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二章 史傳文學

               

           
           
       史傳文學是由司馬遷開創的。司馬遷的時代,正處于封建社會上升期,要求有一部記載天子盛德、敘述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史書。又在春秋戰國以來社會遽變中,“士”階層活躍,大批歷史人物涌現,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比較突出,為司馬遷以人物為中心反映歷史提供了豐富材料,并使他認識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先秦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乃至詩歌的豐富創作經驗,為他提供了廣泛的藝術借鑒。在上述幾方面的基礎上,他融入自己的經歷情感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開創了我國史傳文學。其后班固學習《史記》體例寫就的紀傳體斷代史《漢書》,也是一部優秀的史傳文學著作。



第一節



司馬遷與《史記》




一、司馬遷的生平、思想與著作




   


司馬遷(前
145,一說前135-----87?),字子長,夏陽龍門(今陜西韓城北)人。史官世家出身。其父司馬談精通天文、歷史和諸子之學,尤好黃老,著有《論六家要旨》,武帝初為太史令。他的學識和道家傾向,對司馬遷有直接影響。司馬遷少年時代在家鄉耕牧讀書,十歲左右誦讀古文。約十七歲時,又從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向孔安國請教古文《尚書》。二十多歲南游江淮,北至齊魯,復轉而南游,過梁、楚以歸。三十歲左右為郎中。三十五歲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過川、云、貴的一些地方。36歲又曾侍從武帝泰山封禪。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后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于“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后,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




   


天漢二年(前
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司馬遷稱言李陵之功,因而以“誣上”下獄。家貧無以自贖,交游莫救,出于創作《史記》的考慮,他被迫接受腐刑。這使他對武帝的橫暴,法吏的殘忍,上層社會的冷酷等,有了深切體會,生死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認識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他發憤寫作《史記》增加了動力。出獄后,任中書令,忍辱負重,續撰《史記》。大約征和二年(前91),他完成了《史記》創作,此后不久,與世長辭。




   



司馬遷的思想比較復雜,既受到傳統史家“實錄”精神、歷史循環、先秦儒家明君賢臣及“德政”思想的影響,又受到董仲舒新儒學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同時也有漢初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此外,其思想亦有新的進步內容。如他以人事為依據,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傳統天道觀表示懷疑。在對歷史具體考察過程中,能“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注意到事物自身的因果聯系。再如他有一個進步的社會理想,即君明臣賢、公正合理、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富裕。為此,他懲惡揚善,與廣大百姓的愛憎情感比較接近。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存有《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及《素王妙論》佚文。




二、《史記》的名稱、體例及思想內容




   



“史記”本是史書的泛稱。司馬遷之作原名為《太史公書》,漢人多以此相稱,也有稱《太史公記》、《太史公百三十篇》的。東漢末靈帝時方有《史記》之稱。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自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全書共
130篇,526千余字,由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體組成。本紀共12篇,主要敘述帝王事跡;表十篇,是各代的歷史大事記;書八篇,是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專史;世家30篇,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70篇,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的人物的傳記,少數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首領的歷史。其中本紀、世家、列傳是全書的主體,其寫法上的共同特點是“以人系事”。五體之外,互見法和“君子曰”的評論也是《史記》的重要體例,對后世亦有重大影響。




   



《史記》是司馬遷以“不虛美,不隱惡”、“揚善貶惡”的史家實錄精神寫就的。它如實記錄了上古到漢各階層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人物的生平活動,內容極為豐富生動,具有鮮明的傾向性。




   



暴露統治階級的丑惡面目,是《史記》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首先表現在對最高統治者帝王丑惡面目的暴露,尤其是漢代帝王。如對開國帝王劉邦,司馬遷固然沒有抹煞他統一天下的功績和他善于用人、博采眾長的優點,同時也暴露了他的流氓品質和殘忍本性。《高祖本紀》里寫他不事生產與“好酒及色”,是個地道的流氓無賴。《項羽本紀》里寫他為了自己不顧父親、兒女性命,則反映了他殘忍自私的本性。




   



