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遷就,少遷就則失從違之正;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
【譯文】
正當正確錯誤邪惡正直的交錯,不可缺少曲意將就,缺少曲意將就就喪失依從或違背的公正;正值利益損害得到失去的會合,不可過于分辨明白,過于分辨明白就產生進趨或退避的私心。
【注解】
是非:對的和錯的,正確與錯誤。晉陶潛《擬挽歌辭》之一:“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邪正:邪惡與正直。《漢書劉向傳》:“今賢不肖渾殽,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遷就:降低要求,曲意將就。漢賈誼《治安策》:“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從違:依從或違背。唐韓愈《送區弘南歸》詩:“爰有區子熒熒暉,觀以彝訓或從違。” 錢仲聯集釋引孫汝聽曰:“示以彝訓,或從或不從,故曰或從違。”明文徵明《送劉君元瑞守西安敘》:“人心有從違,君自視於此,果能皆副其意乎?”
利害:利益與損害。《易繫辭下》:“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韓康伯注:“情以感物則得利,偽以感物則致害也。”《史記龜策列傳》:“先知利害,察於禍福。”
得失: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敗。《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尹知章注:“明主得,闇主失。”
趨避:指趨利避害,趨吉避兇。明李贄《復鄧鼎石書》:“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趨避。”進趨,追求,求取。《晉書荀勖傳》:“位不可以進趣得,譽不可以朋黨求。”退避,猶退讓,謂不與人爭。《漢書張禹傳》:“禹與鳳并領尚書,內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鳳。”
【注019】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十一集法》同文。無“當”字與二“不可”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