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東縣清太坪民族中學 向學鋒 郵編:444300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即認真寫字、認真讀書、認真作文的習慣。提倡讀書、作文、做人三位一體,它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時代對我們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更是黨和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
(一)讀書論
讀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讀書的過程,就是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滋養青少年學生,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并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他們鑄造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所以說,讀書是學習的開始,又是做人的發端。
要解放思想,讓讀書聲回歸我們的課堂。教師應該少一些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學生應該多一些充滿情感的朗讀。讓學生在吟誦之間細細品味,用心領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展開聯想、想象,海闊天空,縱橫馳騁,“視通萬里,思接千載”。
我們應以課堂為陣地,以現行教材為基點,用滾雪球的辦法,把讀書的觸角不斷地向廣度和深度延伸。如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教師可簡介《水滸傳》,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精彩片斷,印發茅盾先生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的文章,以此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引導學生去欣賞、去探究那一百零八個“面目不同”的水滸英雄。這樣以點帶面,可謂事半功倍。“不動筆墨不讀書”,強調讀書“每有會意”必須隨時記下來。讀書動筆的好習慣,教師應大力提倡。至于采用哪種形式,教師不必強求,可以由學生自由發揮,或摘錄,或評點,或體會,如此等等。總之,內容是“百家爭鳴”,形式是“百花齊放”。這對積累知識,提高寫作能力不無裨益。
語文學科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其廣泛的外延。天文地理、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文化等等,都有所涉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具有促進和提高的作用,它有利于思維的拓展和創新。因此,我們語文教育中提倡的讀書也應該是廣義的。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只局限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應該顧及長遠的、整體的利益。因為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培育文學家,更是培育人,培育有學習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所以,讓學生博覽群書,是培養有全面素質的新一代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決不能等閑視之。
(二)作文論
如何提高學生實際有用的作文能力,歷來是語文教學研究的重大課題。讀書是作文的基礎,作文是讀書的提升。作為語言表達的書面形式,作文比說話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全面素質。“文如其人”,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它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作文”與“做人”的奧秘及其相互關系。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巧等問題”,而“必須探到根本,討究思想、情感的事”。“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葉圣陶語)。”只有把思想、語言、文字結合起來訓練,才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會學生寫普通文。老一輩語文教育家認為,語言教育,包括寫作教學的主要目的,首先就是要培育善于運用語文工具以適應生活需要的普通公民。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有別于作家的寫文章。而我們學生中的大多數人是不會去做文學家的,所以我們也不必用作家的要求去教學生寫文學性很強的作文。我們的作文教學應面向全體,立足于普通應用(實用)文訓練。
加強普通應用文的寫作訓練,如計劃,總結,申請書,自薦書,合同書等,以適應實際生活、工作的需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言為心聲”,非由衷之言不發;“感乎人者莫過于情”,非真情實感不寫。只要說了真話、實話,就應該給予肯定和贊揚。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積極性才能得以保護,作文的興趣才能得以激發,作文的熱情才能得以持久。也只有這樣,人性中真的、善的、美的東西才能在學生的心里生根、開花、結果。
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志向、情感、觀念等等不盡相同,我們教師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強求一律,否則,就會走上“八股文”的老路,使學生被束縛在重重的規范之中,泯滅了個性。試問又有哪一部偉大的作品不是作者個性、才情的大展示?我們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寬松的作文氛圍,讓學生盡情地展現活生生的自我,或傾訴心曲,或抒發感慨,或評點議論,或憧憬展望,并在作文中找到自我,發現自我,重塑自我。
培養學生積累、觀察、分析、綜合的能力。作文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的綜合反映。積累生活,積累語言,積累思想等等,沒有積累就沒有作文。同樣,沒有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就沒有作文。而分析綜合能力是作文的最根本能力,也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總之,作文即做人,我們要把素質教育與作文教學結合起來,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地錘煉思想,錘煉語言,讓作文來自社會,回歸社會,服務社會。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為理想、為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做人論
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一文有這么一段話:“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生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充實,更是完整人格的培育。語文教育要實施素質教育,只有把傳遞人類文化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規范與傳授語文知識和實際技能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要教給學生實用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為他們以后踏入社會作準備,而且更要幫助他們形成道德責任感和關懷人類的善性。
“正之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心正,是治國的根本;意誠,是做人的根本。誠信是人性中最可寶貴的東西,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華。孔子說過:“人不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個人對自己行為負責論的倫理規范,誠信做人,誠信律己,誠信做事,應是我們這個時代道德標準的核心。而語文學科包含了異常豐富的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素質構成的人文因素。因此,語文教學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最佳切入口,語文教材應是實施素質教育鮮活的實例,語文課堂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作文是自我創造的開始,也是創造世界的開始。我們要用人文精神去教育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學會做人。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師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總之,良好的品行是一個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教人求真、求實,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我們應立足于未來,教書育人,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從而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來源:《現代教育教研》2012年2月第四卷
收稿日期: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