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關系,我了解到很多家長朋友的“苦”,這種“苦”,多半是因為孩子消極對待學習、不思進取。
從“雙減新政”出臺到現在也已經快兩年的時間了,和以往相比,在總體上確實是有很多孩子在學業上減負了,比如,老師沒有很夸張地給孩子過多布置作業、考試次數也減少了、學生成績也不在班上公布了等等。
孩子是輕松了,可有不少家長并不感到輕松。他們總是在想象孩子身邊有無數的潛在競爭對手,為了“打敗”這些對手,只有不斷“戰備練兵”,才能稍稍感到心安和踏實。
伴隨家長焦慮而來的,就是給孩子過多、過重的學習壓力。
以作業為例,明面上孩子要完成的作業并不多,只要白天有認真聽課,一般都能在教育部門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但暗地里孩子要額外完成的作業可不少。
再以考試為例,雖然學校減少了考試,但這不妨礙家長們化身“考試管理大師”,給孩子安排一場又一場的家庭版單元考等,監考老師就是家長自己。
所有這些額外的學習任務看似不多,但累積起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孩子如果能夠積極配合家長的話,家長自然感到輕松。但問題在于,能做到這一點的孩子總是少數,更多的孩子選擇了消極對待。
很多家長其實也知道自己焦慮對孩子不好,但就是很難按捺住自己的焦慮,糾結、矛盾是不少家長的真實心理寫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擔憂。
不知道孩子在未來到底發展得怎么樣?能不能上一個好的初中?能不能考到一個好的高中?高中之后能不能考到好的大學?大學之后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
這些決定孩子未來人生命運的東西,在很多家長的心里完全沒有底。
更讓有些家長寢食難安的是,孩子并不能領會大人的良苦用心,再加上小學階段沒有公布孩子的分數,孩子無從知道自己的學習在班上到底處在什么樣的層次上,有些孩子干脆就躺平擺爛了。
家長的熱臉蛋貼到了孩子的冷屁股上,讓人徒生無奈。
孰是孰非?我們家長到底要如何培養孩子?
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家長面前的問題。
中國家長似乎普遍都對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遠的不說,就說我的女兒和她班上的同學。
在一個班級中,五十二位家長,在養育孩子方面,真正能保持平和心態的家長不到十分之一。
我女兒班上有一位男孩,因為父母過度焦慮,對男孩的學習施加了很多的壓力,據說有段時間都要學到一兩點才睡,要說這么卷,男孩的學習肯定很優秀了吧?可事實上,這個男孩的成績是每況愈下。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并不是男孩發自內心想要學,在這種學習心態下,即便每晚學到很遲,也無濟于事。更何況,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不好還是小事情,身體搞垮了才是大事。
不要以為只有普通家庭才會對孩子教育焦慮,班上有很多高知家庭也不能免俗。不少高知分子家庭在雞娃上一個比一個厲害,而我那從沒有報過補習班、請過家教的女兒,反而成了班上的另類。
剛開始幾年,班上那些孩子因為超前超綱學習,確實是占了很多的優勢,但到了高年級,那些曾經的優勢就慢慢變成昨日黃花了。
與之對比的是,我女兒現在各門學科的成績和一年級一樣,始終名列前茅,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能力方面,已被老師公認已遠遠超過了初中生。
從這一點至少可以看出,過度焦慮的家長,其實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后續發展必然乏力。
很多父母,之所以深陷“焦慮”這樣的負面情緒中,就是不愿意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也害怕孩子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為了讓女兒在班上成為佼佼者,對女兒要求之高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從一年級起,就為女兒報了至少八個興趣培訓班和學科補習班,孩子的爸爸辭去工作,專門負責孩子上校外興趣和補習班的接送問題。
在投入了無數的金錢、時間和精力的時候,孩子在頭四年中也確實是很爭氣,學習成績在班上遙遙領先,更獲得了很多校級、區級和市級的榮譽,朋友圈里盡是孩子各種高光的時刻。
可到了五年級,孩子的學習成績就開始嚴重下滑,更讓父母不安的是,孩子已經露出了厭學的苗頭。
這還只是在小學階段,未來的路還很漫長??吹脚畠阂呀洔蕚鋸氐滋善綌[爛了,一想到孩子不確定性的未來,父母簡直是要崩潰了。
還有一個真實案例,看了同樣讓人唏噓不已。幾年前,我認識的一個男孩,他在高考前幾天,不顧爸媽的堅決反對,輟學在家,放棄高考。電腦游戲是他唯一的愛好,白天黑夜都在連軸轉地玩游戲。
在和男孩父母溝通中,我們才知道,父母從小就對孩子嚴加管教,為了讓孩子接受所謂更好的教育,父母不惜放棄優質公立校資源,花了很高的代價把孩子塞進了收費高昂的私立校,以為把孩子送進了“保險箱”。
孩子當初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在小學成績還不錯,可到了初中,就開始進入叛逆期,根本就不想好好讀書。而父母只是一味地對孩子提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卻沒有更好的方法去疏導孩子。
有很多高知分子總在抱怨自己名校畢業,可孩子沒有遺傳自己的高智商基因,但他們卻忘了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符合孩子的成長需求。
說到底,孩子教育出了問題,根源在于父母,只是很少有父母會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更多的是去責怪孩子不爭氣。
無數事實早已證明,孩子未來能成為怎么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早期教育有關,從這一點來說,孩子的未來發展其實有著某種程度的確定性。
父母不要把給孩子打雞血、逼孩子成長當成育人的法寶,有很多教育方法都要遠遠好過這種方法。
如果孩子確確實實無法走上家長事先規劃的路子,我們也不能因此放棄孩子,而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無條件的接納。
我們家長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或許能給孩子一個更大的自由成長空間。
我們養育孩子,當然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我們的樣子,而是要幫助孩子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過度焦慮的父母,不僅養育不出優秀的孩子,還會拖了孩子前進的后腿。
在養育孩子方面,需要父母放平心態,不再焦慮,放眼更深邃、更廣闊的未來。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養育出遠超同齡人的優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