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
【譯文】
道德隨著器量而增進,器量由于學識而長進。所以想要豐厚他的道德,不可以不寬弘他的器量,想要寬弘他的器量,不可以不擴大他的學識。
【注解】
識:〈動〉本義知道,懂得。《說文》:“識,知也。”〈名〉見識,知識。蘇軾《賈誼論》:“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即學識,學問知識。《梁書·韋睿傳》:“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
弘:〈形〉假借為“宏”,大的(現多作宏)。《爾雅》:“弘,大也。”廣,廣大。《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動〉擴大,推廣,光大。《字匯》:“弘,大之也。”《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寬弘,即“寬宏”,胸懷寬闊,氣量弘深,能容人。《逸周書·寶典》:“寬弘,是謂寬宇,準德以義,樂獲純嘏。”
量:〈名〉度量,器量。李延壽《南史》:“上(皇上)少有大量。”器量即器局、才識、度量。漢·蔡邕《郭有道碑文》:“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廣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
【評語】
常言道“德高望重”、“量寬福厚”,可見德跟量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這里所謂的德就是品德,而量是度量,只有品德高尚度量才會寬宏,度量寬宏才會受到人們的尊敬,這時自己的福分也會與日俱增。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培養出高尚的品德呢?要想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須先有高深的學問,有了高深的學問待人接物才有遠大眼光,眼光遠大做事就不會發生謬誤,處世也就不會有過與不及的缺憾,而使你的為人能作到圓通渾厚,自然也就無往而不利了。學問又分作書本知識和人生經驗兩大類,一個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一個是活的,要求實踐總結。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增強觀察力和判斷力,分辯是非曲直,分出善惡邪正,能知善惡邪正才可行善去惡從正僻邪。一個人的品德、器量、學識三者是不能分離的,增加學問是德、量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增量進德的一個有效方式,而量弘德進又是做學問做人的基礎。總之,人生經驗在于增進自己的觀察力和判斷力,這兩種力量的最大功用就是分辨是非,能明辨是非才能分出善惡邪正,能知善惡正才可行善去惡從正舍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