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二、破除肢體不相系之自性身
手等外無他,云何有彼身?
除手等各肢體外,不可緣得其它身故,若無他身,則此整個身軀──云何不相系之諸肢體具有(神我或自性)實有身?應該不存在。
癸二、教說實執有身之錯誤
無身于手等,愚迷生身覺,型等差異相,假人誤真人。
若神我為無真實之身體,則愚癡者對于無身(神我)之諸肢分,產生錯誤之覺識,以為是實質之身軀,如彼愚識(所取識)非真質,猶如類似人模型之差別相──緣取“假人”為真人之心識,從對假人誤為真人之外緣聚合,乃至“假人”顯示如真人。如是從諸手肢體等誤為身體之外緣──實有身,乃至誤彼諸肢體執著為實質身體。
壬二、支分不成立
如是手指聚,故手應成何?彼亦肢節聚,肢節亦可分。
分亦分為塵,塵析為方分,方分離支分,如空無微塵。
于一身軀不成立真實性,如是諸手指等聚集之故,認為實有一只手是何因?手指亦為肢節之組合,其肢節無真實性,諸肢節亦可分為各自之支分,各支分皆無真實性,支分亦可分為極微,極微亦可分析為諸多方分,故于一極微亦非真實性,若極微分為各諸方分,則亦遠離支分之真實性,如虛空之空性,故極微亦無真實。
壬三、結論
如是如夢身,觀察誰起貪?爾時無實身,豈有男女相?
如是觀察顯現無實性之如夢幻身,誰將起貪?故貪著不應存在。爾時如實了知無真實之色身,此時身之差別,云何男身?云何女身?應無差別。
辛二、受念住,有四:
壬一、受之自性不成立,壬二、觸因自性不成立,壬三、受境不成立,
壬四、能緣取者(受者)不成立。
壬一、受之自性不成立,有二:
癸一、真實之受不成立理趣,癸二、修習受分別心之對治。
癸一、真實之受不成立理趣,有二:
子一、破斥受之自性為合理,子二、破斥彼之答辯。
子一、破斥受之自性為合理
若苦實有性,何不克極喜?樂實則甘食,何不解憂苦?
〈根本頌〉云:“若自性實有,彼無法變無,自性變成他,終究不合理。”苦受若真實存在,終究不可舍棄,則與苦受相違的極樂和安樂,為何(于心中)不相抵觸?理應抵觸。故彼諸安樂終究不生,亦即遮除實有痛苦;反之,安樂之感受若為實有性,則憂愁、病魔等嚴重之痛苦等情境,為何不能以妙飲食等引生快樂或安樂?理應轉成安樂?相違于業無作性。
子二、破斥彼之答辯
強勢壓制故,若不覺彼苦,非領受自性,彼時何謂受?
謂實有微苦,豈非除粗苦?彼苦即余樂,微苦應非樂?
若違緣所生,非產生痛苦,此豈非成立,受是分別執。
雖然信樂于實有痛苦,若謂產生強勢安樂藉以壓制痛苦,則不領受痛苦?云:任一非具感受之自性,此豈謂受?不具足“受”之實義故。實有領受微苦,即信許為“受”。至于痛苦之粗相,豈非以強烈之安樂遮除之?是也。或謂:以微苦之體性,除了安樂之粗相外,無他,唯一微少喜樂?領受少許之喜樂亦應非痛苦,應安樂才合理。倘若藉用違緣方式欲產生安樂,則相續心中豈不生痛苦?產生安樂是受之分別見,豈非成立所謂顛倒之執著?應如是。
癸二、修習受分別心之對治
故應修空慧,對治受實執,觀慧田中生,瑜伽禪定食。
“受”之分別心是錯亂故,對治此虛妄,修習諸法無自性──觀察之智慧,從觀察慧田中,以產生之禪定──瑜伽行者證悟宗義,廣博智慧身──猶如飲食般。
壬二、觸因自性不成立
破斥欲許根、境、塵相聚合而生觸因有三:
癸一、破斥根、境相遇有自性,癸二、破斥境、識相聚有自性,癸三、攝略義。
癸一、破斥根、境相遇有自性,有二:
子一、破斥總相聚合有自性,子二、破斥極微相聚有自性。
子一、破斥總相聚合有自性
若于根境間,彼二如何聚?無間成一體,誰相聚于誰?
