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短篇白話小說是宋代的話本,元明以來,說話伎藝進一步發展,至明中葉后,話本由于文人的編輯。書商的印行,開始盛行于世。明嘉靖年間(1522—1566),洪楩輯印《清平山堂話本》,它分為《雨窗》、《長燈》、《隨航》、《欹枕》、《解閑》、《醒夢》六集,每集上下兩卷,每卷五篇,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十五種。稍后有《京本通俗小說》,中有《錯斬崔寧》、《志誠張主管》等。熊龍峰刊《話本小說四種》,有《張生彩鸞燈傳》、《蘇長公章臺柳傳》、《馮伯玉風月相思小說》、《孔淑芳雙魚扇墜傳》。這些話本中,到底哪些是宋元人作品,哪些是明話本,今天已很難考。但它促進了明代話本小說的創作則是無疑的。
由于受到宋元時期流行的講述短篇故事風氣的影響,明代出現了大量文人模擬這類故事形式而編寫的作品,這類由文人創作。專供閱讀的作品,為了有別于宋元話本,魯迅稱之為“擬話本”。
第一節、馮夢龍和“三言”
1、馮氏小說觀。
(1)要通俗。
(2)真贗觀。
(3)情教。
3、“三言”思想內容
第二節
凌濛初和“二拍”
明代戲劇
雜劇有王九思的《杜甫游春》、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四聲猿》,發泄其“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
傳奇發展。自明初至嘉靖時期,南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各種聲腔劇種在民間紛紛興起,北雜劇則愈趨于衰落。南戲聲腔有昆山、余姚、海鹽、弋陽數種。嘉靖后,弋陽腔形成一個弋陽腔系統在民間流傳。昆山腔自革新后,取代海鹽腔,在士大夫間流傳,并最終取代北雜劇的地位而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