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志愿參考(可參考度30%):【ESI】內陸高校他引次數排名
ESI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這里就不再介紹了,本帖統計了截止11月23日的最新ESI排名,教育部今后對各高校的扶持按學科實力撥款,將參考ESI,據傳占到撥款的30%,而ESI作為全球主要排名參考的重要科研指標顯然也適合作為高校科研實力的重要參考標準。從數據中表明,理科類學校優勢明顯,工科強校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學校ESI劣勢明顯。我國開始重視各學校的ESI,勢必促使工科類強校打理加強理科實力的提升。 ESI有論文數量、他引次數和篇均引用次數三個指標,其中論文數量主要反映該校在本學科研究的廣度,而篇均引用次數則反映了研究深度,因此,他引次數作為這兩者的折衷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一個學校在本學科領域的實力和影響力。本帖以他引次數作為排名標準,這也是ESI數據庫的默認排名指標。【本貼中世界排名最終解釋權歸湯森路透集團所有】
由于ESI只統計了進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上榜高校均在該領域進入了全球1%。 為了方便查看,985高校用紅底,普通211高校用藍底,其他高校用黃底標示。字體標紅的表示該項成績位列全球前0.1%或內陸第1名。量化分是以該校他引次數除以本領域排名第一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再乘以100得出。首先發布全領域榜單,之后按照上榜內陸高校數量升序發布各領域榜單,跨學科研究和空間科學兩個領域內陸沒有高校上榜,因此沒有榜單。統計截止時間2014年11月23日。【全領域】 由于全領域排名僅將各領域他引次數簡單相加,沒有考慮權重,醫學、化學類院校天然占優,個人認為參考價值不大,但還是順便統計了發上來供圍觀。全領域的統計方式樓主也不是很清楚,我認為應該是有至少一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才能加入統計。截止目前,內陸共有147所高校論文他引次數進入全球前1%,占全部上榜機構的3.17%,與我國人口數量比例嚴重不符,從而可以看出我國高校科學研究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北京大學等12所高校進入全球前0.1%;非211高校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最高,位列內陸17名,全球526名;普通211高校中,華東理工大學排名最高,位列內陸23名,全球625名。從榜單還可以看出內陸高校斷檔現象比較嚴重,147所高校中有120所進入全球前0.5%,而位列前0.5%-1%的高校僅有27所,更多的高校沒有進入全球前1%。以下是全領域1-20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