倘若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之間具有間隔,則根、境二者如何相聚?猶如東山、西山(遙遠相距)。若兩者之間無任何間隔,渾然融合成一體,則此諸根、境如何相聚?能聚、所聚皆不存在故。
子二、破斥極微相聚有自性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量故,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聚。
無分亦相聚,云何此應理?塵無分相聚,若見請明示。
根、境之極微,應諸方無相聚,微塵之間相互不攝入,自性無法融人成一體故。理由是微塵無有孔隙,唯體積大小相等故。遍相成立:互不相攝入且無結合,既然自性不相結合,諸方位無相聚故,謂遍(一切)相。欲許微塵無方分主張者,亦謂:微塵某一方之相遇如何成為合理?因此,應成為“相聚”與“不相聚”二支。
倘若主張現見之微塵相聚且無支分,又同時結合一處,請明示之?應無法顯現。
癸二、破斥境、識相聚有自性
意識無色身,相聚不應理,相聚無實故,如前應觀察。
〔有 法〕:意識法者。
〔所立法〕:具相聚性應不合理。
〔因 支〕:因為無色身之故。
或謂:現時雖無色身而相聚,然而產生“結果”──唯有“相聚性”之名相存在?云:此說不合理,無相聚之體性或無真實之體性故。所謂“與前相續心相聚”,應如實觀察。
癸三、攝略義
若觸非真實,則受從何生?何故逐塵勞?何苦傷何心?
爾時無受者,受亦無實有,彼時見此受,云何欲不除?
因此,若無實質“觸”之因,則覺受之結果又從何而生?故為追求樂受而辛勞,又為何目的(意義)?以何種苦受能損傷何種相續心?應無“所感受”之樂和“能傷害”之苦。爾時既無少許感受者之我,此感受亦非實有之際,“獲得”與“遠離”苦樂受,為何不能遮除貪愛?應能息滅欲愛。
壬三、受境不成立
所見或所觸,受性如幻夢。
從眼所見乃至身所觸受之間,五塵雖顯現而不真實,故覺受如夢如幻,領受五塵之覺受亦應無真實性。
壬四、能緣取者(受者)不成立
與心俱生故,未理解彼受,雖生前后念,后念唯能憶。
自非領受自,亦非他領受。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實,為何以此受,害此無我聚。
“覺受”不能以自己俱生之心而理解,且因同時與心俱生,故無相屬。前一覺受引生后一覺受,而非以憶念前一覺受作為后一覺受之領受;彼諸之時,覺受不生不滅。無所領受之事實,與無能領受之識體二者,故自體不能領受自性;依三時而言,縱有他人之領受亦非合理,終究無少許之領受者,故“能覺受”與“所領受”非實有。因此,于無我之蘊聚中,為何“苦受”能迫害“樂受”之利益?故“能利”、“能害”二者不成立。
辛三、心念住,有二:
壬一、意識不成立,壬二、前五意識不成立。
壬一、意識不成立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等中,心不住內外,余處亦不得,
非相同一身,亦非相異身,非合亦非離,非少實有性,有情自涅?。
意識,不住于眼、耳等諸根,亦不住于色等諸境;雖然諸“根、境”如幻存在,亦非依次而生,其它如根境(內、外)之間仍然不存在,因為了不可得故。身體之內部心非實有,身體之外心亦不存在,而且除了身體內外,其余他處,心亦了不可得,非任一體性是意識,除此說法外,非余說。意識與色體亦不相系屬,意識,終究不屬于身體之一支,亦非有少許之真實性?!秾毞e經》云:“迦葉!心非于內,亦非于外,內外亦無,不可得故。迦葉!心非色體,不可顯示、無質礙、非所依、無相、無表、無住。迦葉!諸佛亦不觀見心,因不可觀照故?!惫手T有情心性,無始以來,于究竟義即具涅?德相。
壬二、前五意識不成立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若識境同時,緣何而生識?
若境后有識,彼時識何生?
