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促由于一念,寬窄系之寸心。故機閑者一日遙于千古,意廣者斗室寬于兩間。
【譯文】
時間的延久、短促由來于一個意念,空間的寬闊、狹窄寄系于方寸心意。所以,心意閑適的人一天比千古遙遠,意愿廣闊的人斗室比天地寬廣。
【注解】
延促:延久,短促,長短。唐·謝偃《聽歌賦》:“短不可續,長不可去。延促合度,舒縱所有?!毖泳?,長久。前蜀·杜光庭《紫霞洞修造畢告謝醮詞》:“敍奕世之蟬聯,明卜祚之延久。”
寸心:指心,舊時認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間,故名。見○二三【注解】
機閑:機,〈名〉心計,心意?!度龂萘x》:“吾機先被孔明識破?!遍e,〈形〉悠閑前。蜀·韋莊《謁金門》:“閑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機閑,心意悠閑。
遙:〈形〉遠。《廣雅》:“遙,遠也?!?br>
兩間:謂天地之間,指人間。唐·韓愈《原人》:“形於上者謂之天,形於下者謂之地,命於其兩間者謂之人?!?br>
【評語】“延促”是表示長短,“寬窄”是表示廣狹。日月時間的長短,并非是日月本身有什么長短,而是由于我們一念而有長短的不同。所以,心情悠閑的人,雖然是一天也覺得很長,反之,心意忙亂的人,經過了長久的歲月,在他覺得比一日還短。每一個人只要對此稍一留心,自己就可以清醒過來。如果某一天工作很忙,就感覺那一天時間過得很快。或者某一天閑暇無事,就感覺那一天時間特別長。所以時間的長短,不是時間的本身有長短,而是人的感覺不同罷了。同樣的,空間的廣狹也是由心所起的。心意廣闊的人,雖然身處于斗室之中,也像在天地兩大之間。反之,心地狹窄,雖處于天地之間,也覺得狹窄而無容身之地。時間分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前者是出于心理感受,后者是鐘表所走的實際時間,蘇軾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指的就是心理上的時間感受,而《詩經》中“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更是說明了時間的心理感受要比實際流失的時間長得多。俗語說“房子永遠少一間,衣服永遠少一件”,可見房子的大小多少只在于心理是否知足,不知足就是把整個世界給你也嫌不夠,知足了即使斗室也比天地寬廣。所以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就是這個道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