其次,《史記》對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以利相合的丑惡行徑及驕奢荒淫揭露批判




。如《呂太后本紀》寫劉邦死后,呂雉對爭立太子的政敵戚姬及趙王如意母子,先鴆殺如意,后又對戚夫人斷去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手段殘酷,令人發指。




   



再次,《史記》對酷吏殘害無辜的罪行和諛儒的丑態也進行了暴露和譴責。《酷吏列傳》寫了漢代酷吏
12人,這些酷吏殘暴成性,挖空心思加害官吏和百姓,又深得皇帝寵幸。如王溫舒為河內太守,捕人“相連坐千余家”,殺人“至流血十余里”。行刑期過,他竟頓足嘆息:“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武帝聞其事,竟以為能,遷為中尉。酷吏而外,諛儒亦為司馬遷所不齒。叔孫通和公孫弘是這方面的代表。如公孫弘習文吏法事,而又以儒術緣飾。每有朝會,他不肯面折庭爭,“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為人意忌,外寬內深,”“雖詳與善,陰抱其禍。”(《平津侯主父列傳》)這樣一位阿世之人,武帝竟封相封侯。




   



《史記》在揭露和批判邪惡、腐敗、庸俗的同時,還運用大量篇幅記錄了“明君”“賢臣”、反抗強暴的英雄及中下層一些人物的事跡,歌頌了他們的歷史貢獻和優秀品質。歌頌“明君”“賢臣”,是他社會理想的正面寄托。他在《匈奴列傳》中說:“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哉!




   



唯在擇任將相哉!”《太史公自序》中又指出:“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漢文帝是他熱情歌頌的帝王,他盛贊其“仁德”。信陵君是他景仰的人物,他著重寫其“仁而下士”的優良品質,贊其得士之助而取得反抗強秦、救趙存魏的光輝業績。




   



對于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給予了熱情歌頌。陳涉是抗秦先鋒,司馬遷將其起義與湯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論,并把陳涉列入“世家”與諸侯同視,給其以相當高的歷史地位。另一位抗秦英雄項羽,司馬遷亦不以成敗論之,飽含同情地描寫了其一生事跡,肯定了他摧毀暴秦主力的歷史功績,并寫入“本紀”,與帝王同列。




   



此外,《史記》還描寫了一些中下層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諾必誠的朱家、郭解、劇孟,重義輕生、慷慨赴死的聶政、荊軻、專諸、豫讓,乃至以其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貢獻于社會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贊揚。其中最突出的是對游俠的稱贊。《游俠列傳》稱這些游俠,雖是布衣,卻能“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漢武帝對游俠是嚴懲不貸的,而司馬遷公開唱反調,為鳴不平,并立專傳,記載其事跡,頌揚其見義勇為而又廉潔退讓的高貴品質。




三、《史記》的藝術成就




   



《史記》不僅是“史家之絕唱”,也是“無韻之《離騷》”,具有高度的文學成就。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歷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記》描寫人物多,范圍廣,形神兼備,大多具有典型性。《史記》寫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文武大臣,下至學者、商人、婦女、游俠、醫生、卜者、方士、倡優等,各行各業都有,比先秦史書更加廣泛。《史記》寫及人物四千有余,個性突出與完整者不下百人。




   



《史記》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對歷史人物特征的準確捕捉和精心選材。司馬遷筆下的歷史人物大都有鮮明的特征,如李斯自私、劉邦隆準、項羽重瞳、李廣善射、扁鵲擅醫、鄧通愛錢、信陵君好客、石奮恭謹、韓信能忍、王溫舒殘酷等等,他還常常抓住一個人物的幾個特征,甚至不避人物特征的缺陷,如周昌口吃、張良瘦弱等。在諸多人物特征中,他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及傳記選材大都是圍繞性格特征精心進行的。為此,他在選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劃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時,也不排斥小事。此外,為表現人物性格,他在選材、安排上還十分注意互見法的運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寫入他本人的傳記里,而寫入他人的傳記中。如“鴻門宴”一事,在《項羽本紀》中詳寫,在《高祖本紀》中略寫。




   



