斡旋,讓雄猜疑忌、嗜殺殘暴的太祖改變初衷,成功挽救了不少人(卷113《后妃傳一》)。
徐皇后在靖難之役燕京被圍時,“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碑敵勺娴腔?,她作為賢內助積極輔佐丈夫事業,召見命婦,賜冠服鈔幣,勸她們成為賢內助,“朋友之言有從有違,夫婦之言婉順易入。”“嘗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卷113《后妃傳一》)
張皇后更是危難關頭定乾坤,在皇位平穩傳承中功不可沒。當仁宗為太子時屢為漢、趙二王所間,“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后故得不廢”?!凹傲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睆埢屎蟛粌H在幫助夫君鞏固太子之位、成功登上寶座上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當仁宗、宣宗英年早逝后,她先后輔佐幼子、幼孫順利登基,歷經四朝(卷113《后妃傳一》)。
明初三后的政治作為充分顯示了她們的獨尊、優越地位,太祖、成祖、仁宗也肯接受她們的勸諫,糾正決策中的失誤。馬后、徐后去世后,太祖、成祖將她們的事跡言論編輯成冊,《慈孝高皇后傳》、《女戒》、《內訓》、《勸善書》被廣泛傳播。
皇后作為皇帝的配偶,身份非同一般,影響重大,其廢立與皇位繼承人密切相關,歷代統治者無不慎重對待,但明代中后期的皇帝卻屢有“廢后”之舉。
皇后的活動空間和生存狀態從明宣宗開始發生巨大變化:孫貴妃在取代胡皇后之前就擁有金寶,“貴妃有金寶自此始,直逼皇后矣!”而胡皇后的無故被廢標志著明代后權的衰微與皇后生存環境的惡化。此后,汪皇后因反對廢太子而被景帝毫不猶豫廢掉。吳皇后認為萬妃恃寵而驕、無禮,摘其不法加杖,萬妃心懷恨意,煽動憲宗廢后,使之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月皇后”。世宗第一任皇后陳氏僅因吃醋生氣,“上大怒,后以驚悸忽墮妊,既而崩”;第二任皇后張氏為張太后求情冒犯世宗,無故被廢。這些廢后的遭遇誠如沈德符所言,“皆一時微眚,遂干天怒,真不幸也!”(卷3《廢后加禮》)
那些沒被廢黜的皇后境遇也很悲慘:錢皇后在英宗被俘后“盡出中宮所有貲仗變之佐迎賀費”,每夜為帝祈福,“罷即臥地,因壞一股。復以久泣故傷一目”,英宗大為感動,留下遺命與錢皇后同葬,周貴妃仍“倚子貴”千方百計阻止錢皇后獲得“太后”徽號,不許二人同葬(卷2)。憲宗繼后王氏委曲求全,“嘗游西苑,妃車先后行;歲時朝見,不執妃禮。昭德宮醞釀,每加于中宮”,方換得一時平安(卷3)。穆宗寵愛李貴妃,令皇后離開坤寧宮移居他處。神宗移蹕后惟鄭貴妃日侍左右,“中宮不復得時奉晏閑”,“京師盛傳中宮久病,侍衛不過數人,其膳修服御俱為主上裁減大半?!?卷3《今上篤厚中宮》)王皇后不與鄭貴妃計較,“性端謹,事孝定太后得其歡心”,才保住皇后寶座(卷5)。恭妃作為太子生母與囚徒無異,一生都在悲苦孤寂中度過。思宗生母孝純皇太后“以細故失光宗意,被譴薨”(卷5)。明代中后期皇后大多不為皇帝喜愛,“不御坤寧二十年,玉階埋月井迷煙??诜孔孕艧o人到,間放貓兒自在眠”(第12頁)即是坤寧宮主人的皇后孤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皇帝不僅對皇后缺乏感情,還十分冷血殘酷。方皇后在位數十年從無過失,并在“壬寅宮變”中救下生命危在旦夕的世宗,但世宗為替曹妃報仇竟讓她活活燒死。熹宗根本不曾留意過妃子的死活,“所用之人為客魏擯斥即不復記憶問及”,“退食便如成隔世”,他的這種冷漠態度使客魏得以粗暴干涉宮闈內務,時時“勒死、棰死宮人,舁出太安門外”,“宮人往往有進御而得禍者”。熹宗張皇后性格嚴正,曾在皇帝面前指出客魏過失,客魏恨之入骨,在其懷孕后“盡逐宮人異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損元子”(卷114《后妃傳二》)。即使明后期最有作為的崇禎皇帝也因寵妃田氏,將周皇后推倒在地,揚長而去。
