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教育學文摘》 2016.10.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
湖北省巴東縣京信友誼中學 秦唐東 郵編:444300
現代社會注重人的發展,要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內心健康的人就成為關鍵。教會學生做人,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也就是德育。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這里強調的就是在課堂上的情感教育。因此,我們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字詞句外,更要滲透優秀品德教育。
一、中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中學生伴隨著青春期的開始,封閉型的心理狀態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時帶來了,而社會、家長、自身的壓力及日益繁重的學習任務帶來的心理壓力,都使這種情感迷茫狀態無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對中學生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證他們的人格、情感得到良好的發展。凡是選入教材中的文章,均是名篇或上乘之作。總是以它美好而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這里有生活的歡愉,有人生的思索,有悲歌慷慨的壯志,有奮發進取的豪情。可以讓學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蕪的心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和想象力,使學生的情感因共鳴而升華,變得更加純潔、高尚。
二、中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主要內容
(一)情感教育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②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七年級下冊《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而八年級上冊的《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蘇州園林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八年級下冊《我的母親》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母愛”的力量。《藤野先生》寫了發生在20世紀初那個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發人深省的往事,特別是當他在獨處異國他鄉,在失望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時候,卻有一位恩師給你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恩師是讓人永遠懷念的”。像《風箏》、《羚羊木雕》等課文均是很好的范文。
3.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尤其是城內的一部分學生居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或者別墅,條件是好,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 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人生寓言》告訴學生:人生有財富和不幸,生活有得有失;如何面對財富和不幸,關鍵是大家要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在困難中鍛煉個人的意志。
(二)美德教育
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童年>:在苦難中長大》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七年級上冊《短文兩篇》告訴學生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嘗試第一次有時需要勇氣,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七年級《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三、中學語文德育教學滲透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過程,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際活動來認識語文、掌握語文的過程。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是教師應該實施愛的教育。以自己真摯的愛,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
語文教師不應該只接受現成的說法和做法,要有自己的思想,不流俗、不唯書,這樣才能把語文課本自身所蘊涵的道德情操、人文思想、生命形態等轉化成個人的審美體驗,從而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也能在學生的精神、人格塑造形成過程中給他們以深遠的影響。鮮明的個性,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精品無數。有經典的個性人物,有人間的悲歡離合,也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這些內容都需要語文教師在個性化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展現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這些將會給學生的個性發展確立良好的目標。
總之,對學生的每一點健康的情感內省和表達給予充分肯定,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幫助那些還處于自我封閉狀態的學生從情感的天地中走出來。讓學生在講、讀、寫、說中成為更加樂觀,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廣泛同情心的人,從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質。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