其次,《史記》善于通過矛盾沖突描寫和虛實相生手法刻劃人物。前者如“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描寫,東廷辯論(《魏其武安侯列傳》)的描寫,都是通過激烈尖銳的矛盾沖突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后者如《鴻門宴》,作者只實寫了項羽、劉邦一席,而對其他人物包括諸侯王及主要將領,并沒有形諸筆端,但通過被寫實人物的語言行動,讀者明顯可以感到他們的存在。




   



此外,《史記》還善于通過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比映襯等來刻劃人物,如《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迎侯生的經過,便突出地將三者綜合在一起來表現人物性格。




    2
、敘事和場面描寫悲壯慷慨,詼諧滑稽。《史記》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壯之美的悲劇人物,與此相應,其敘事與場面描寫多具有悲壯色彩。如《趙世家》中程嬰、公孫杵臼,為保護趙氏孤兒與權奸屠岸賈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斗爭。在二人看來,為了爭取善與正義的最后勝利,慘烈的死是不在話下的。不過,司馬遷所寫的悲劇事件,不一定都和死亡聯系在一起,如藺相如為維護趙國尊嚴,與強秦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他慷慨陳詞,大義凜然,迫使秦王卻步,結果并不是死,但斗爭場面極為悲壯。另有一些悲壯事件與場面的描寫,則是以其歷史教訓發人深思,如項羽英名蓋世,心如鐵石,坑降卒、滅秦族、殺義帝,都未曾掉過半滴淚,而垓下被圍,與虞姬生離死別,竟嗚咽悲歌,若不勝情。作者用這一場面生動宣告了光靠武力經營天下是不行的。




   



《史記》的敘事和場面描寫,還有詼諧滑稽的喜劇美。這類描寫雖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數,最集中的表現是《滑稽列傳》,其中所寫的淳于髡、優孟、優旃等滑稽人物都屬此類,他們言談行事,均注重諷諫,詼諧風趣,輕松幽默,逗人發笑。不過,司馬遷的詼諧幽默還不止于此,在其他人物的傳記里,他也注意這類表現。或借以諷刺人物的虛偽荒唐,如《高祖本紀》寫高祖父擁篲迎候劉邦的一幕滑稽劇;或借以表現人物的幽默性格,如《司馬相如列傳》對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風流韻事的描寫等等。




    3
、濃郁的抒情性。魯迅先生曾稱《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中最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史記》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司馬遷的人品、遭遇與寫作心情,都與屈原相近,他著名的發憤著書說也是直接從屈原等先賢那里體會到的。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離騷》諷興當世的力量、愛奇的審美觀、濃郁的抒情性也為他所繼承發揚,融入《史記》創作中,因而其筆下的人物刻劃和論贊中都跳躍著太史公詩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傳》是一支屈原偉大人格的贊歌,《項羽本紀》是一首充滿悲壯嘆惋之情的英雄史詩,《伯夷列傳》是一首噴發出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詩,《魏公子列傳》是一首充滿崇敬之情的贊美詩……可以說,整部《史記》就是一部形象與情感有機結合的長篇史詩。不惟記敘中有濃郁的感情,各篇論贊的議論中,作者也大都以唱嘆出之,或憤激,或同情,或贊許,抒情味極濃,歷來為人鐘愛。




    4
、剛柔相濟,以剛為主的藝術風格。《史記》的藝術風格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既有陰柔之美,又有陽剛之美。而總體上看,全書則以陽剛之美為主。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氣魄宏偉,筆力千鈞。《史記》體大思精、包羅宏富,在130篇中,司馬遷充分發揮其組織能力,將縱橫數千里、上下三千年的歷史風云盡收眼底,舉重若輕、條貫有序地再現了出來,并對前代各種學術流派給予歷史地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家之言”,表現出廣闊的胸襟和卓然不凡的史膽、史才、史識和史德。(2)內容奇偉,驚心動魄。《史記》中的歷史人物大都有不同尋常的氣質、轟轟烈烈的事業和瑰異的操行,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國君或雄才大略如秦皇、漢武,或忍辱復仇如越王勾踐;大臣或犯顏直諫、倔強剛毅如伍子胥,或功高蓋世、蒙冤千古如韓信。男子蹈義而行,甘赴鼎鑊,如紀信、酈生;女子見義勇為,不畏風險,如皦女、如姬。言大則侯生七十猶獻奇計,一心報國;言幼則甘羅十二挾策說趙,立取五城。……這些人物以自己的生命之弦,演奏出一支支威武雄壯、豪邁悲涼、驚天地、動鬼神的樂曲。書中的歷史事件也大都緊張、熱烈、粗獷,讀來令人心驚目駭。(3)氣勢凌厲,一瀉千里。司馬遷志高才雄,能站在時代高度,俯仰古今,故其文章自有一種居高臨下、洶涌磅礴的氣勢。而于縱橫不羈中,又有一定的法度可尋,愛用排比、夸張和重字迭句便是其中較明顯者。




