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當時許多抱怨者和悲觀主義者不同,德謨克利特是一個樂天派的哲學家,整天樂呵呵的,以至于他不是以哲學聞名而是以笑聲聞名。
因為有著樂觀的心態,他一直活到90歲,他說:“如果人活著沒有快樂,那么他并不是真正的活著,而是漫長的死亡。”
有不少人曾經問他:“你既不是很富裕又不是很有權勢,為什么還會如此幸福和快樂?”他這樣回答那些人:“在人生的長河里,我們不斷地打開心靈的扉頁,可我們總感覺靈魂的頁片太小,不太活躍,感覺跳躍的人生舞臺沒有自己想象的寬度,感覺到自己只是扮演著人生的小角色,而不能更多的改變,渴望尋找靈魂更為寬廣的空間,尋找自我的完美風景。在相當一段時間里一直困惑著我們,使我們不能真實地對待自己,是我們欲望的心靈無休止的苛求,還是我們在完美的夢幻中的遐想。是我們不能正確地看待自身的不完美,而錯失了生活真實的元素,生活中不完美的體現實際上是人生的和諧與自然,那里面包含著我們人性的優點與缺點,包含著我們對人生的處世態度,包含著我們在天地世界不停地耕耘幸福,播種幸福。幸福并不遙遠,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他的話既樸素又充滿哲理。如果你看到了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并以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適應生活,面對各種挑戰,那么,通過努力,你的一切合理的愿望都會變成現實。
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不是由什么絕對精神、理念、數之類虛無的東西構成,而繼承了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義哲學路線,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但讓人不解的是,這位“經驗的自然科學家”不相信感性的東西,以致晚年自己弄瞎雙眼。當人問起原因時,他說是為了不讓自己被眼睛看到的東西所蒙蔽,當然也有人說因為他認為自己雖然能夠看到無數美女,卻因年邁而無法去愛她們,就用強光照瞎了自己的眼睛。因為他既不是一個放蕩的公子哥,但也不是一個節欲者,他就是一個尋求感官快樂的人。他叫德謨克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