總的說來,中后期皇后地位大幅度下降,處境岌岌可危,那些寵妃愛妾仗著皇帝的寵幸有恃無恐,位居皇后之下卻時時處處超越皇后待遇,凌駕于皇后之上。她們對皇后寶座的沖擊挑釁,對皇后后妃的迫害使得皇后生存狀態呈不斷惡化趨勢?;屎鬀]有皇帝的庇護,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只能聽天由命,忍辱偷生。
二
皇后的失寵與寵妃的挑釁無疑是宮闈斗爭激烈、皇后生存狀態惡化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明代皇帝退回深宮,打破傳統內外分工格局,使“后權”急劇萎縮
皇帝與皇后按照“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進行分工,皇帝理應將大部分時間精力用于國家治理,宮中事務則由皇后代為管理,“妃嬪之立,所以助皇后、奉宗廟,理內治也?!币蚨鞒跞笤趯m闈能夠施展教化,扶助夫君的帝王事業。但明代中后期的皇帝不再熱心政務,荒政現象十分突出,自成化至天啟一百六十七年間,除弘治間數年以外,其余皆簾遠堂高,君門萬里,上下否隔,朝政日非。世宗和神宗更是創下皇帝懶惰荒政之最。他們將注意力從政務轉向個人享樂,終日隱居深宮,縱情聲色,這種逆轉從根本上改變了皇帝與皇后的權力分配體系,皇帝天天呆在深宮發號施令,皇后在內廷行使權力的空間大幅度萎縮。
皇后作為皇帝的正妻,如果得到他的寵幸,手中權力相對會有所保障,但明前期和中后期皇帝對皇后的態度、感情迥異?;屎竽竷x天下的地位和作用使統治者在選妃立后時往往將品德性格排在容貌才藝之前,容貌端潔、德性純美、溫良恭儉、聰慧賢淑、言動威儀、咸合禮度等是中選者必備的品質,而那些特別富有情趣、迷人的女子則被視為禍水長期排斥在外。明初皇帝勵精圖治、銳意進取,自然樂于接受“賢內助”型的妃子,但中后期皇帝一味追求個人享受,對政務避之唯恐不及,對有益于治化的妃子自然 產生抗拒、排斥心理,即使對方貌若天仙也無動于衷。武宗生性風流,四處拈花惹草,不擇貴賤,連藝妓、寡婦、孕婦、山野村姑都不放過,卻對宮中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的美女毫無興趣,“日率小黃門為角斗踏踩之戲,隨所駐飲宿不返,其人中宮及東西兩宮不過四五日”。即使有中興氣象的崇禎皇帝也并不寵愛以端莊賢淑著稱的周皇后,反而對有點任性而多才多藝,善歌善舞的田貴妃很是著迷?;实蹖δ骋诲拥钠珢鄱鲗?,許以特權,實際上是變相傾奪、削弱后權。
(二)明代選妃制度導致后妃缺少家族和外廷支持,處于完全依附狀態
明代選妃制度非常特殊,太祖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凡天子及親王后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女子,“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雖然太祖只強調“良家女子”身分,并無勛戚貴族與寒門庶族之別,但在執行時往往傾向于選擇那些家世不顯、屬于中下層家庭的女子。成祖為皇太孫選婚,中選的胡氏其父榮以長女故封為錦衣衛指揮,第二任皇后孫氏是永城縣主簿的女兒。正如《明史·外戚恩澤候表》“前言”總結,“自文皇后而外,率由儒族單門人儷宸極。后父初秩不過指揮,候伯保傅以漸而進?!?卷108)明代后妃絕大多數是寒門庶族出身,孝宗生母、神宗生母、光宗生母、熹宗生母更是地位卑微的宮女。
有明一代從未出現象兩漢呂氏、霍氏、王氏、竇氏、梁氏,隋唐獨孤氏、長孫氏、武氏家族那樣在政治舞臺上影響或支配時局的外戚集團。明代外戚勢力過于孱弱,根本不可能通過宗族勢力或動員朝臣結盟來對抗皇帝的“廢后”、庶賤僭越嫡長等異常行為。當命定儲君出現繼承危機時,當皇后面臨無辜被廢的危險時,看不到任何外戚營救的身影,她們只能默默獨自承受。