或謂意識雖如是,而前五識則能真實緣取五境?云:若分析之,前五識比五所取境先前存在?或是同時存在?或后于五所取境而存在?或謂:五所取境之前,實有前五識?云:前五識緣于何境而生?彼時所取境不生則無前五識?;蛑^:前五識與五所取境同時俱生,則前五識緣于何境而生?若前五識不生,則五所取境亦不生;若前五識已生,則五所取境即不須產生。有人曰:若五所取境之后實有前五識,彼時,前五識依何境而生?五所取境滅壞后前五識即不存在故。
辛四、法念住,有二:
壬一、成立諸法無生,壬二、斷諍。
壬一、成立諸法無生
故不能證知,諸一切法生。
依前詮釋能取識、所取境彼此之前、后、同時三種情況后,可知“任一種法皆不生”是合理,亦即此不能證明了知一切法形成之真實義(故成立諸法無生)。
壬二、斷諍,有二:
癸一、斷除無世俗之過,癸二、斷除觀察不合理。
癸一、斷除無世俗之過,有二:
子一、諍論,子二、答辯。
子一、諍論
若無世俗諦,云何有二諦?世俗依他起,有情豈涅??
若諸法無生,則不具“生滅之世俗諦”,故中觀宗之主張豈應有二諦?應無二諦。若一切法無生滅,因此,世俗是依他起之錯亂識體,假立為“唯生滅者”之名,有情豈能得涅??應不能超越憂苦。或云,既為涅?,又假立“依他起之生滅者”之名,則應成世俗?
子二、答辯
此他心分別,非我之世俗,后決定彼有,否則無世俗。
不能證知勝義諦本是無生,而具生滅者乃是世俗人之分別心,而且,“心”觀待于所取境,設立世俗名言,勝義應宛然存在。勝義之涅?應不成為無,不應由世俗他人錯亂意識所設立之世俗名言作詮釋。此“錯亂意識”從涅?言,乃是由他人之分別心而產生,證涅?者自己之世俗意識,無錯亂之分別故。若謂后時證涅?之時,一定有錯亂意識,則此世俗說法亦有錯亂意識;若證涅?時無錯亂分別,則世俗亦無錯亂分別。《入行論大疏》云:“諸法生諸法,非由外而生。”因此,“倘若存在由外而生之實存法,則彼時,亦實有世俗意識?!倍?之說法?;蛞嗳菰S謂“某人一定實有其它后世”之敘說。
癸二、斷除觀察不合理,有二:
子一、諍論;子二、答辯。
子一、諍論
能所令分別,二者相依存。
或謂:能分別之心,與所分別之境,實存性二者相互依存,若不承許外境(實有),則亦無有心識,故中觀宗之觀察不應理。
子二、答辯,有三:
丑一、毋須能觀心是真實,丑二、若能觀心須是真實無窮過,丑三、雖不觀察亦成立空性
丑一、毋須能觀心是真實
如是依(世俗)共稱,觀察說一切。
既然外境無實性且心亦無實,觀察豈成不合理?舉諸一切觀察與分析,名言上之理解,依世俗共稱之理念而詮說。
丑二、若能觀心須是真實無窮過
爾時觀察空,理智觀察彼,彼時彼分析,須觀察無窮。
爾時以“觀察”成立真實義,若須實有一觀察意識作觀察,則此時“觀察意識”亦須另一觀察識作分析,因而將成無窮之過失,如此根本之論題將無法決定。
丑三、雖不觀察亦成立空性
分析所觀境,理智無所依,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
倘若分析、判斷所觀察之對境,而成立空性,則能判別之心,縱使不觀察,亦無實有所依之境。若依無心之境,則心不生。心、境二者無生且寂靜,即為涅?。如前所述:“不可得故寂滅?!?/p>
己三、破斥所斷之實執,有三:
庚一、總說,庚二、破斥心境實有能立,庚三、詮說能害
庚一、總說
豈心境實有?此說難安立。
說實有部者,云何欲許心、境二者為實有?此理論極難成立,既無法成立且實有妨害。
庚二、破斥心境實有能立,有二:
辛一、心、境相互依止不成立,辛二、破斥斷除惡見之答辯。
辛一、心、境相互依止不成立
根識成立境,豈有識所依?所知成立識,豈有所知依?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非實。若無子非父,兒子從何生?
無父則無子,如是無心境。
倘若根識具諦實性,當成立所取境為真實體,識若實有,豈有所依或能立?然而若從所知之境,欲成立能取識為實體,若所取境實有,豈有能依(心)?心、境相互觀待之功能,彼時不成立其一,將不成立另一,故二者皆無實性。譬如若無兒子,則不成立父親之假名,父親既不成立,兒子從何而生?如是“無兒子之父親”,及“無父親之兒子”,故二邊皆無實性,如是心、境二者亦皆無實性。
辛二、破斥斷除惡見之答辯
如芽從種生,而悟知種子,從所知生識,何不知實境?
