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至魏晉的詩詞都沒有自覺地分過‘四聲’、‘平仄’。由‘四聲說’出現后,沈約將‘四聲’當四個音符使用,寫出了讀起來似樂曲一樣動聽的‘永明體’詩。沈約對‘永明體’的要求是‘四聲分用、二五異聲’。用‘平仄’表敘為四類句式,即:
a , 0平0 0仄形:0平0 0上、0平0 0去、0平0 0入 。三式。
A , 0仄0 0平形:0上0 0平、0去0 0 平、0入0 0平。三式。
b , 0仄*0 0仄*形:
0上0 0去、0上0 0入、0去0 0上、
0去0 0入、0入0 0上、0入0 0去。六式。
B ,0平0 0平形。(永明體中變通使用)。
這就是‘平仄句式’的最早表示法,是根據沈約對五言詩詩句二、五字位的要求來的。其它字位用‘0’表示,即‘0’可為‘平上去入’任一字。
沈約的要求中沒有對五言句內的第二字、第四字關系提出要求,實際詩作中就句內‘二四異聲’和‘二四同聲’并存了。
這樣的四聲安排,不少的詩句比古詩詞加快了‘抑揚頓挫’的變換,因此,對于短小的詩詞來說,音律就更美了。
約五十年后的梁中后期,聲律學者劉滔在論完‘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后繼續說:‘又第二字與第四字同聲,亦不能善。此雖世無的目,而甚于蜂腰’。強調‘二四同聲’比‘二五同聲’更糟。據劉滔要求和‘永明體’詩作的實際情況,五言詩句的基本句形歸納為:
a ,0平0仄仄,(20·16%) a*, 0平0平仄,(12·76%)
b ,0仄*0平仄*,(11·66%) b*, 0仄*0仄仄*,(3·96%)
A ,0仄0平平,(32·82%) A*,0仄0仄平,(4·26%)
B ,0平0仄平,(12·61%) B*,0平0平平,(1·75%)
注:‘仄*’為該句中有條件使用,即句中二、五同為‘仄’時,不能都用‘上去入’中同一聲調的字。百分數是永明詩人沈約、王融、謝眺該句在詩作中的使用率。
注意:沈約的八病說和劉滔的‘二四異聲’說及后來的元兢的理論都只涉及五言詩的第一、二、四、五字,從未談及第三字喲!即五言詩是‘三不論’,這才出現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句式!
‘二四異聲’的安排,比‘古體詩’‘抑揚頓挫’的變換更快,‘抑揚頓挫’感更強烈。
這種‘平仄句式’表示法,說明劉滔在沈約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五言詩第四字的要求。 ‘0’任然表示‘平上去入’任一字。看不出與‘竹竿’有何聯系。
從‘永明體’出現到唐初的兩百多年間,雖然劉滔抨棄了‘二四同聲’,但殘留嚴重,人們的詩作中不少還是‘二四同聲’與‘二四異聲’并用。沈佺期、宋之問的寫作實踐中,據劉滔的‘平、彼三聲’、元兢的‘平與上去入’變‘四聲分用’為‘平仄分用’;接納了劉滔的‘二四異聲’; 還改造了元兢‘換頭’、‘拈二’論的不談第四字為一樣要考慮第四字同‘換’、同‘粘’,使用‘二四異聲’的詩作大量出現,數量遠超‘二四異聲、同聲’混用詩作,成熟定型了全用‘二四異聲’寫成的詩體。這些詩體的句式可歸納為四類:
a ,0平0仄仄,
b ,0仄0平仄,
A ,0仄0平平,
B ,0平0仄平,
若用標準句式標出,則為:
a ,平平平仄仄;
b ,仄仄平平仄;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仄仄平。
這種標準句式表示法實際是多種句式歸納的結果,一般稱為標準律句。每句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一些人不知‘平仄句式’的來歷,只好講表不講里、重形不重實,生出了怪論。‘竹竿’論定多節的竹子上節為‘平平’,下節為‘仄仄’,再下節又為‘平平’,以此下推。用‘竹竿’論可裁出b、B句式,但無論如何裁不出a、A句式來,于是生出補求論來自圓其說,但還是說不清第一、三字可平可仄的句式,派生出不少規矩。
給‘近體詩’的規矩,到如今也不少了,單‘韻’就有十幾種要求。有人提出了54條詩病,好像還嫌不夠,還想給它加規矩。大慨要加到別人都寫不出詩來,只有他才能寫出才算完吧!
由全用‘二四異聲’詩句寫成的詩體,總結出的兩聯四句詩作,體式可分為如下四種:
平起不押韻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押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不押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押韻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還可寫成‘句內二四平仄相對’、‘聯內二四平仄相粘或相對’、‘聯間二四平仄相對或相粘’的其它‘粘對位置不同’的近體詩。
以后人們所寫的七言體詩,詩句就是由五言體的詩句前再加與首二字平仄相反的二平或二仄而成:
a ,仄仄平平平仄仄;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同樣是四類詩句歸納的結果喲!
‘近體詩’的‘對粘對式’平韻體的聯是由a或b句為上句(首句入韻式由B或A句為上句),A或B句為下句組成,聯內上下句平仄相對。以聯間平仄相粘組篇。
‘近體詩’的‘對粘對式’仄韻體的聯是由A或B句為上句(首句入韻式由b或a句為上句),a或b句為下句組成,聯內上下句平仄相對。以聯間平仄相粘組篇。
若‘二四同聲’、‘二四異聲’句式混用,組成的詩篇就做不到‘句內二四平仄相對’、‘聯內二四平仄相對’、‘聯間二四平仄相粘’,所得詩篇就不合‘律絕’、‘律詩’、‘排律’要求!
詩友們!從古到今,詩是連貫不斷發展的喲!講‘聲律’的詩句也是連貫不斷使用的。在長期使用中,只有不少的‘二四同聲’句形才被淘汰了。‘永明體’是‘古體’末期的繼續,只是強調講‘聲律’罷了。其余我在《詩是連貫發展的》一文中已講了,在此不再重復。若將各個名稱的詩割裂開來,不承認它們之間有聯系,不承認后者由前者演變而來,那各種名稱的詩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比如‘四聯八句詩’,以前基本上都不講‘對仗’,那一下子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的‘律詩’不就像半空中掉下來的么!其實,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的‘律詩’也有演變過程呀!只不過像蝴蝶,有卵、青蟲、蛹、蝶多個階段,不知其變化,很難想象只會爬、一天到晚貪吃的青蟲跟蝴蝶有何聯系。更難想象跟死物差不多的蛹以后會飛來飛去!
此文可看作【讀《永明體到近體》筆記】的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