再加上明代宮闈制度嚴內外之防,自后妃以下至嬪御女史“巨細衣食之費,金銀幣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宮取旨,牒內使監覆奏,移部臣取給焉。若尚宮不及奏、內使監不復奏輒領于部者論死。或以私書出外,罪亦如之。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人宮,以證取藥?!?卷113《后妃傳一》)皇后根本不可能與外廷有任何聯系,或在朝中培植支持自己的勢力。明代后權的大小,皇帝對她們的喜惡、尊重程度完全取決于皇帝本人,沒有外力可以維護她們的權利,皇帝具有絕對支配權,稍不稱意,就有滅頂之災。后妃命運完全被皇帝掌控,這也是導致她們生存狀態惡化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制度保障,后妃施展個人能力的空間萎縮
明代著名女政治家只有初期馬皇后、徐皇后、孫皇后三人而已,并非此后一個半世紀一直未出現有能力的后妃,而是她們根本沒有施展個人才能的空間和舞臺,只能無所作為。
明初皇后的權力并非來自制度和法理的保證,而是建立在兩個基點上:其一,太祖、建文帝、成祖的皇后與嬪妃大多來自開國文武功臣貴戚之家,帶有政治聯盟性質,這種婚姻和家庭背景在客觀上給后妃一定的活動空間。其二,三位皇后是丈夫追逐最高權力事業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在患難中結成深厚情誼,深得丈夫尊重、喜愛,又是皇位繼承人的親生母親,其地位無人能及。馬皇后、徐皇后去世后,太祖成祖都不肯立新皇后,正是對她們感情和地位的承認。當此之時,不僅至尊皇后可以進言勸諫,其他妃子也可發表意見,“上(成祖)自仁孝崩后,在宮多任性,問或躁怒,宮人皆惴惴懼。妃(昭獻王貴妃)特輾轉調護,徐俟意解。”(卷1)
明代制定國策時就竭力限制、預防后妃與外戚干政,沒有賦予后妃多大權力,皇帝對皇后的角色期待僅停留在儀式與象征上,“后德之賢,母儀天下”??梢哉f,明代后妃從最初就不曾獲得任何體制上的權利保障,明初三后情況特殊,不具有普遍意義,這使得后代皇后對政治的影響力闕無?;实叟c皇后的感情日趨淡薄,皇后在丈夫的事業和感情生活中同時淡出,對皇帝的影響力自然減少。她們和太子生母幾乎喪失話語權,任何忤逆皇帝旨意的言行都會遭來殘酷的懲罰,更不消說在政治舞臺施展抱負,勸皇帝改邪歸正了。
三
明代皇后與后妃生存狀態不斷惡化,后權的式微對皇帝和儲君產生深遠影響。
(一)皇后難以自保,對皇帝的規勸、約束效能完全喪失
明初三后不僅“攝六宮事”,使后宮禮法森嚴、井井有條,而且心系天下,對皇帝的失誤隨時規勸,引導皇帝走上正途,盡心為國。例如馬皇后“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后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雖帝性嚴,然為緩刑戮者數矣?!?卷113《后妃傳一》)皇后對皇帝的規勸、約束效能在明初三后身上得到充分發揮。
但中后期皇后在后宮擁有空間越來越小,皇帝個性越鮮明,隨意性、主觀性越強,皇后所受限制就越多。汪皇后反對景帝更換太子、吳皇后打擊萬妃整肅宮闈、張皇后幫張太后求情,她們的行為也正是正直大臣認同的主張,不僅沒有改變皇帝心意,反而惹禍上身,被打入冷宮,過著悲慘凄苦的生活。這些慘痛例子給繼任皇后深刻教訓,她們不敢出頭,不敢任事,委曲求全,保命要緊,英宗、憲宗、武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在位期間問題頻頻,他們的皇后卻幾乎沒有任何作為。
皇帝對后妃的打擊使皇后對皇帝特有的規勸效能完全喪失。當北京城被攻破時,“帝泣語后曰‘大事去矣’,后頓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思宗不肯虛心納諫、剛愎自用的確是明亡國的一大因素,但周皇后真的無可指責?“烽火驚傳事日非,南中家業尚堪依。如何欲語還中止,終恐君王失事機”,當時“周后聞寇漸棘,微言日‘吾南中尚有一家居?!w意在南遷也。上問何從知之,后不語”,周皇后遇到事情都保持緘默,“后凡有所言,不欲盡,且不欲言外多類此。倘若后妃真能犯顏直諫,或許皇帝不會越陷越深。后妃對皇帝違法亂紀完全喪失規勸能力,不敢糾正皇帝的出軌,中后期皇帝紛紛淪為“問題皇帝”,與后妃這種狀態也有密切關系。