    5
、結構和語言。《史記》很重視結構,總體上它是五體結構,氣魄宏偉。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物傳記的結構藝術,一般開頭先介紹人物姓氏、籍貫,中間是記敘主體,選擇與人物性格、事功最相關的幾事件進行敘述,結尾以“太史公曰”表明作者自己的意見。具體每篇傳記的寫作,有時又比較靈活,如《佞幸列傳》以議論開頭,提起全篇。其人物傳記,又有分傳、合傳、寄傳、雜傳,這也是作者根據人物的性格及事功,進行的結構安排。其結構對后世史書及傳記文學的創作有深遠影響。




   



另外,《史記》在語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語言富于個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爭之言(《張丞相列傳》)、毛遂自薦之語(《平原君虞卿列傳》)。最突出的是陳涉、項羽、劉邦表述早年的抱負之語,陳涉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項羽說:“彼(指秦始皇)可取而代也。”(《項羽本紀》)劉邦言:“嗟夫!大丈夫當此也!”(《高祖本紀》)陳勝出身傭耕,他的話表現了他希望改變地位的愿望和堅定信心;項羽出自貴族,才氣過人,故出言大膽而干脆,根本沒把秦始皇放在眼里;劉邦為無賴之徒,貪圖享受,因而他的話則表現了他對秦始皇奢侈豪華生活和帝王威勢的垂涎羨慕。其次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通俗、簡潔、精煉,富于感情,往往只用幾句話甚至幾個字就能夠渲染出場面的氣氛或展現出人物的情態、心理,有很強的表現力。有些語言接近當時口語,有的直接用民謠、諺語,這使其語言更豐富,更富于表現力。如以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歌頌李廣的正直和受士卒的愛戴。




   



由于《史記》突出的藝術成就,所以深受后代文士喜愛,產生了深遠影響。魏晉以前,統治者視之為“謗書”,影響不夠深廣。從唐代開始,其影響越來越大。唐、宋、明、清的古文家都奉為典范。我國古代小說在紀傳體格局、富于傳奇色彩、塑造性格復雜的人物、歷史演義題材及熔史才、詩筆、議論于一爐等方面,都繼承了《史記》的有關文學表現因子。《史記》大膽揭露現實的精神、悲壯奇瑰的歷史題材、精彩的場面描寫、個性化的語言等,對后世的戲曲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古典詩歌在“實錄”精神、題材、寄興深遠方面,也受到《史記》的很大影響。因而,《史記》是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學,要特別重視的名著。




第二節



班固與《漢書》




一、《漢書》的創作、體例及思想特征




   



《史記》完成后,漢代學者褚少孫、劉向父子等十余人都曾續補它。班彪對這些續作不滿意,于是采集舊事,旁貫異聞,作《史記后傳》
65篇。班彪死后,其子班固繼承遺業,永平元年(58年)開始編撰《漢書》。永平五年,因被告私修國史下獄。弟班超趕赴洛陽上書,言其書非妄作。同時地方官吏將書稿呈送明帝,明帝贊賞其才華,不罪,并提拔為蘭臺令史。次年,遷為郎,校典秘書。不久,命續寫《漢書》,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班固卒時,《漢書》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續作八表,馬續補作天文志。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它的體例沿用《史記》,又略有改變,改書為志,并世家入傳,由紀(
12篇)、表(8篇)、志(10篇)、傳(70篇)四部分組成,全書一百篇,八十余萬字。主要記載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歷史,目的是宣揚“漢德”。其“十志”較《史記》的“八書”,史料更完整、更豐富。尤其據劉歆《七略》創設的《藝文志》,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代文化史資料;據《尚書·禹貢》和《逸周書·職方解》創立的《地理志》,保存了古代地理沿革、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重要資料。漢初史實,多承《史記》之義,并進行了一些剪裁、訂補。




