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初學者中的一個講課內容。發表上來,僅供參考。
為了讓詩歌、韻文和戲曲唱起來、唸起來順口、好聽有文采,讓上下兩句的最后一個字落在一致的音上,就是押韻。
如《好人一生平安》:
“有過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天。
有過多少朋友,
仿佛還在身邊…。”
這里二、四兩句的最后一個字“天”、“邊”的韻母都是“an”,就是押韻了。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同韻”的。
會拼音的朋友使用計算機打字,如果輸入字母“a”,就會看到“阿、啊、呵、嗄、錒…”等相同發音的字,由于字母“a”是韻母,它們就是同韻字。
使用同韻字可以豐滿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使詩歌更加精煉整齊,集中緊湊;可以使韻文有陰陽頓挫感,有節律和旋律。
在戲曲和曲藝中,押韻又叫合轍。那么,我們先從“轍”說起。
1、先學“十三轍”,再學“平水韻”
所謂轍與韻,都講的是每個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但在格律詩中,多用韻來表示;而在其他韻文,特別是在現代自由體詩歌、戲曲和鼓曲中多用轍來表示。
轍與韻的區別是轍寬韻窄,轍里可通押,韻中則不能通壓。
先說轍。轍的本意是車輪壓的痕跡,如車轍、如出一轍。用在歌詞、戲曲、雜曲和曲藝等韻文中,表示所押用的韻攝。合轍的意思就是韻腳好像車輪壓在轍上一樣,順暢、流利。
現代自由體詩歌、戲曲和鼓曲中所用的轍叫“十三轍”,來源于北方戲曲唱詞采用的韻腳。因為戲劇演員把韻稱為轍兒,所以這些韻文的押韻就叫“合轍”。戲劇的押韻分十三個韻部,所以通俗的說法就叫“十三轍”。
“十三轍”起源于明清時期,當時的北方說唱藝人都按照“十三轍”來押韻,就形成了一種押韻規律。后來,“十三轍”流傳到全國各地,其他地方的藝人也按照“十三轍”來押韻。一般來說,東北、云貴、西北、長江以北的蘇皖地區的藝人,他們的民間唱詞、戲曲都采用“十三轍”。
“十三轍”采用普通話為基礎,除在方言地區為說方言的群眾演唱的歌謠、戲曲合唱詞外,一般的詩歌、戲曲、曲藝都按照普通話來押韻,它還可以作現代詩歌的用韻部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