(二)皇后和儲君生母得不到皇帝恩寵,惡化儲君生存環境
明代皇后大多沒有誕育皇子,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只有宣、武二帝,中后期皇儲大多經歷繼承危機。例如光宗生母王氏初為慈寧宮宮人,因神宗私幸而有身孕,皇帝對之諱莫如深,千方百計回絕大臣冊立的建議,逃避或者糾正這一既成事實。嘉靖、萬歷年間長達十幾年的冊立之爭可以看作最佳案例,這種情況對儲君心靈產生的影響不容低估。
明初皇后處于絕對優勢,這不僅使她免于嬪妃間的勾心斗角,而且可以憑借至尊地位、皇帝寵愛來保護親生骨肉,使他們不必生活在戰戰兢兢、危疑恐懼之中。但中后期皇后與儲君生母勢單力薄,自身生存環境已十分惡劣,更別提幫兒子捍衛權力。紀妃明知憲宗艱于子嗣,卻懾于萬貴妃淫威要溺死嬰兒,孝宗五歲方第一次見到父親,由皇宮不得見光的“黑戶”一躍成為地位顯赫的皇太子,但生母也因之喪命,在他被冊立十多年、天下歸心的情況下僅因萬貴妃“力勸上易儲”,就差點被廢,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孝宗性格柔弱,逆來順受,也是情理之中。
其他繼位人出現皇位繼承危機的原因雖各不相同,但都有寵妃在一旁激化矛盾。如世宗遲遲不肯立太子,朱載垕在疑懼萬狀、朝夕危懼中度過十余年,與王貴妃、嚴嵩父子密謀不無關系;朱常洛在長達19年的時間里得不到冊立,全拜神宗與鄭貴妃所賜;朱由校之所以淪為宮中“小劣童”,既有鄭貴妃的因素,也與父親憂心忡忡無暇顧及、李選侍虛情假意任其自生自滅有關。在這些危機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儲君生母的身影,無論是幫助兒子贏得皇帝的喜愛、還是幫助兒子獲得官員的支持,絲毫不見她們的影響力。光宗的“難產”正是神宗對其生母卑賤出身的厭惡和對鄭貴妃的專寵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在暗中保護他、部分給予支持的是正位中宮的王皇后,“光宗在東宮,危疑者數矣,調護倍至?!?nbsp;
儲君一直生活在這種高度緊張、疑懼不安的狀態下,同時缺乏父愛和母愛,終日惶惶,他們內心的壓抑、憤懣得不到宣泄,特別容易產生心理疾病,性格心理存在重大隱患或缺陷。仁宗、憲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身為皇儲時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一旦即位握有至高無上的皇權,立刻拼命放縱被長久壓抑的欲望,為所欲為,表現出思與言、言與行的背離,過著荒淫放縱的生活,而這反過來又加速他們身體的摧殘,健康受損的皇帝更加厭倦政務,終日沉溺酒色,及時行樂,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他們這群心理畸形的人在位期間對國家和社會毫無貢獻可言。
總的說來,明代皇后與后妃的生存狀態呈不斷惡化趨勢,她們逐漸喪失對皇帝的規勸能力,也無力保護儲君的人身安全與太子爵位。她們在皇帝面前喪失話語權,一味忍讓退縮,委曲求全,缺少作為,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們完全不發揮作用。當丈夫去世,兒子繼位后,皇后榮膺太后寶座,昔日受壓制的“后權”隨著“太后”身份的獲得轉變為一種新的權力“母權”,皇帝可以對發妻頤指氣使,甚至將之打入冷宮,卻不敢違逆太后意旨。在“以孝治國”的傳統社會,嗣君基于孝道,不得不接受“母權”的制約。因此明代中后期的皇后較少利用“后權”有所作為,卻依仗太后身份和“母權”在選立嗣君、確保皇權平穩過渡、皇帝教育與婚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