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 佛學研究網
盎然春意在心頭
——某尼《悟道詩》一首讀解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詩最初見于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只提到這是某個尼姑的悟道詩,然而這個尼姑的生平事跡卻淹沒不聞。
藥山參訪石頭時說:“三乘十二分教(指全部佛教經論)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笔^為之開示,藥山沒有明白,石頭遂指示他參禮馬祖,藥山于馬祖處契悟,后來返回石頭。(《五燈》卷5《惟儼》)智愚頌此公案云:一重山了一重云,行盡天涯轉苦辛。驀紥歸來屋里坐,落花啼鳥一般春。(《虛堂錄》卷5)此詩與宋尼的《悟道》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寫求道開悟的過程。學人不明白大道就在當下,就在屋里,偏要千山萬水地去尋求。等到歷盡了千辛萬苦,回到屋里,回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才發現大道不在別處,就是眼前的落花啼鳥。
世人通過參訪禪門宗師,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消解了心靈的沖突,回到了精神的故鄉。等他們一旦歸鄉,才發現原來自己所苦苦尋覓的,其實本身早已具備。歸鄉后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整日穿著芒鞋在隴頭上到處尋覓,勞心費力,然而卻找不到理想中的春色;無可奈何地回來,隨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聞著花香,就在這個時候,發現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這是一首禪詩,沒有直接下禪語、說禪理,而是不落言筌,繞路說禪,以鮮明的形象闡發深刻的人生哲理。道不遠人,自性即佛,與其苦苦外覓,不如反求內心,也許就在剎那間大徹大悟。
短短四句二十八個字,通過外內、漸頓的強烈對比,道出了悟道的全過程,真切生動,使所有求道者讀起來都覺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能不為之頷首印可。
痛苦求索
“盡日”是尋覓的時間之長,“踏遍”是尋覓的空間之廣。如果把這個“春”理解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這種追求可謂無時不在,無處不往。對于“道”的追求,在常人看來也就是對于理想境界的追求,這中間的執著與無悔讓人聯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殉道精神。道既屬于不可觸摸的心靈世界,也體現在現實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南朝陸機的《贈范曄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边@大約就是把“隴頭”作為尋覓地點的原因了,因為欣喜發現的恰是隴頭的梅花。那又為什么把梅花當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梅花香自苦寒來”,莫非要從這嗅到的香氣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
苦苦追求,勤苦不懈,但是卻仍舊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不是無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么找也找不到,這便是痛苦產生的根源。
找回自己
外求不得,于是反思內省。為什么是在“歸來”后才發現了枝頭的春色而不是出門之前就發現了呢?轉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歸心靈,發現自己迷失的本性,原來真如大全、慧海寶藏不是遠在天邊,而是就在自己內心深處。
“笑拈”表現出一種真切的體會,是由衷的喜悅?!靶帷弊指巧鷦?,對于“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梅花,不僅發現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體會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氣。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這樣一段為人們所熟知的精妙言語:“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只有經過了第一境、第二境,才順理成章到達第三境。
西方人說“上帝在你心中”;中國的孔老夫子曾經說過“道不遠人”;孟子也說“道在邇而求諸遠”。自己才是靈魂的主宰,越是外求離正路越遠。
偶然頓悟
用手指月,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手指是路徑,月亮也不是最終的目標。月亮象征清凈心,清凈心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們心中的智慧之光。
世人求法往往求諸于心外,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們只顧著眼睛追求好看的顏色,耳朵貪圖聽美妙的聲音,鼻子親近芳香之氣,舌頭品嘗美味之食,身體難離纏綿的感覺,心中執著于生死分別。我們每個人都在凡塵俗世中追求著屬于自己的一方凈土,但始終都找不到長久的永恒的幸福。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機,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所感覺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卻在于自身的體會和醒悟。我們無論是否意識到,其實自己一直都在追求著一種精神的極致,卻總是失之交臂而茫然無所得。只有在偶然回首之間,才看到窗前綠意滿枝。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顯露,剎那間若有所悟,隨即悄然,仿佛它從來都沒有來過。
六祖慧能的《壇經》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
神照本如的:“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
《竹窗隨筆》載某古德詩:“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font>
《五燈會元》卷二載慧思、慧海語錄:“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志勤禪師在悟道后,開始接眾。一次,一個學僧問他:“怎樣才能出離生老病死?”志勤回答:“青山元(原)不動,浮云任去來!”只要自性不動,那么聽憑你煩惱縈繞,我便猶如浮云自來自去,自心則一無掛礙。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莫向靈山塔外修?!?/font>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鳥兒卻已掠過。這種偶然的頓悟很多時候只存在于內心深處,在心弦撥動的剎那,原來有些東西依然美好如初。我們不常自知,以至于無數次錯失了枝頭上那盎然的春色,錯失了心中時常洋溢的幸福。
靜下心,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在每一天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細細品嘗生命的滋味,讓曾經錯失的無數美麗在眼前驚喜地綻放。(信息來源:新浪佛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