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是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三課。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本節課的知識對學生接受能力的挑戰遠遠要高于其他的教學內容。宋明理學它帶有著哲學層面豐富的內涵,而學生在學這一課的時候,還沒有學習到政治課哲學方面的內容,所以教師難教,學生難懂。方老師執教的《宋明理學》好像讓我們聆聽了一場百家講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方老師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整合教材,新穎設計。方老師把《宋明理學》重新梳理,設計了三個環節:探理學之源、走理學之路、尋理學之果。環節之間以理學為核心環環相扣,緊扣課標要求,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是理學范疇,心學是理學發展到新階段的表現。避免了學生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割裂的認識。
2011年作為安徽省高中歷史優質課評選評審組成員,我有幸聽到了一位老師的《宋明理學》這節課。這位老師結合自己到 “江南第一家——鄭義門” 參觀旅游。對教材進行整合,從“走進孝義之門、揭秘興盛之源、共話今日之思”三個方面展開教學,彰顯了授課教師的獨具匠心。
今天,方老師在講解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時,從必要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進行引導整合。用梁武帝學儒、轉道、最終定佛且多次出家的故事,說明儒佛道三教合一,儒學的地位遭受嚴峻挑戰,引導學生理解理學興起的必要性。此故事通俗易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宋明理學的思想主張是本課重點,也是難點。理學的思想主張文言文表述繁多,如大量引用,則學生難以理解。如何把復雜的知識理論通俗化、簡單化,更貼近學生,避免歷史知識理論化、成人化是我們每個教師應深思熟慮的問題。方老師在課中引用了簡短而易懂的文言文,少而精,學生易于理解。在講如何認識理的方法論時,提到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學生不明白。方老師用一句話進行點撥化解,指出格物之學即是今天的物理學,聽后豁然開朗。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歷史教育的“本真”是“讓人性走向崇高”。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應體現人文關懷,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宋明理學的主題升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可以說是良莠并存,對于現在中學生的心理年齡和他們的知識儲備來說,是難以把握和取舍的。如何將理學中人性的光輝—真、善、美帶給學生,讓人性的光輝照亮學生的未來,對學生的價值觀起引領作用。方老師的“尋理學之果”的教學設計則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圖片資料、人物名言、名校校訓等表現理學注重主觀意志力量,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所提供的材料豐富、形象生動,貼近學生的生活,感染了學生,活躍了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面對程朱理學,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審視和取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引領學生追求人性的美。
當然,課堂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即使再好的課也有它不足的方面。方老師這節課讓屬于傳統課:一是教師的語速過快,過多的關注于多媒體的展示,缺少必要的情感滲透;二是整節課仍然以講解為主,一節課除了讓學生整體回答一外,幾乎沒有學生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缺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課堂形式單一;三是課堂預設過多,生成性較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