   



《漢書》思想不如《史記》深刻開闊,儒家正統思想的色彩較濃。如他批評《史記》“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奸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漢書·司馬遷傳》)。又如將陳涉、項羽退入“傳”中記敘,列為歷史人物九等中的第六等。有時還故意為尊者諱。但總體上看,班固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是有充分的肯定和努力追求的。書中對漢朝統治集團的昏庸殘暴,對上層社會的炎涼冷暖,對社會危機和民生疾苦,對有功于社會的志士仁人,也能給予較為客觀真實的反映,有些篇章,寄托了作者的愛憎與批判。




   



《漢書》也表現出一些與《史記》不同的新特點。首先是反對分裂割據和外戚專權,維護王朝統一和劉氏正統。當初司馬遷寫《史記》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場社會,批評漢高祖的兇殘和漢武帝的專制獨裁,是合理的。到了班固,從現實需要出發,為鞏固東漢政權、維護來之不易的統一局面,歌頌西漢帝國的建立、統一和強盛,維護劉氏正統,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其次是強調忠奸兩種人物類型。這類傳記,較具有代表性的有《蘇武傳》、《霍光傳》、《韋賢傳》、《王莽傳》等,其中最為世人傳誦的是《蘇武傳》。如衛律勸降一段,通過對衛律奸詐兇殘、貪圖富貴丑惡面目的描寫,反襯了蘇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忠君愛國氣節。再次,《漢書》寫人更注重整體、大節,糾正了司馬遷的一些偏頗之處,對許多歷史人物的評價更公允。如賈誼,《史記》把寫成了一個窮愁潦倒的書生。而《漢書》則引入其長篇巨制《陳政事疏》,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政治家的形象。




二、《漢書》的文學性




   



《漢書》在藝術上沒有《史記》成就高,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其地位在“正史”中僅次于《史記》。首先它不像《史記》那樣繪聲繪色夸張場面、渲染氣節、描寫情節,而是在娓娓敘談中簡煉準確地勾畫人物,使各樣人物的心理神情也躍然紙上。如《霍光傳》寫宣帝即位伊始霍光當政幾句:“光自后元秉持萬權,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不受,諸事皆關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甚。”寥寥數語,把霍光當時權傾朝野、炙手可熱,及宣帝當時故示謙恭、隱忍韜晦的情形,表現得非常清楚。




   



其次,《漢書》語言不像《史記》那么生動活潑、感情濃烈、氣勢雄放,但簡潔規范,辭贍韻遠,自有一種妙處。如關于竇嬰守滎陽的一段描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用
97字,而《漢書》僅用72字,減去了25
字。情韻俱存,卻更簡潔。另外,在“志”和“傳贊”中,《漢書》的語言有駢儷傾向,敘事較《史記》詳密謹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名著導讀
怎樣讀《史記》
韓信形象為何在《史記》、《漢書》中存在較大的差異
西楚霸王的姓名之謎:史記中用“項羽”,為何漢書中用“項籍”?
宮崎市定:《史記》文章為什么精彩
【覓史記】司馬遷《史記》:貫穿古今,奠史學萬祀之基,煒然有其永存之輝光,自古迄今(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密市| 长葛市| 金堂县| 宝兴县| 常熟市| 都匀市| 陆河县| 苏尼特右旗| 莱芜市| 岐山县| 密云县| 沂水县| 克什克腾旗| 黎平县| 彝良县| 富宁县| 亚东县| 河津市| 信丰县| 昌乐县| 马山县| 剑河县| 什邡市| 芒康县| 台江县| 洪江市| 渝北区| 修文县| 都兰县| 额济纳旗| 进贤县| 崇义县| 湘阴县| 利川市| 江安县| 佛冈县| 新兴县| 金溪县| 丰县| 敖汉旗|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