由異芽之識,悟知實有種,何故證所知?何知實有識?
倘若心識處于“觀待”之意境中,當可成立心識之實體不相違?喻如苗芽從種子而生故,觀待于苗芽之實有種子,如是了知苗芽體性;從所知之境而產生識,為何不能證知所知境為實有?云:不相似,眼識觀察相異于種子之苗芽,應知實有種子,何以言之?證知所知境為實有,則能證知識之實有,應不能證知性。
庚三、詮說能害,有三:
辛一、從因支證成空性,辛二、從果支證成空性,辛三、成立空性攝略義。
辛一、從因支證成空性,有二:
壬一、真實不生,壬二、名言上由因生成立空性。
壬一、真實不生,有三:
癸一、破斥無因生,癸二、破斥常因生,癸三、結論。
癸一、破斥無因生
世人能現見,一切能生因,如蓮根莖等,差別因所生。
誰作差別因,由昔差別因,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
順世外道與薩滿教派主張:日升高與水下流,豆圓荊棘尖長利,孔雀翎眼等諸法,誰亦無作自然生。
欲破斥之承許諸實體法皆無因生,或由世俗之現量,見情器世間一切結果皆由諸因緣等聚合而生,或由比量等亦能成立,如是產生蓮花根莖等相異果實之類別?;蛑^:由誰分辯原因之差別?云:由于往昔之業因不同故?;蛑^:相異因能生相異果,原因為何?依往昔業因之力量緣生如是果。
癸二、破斥常因生,有三:
子一、破斥自在天神所生,子二、破斥極微所生,子三、破斥自性因生。
子一、破斥自在天神所生,有三:
丑一、自在天神不成立,丑二、無自在之生,丑三、不容許自在能生。
丑一、自在天神不成立
自在眾生因,云何為自在?若謂諸大種,為何唯執名?
地等大種因,非常亦非天,不凈踐踏物,彼非自在天。
非天不動故,非我前已遮,謂不可思議,說彼有何用?
持明吠陀派、勝論外道、自在天神派謂具足五法:一、神,二、清凈供養,三、常,四、獨一,五、一切之造作者。承許是創造一切眾生之因。試問:何謂自在天神?或謂:諸大種(地、水、火、風)為萬物形成之因,如是安立“自在”之名,如是唯有“自在”之名,豈須辯解?不須諍辯。然而,若”自在”是汝自宗所欲許之名相?應不能承許,地等諸大種是許多(非“獨一”),是無常(非“常”),是無動念之心識(非“作者”),非天神,是踐踏物不凈者(非“清凈”),故非自在。虛空非自在,無動念心識故。神我亦非自在,前已述及遮阻神我故。若造作之自在乃無思惟之能力,則彼非所思惟之事物,詮說彼為“作者”有何用?是無意義。
丑二、無自在之生
云何許彼生?我及自在天,大種應非常?知從所知生,
無始苦樂業,云何彼所生?
試問:承許“自在天神所生之果”為何?或謂:其為神我、地等大種之極微、延后相續之自在天?豈不承許諸體性是常?若是“常”,相違“所生”(永恒不變)。心識亦從所知──外境之行相而生,唯“了知”性;無始以來,其乃層層相續之前一心識所生后世,從善、不善業而生苦、樂,故云何信樂“自在天神之能生果”?
丑三、不容許自在能生,有二:
寅一、詮說過失,寅二、斷除錯亂之遍相。
寅一、詮說過失
若無第一因,豈有最初果?常云何無作?彼非觀待他。
若無最初常體──自在之因、能生果(譯注:自在所生之果,依外道主張,亦即一切情器世間,此處特指眾生而言),則自在之果,豈有最初之苦樂等?應無最初之苦樂。如是“常”亦應無后際性。永恒之常,云何無苦樂等感受?應有苦樂等感受?!俺!鼻颐黠@成立彼諸偶爾性之苦樂。
寅二、斷除錯亂之遍相
無作他非有,他當觀待何?若觀待相聚,是因非自在。
相聚定緣生,不聚無生力,因不許自在,若許依他力,
隨欲或因欲,豈是自在天?
或謂:自在天天神既是常且能生果,若尚須偶而觀待他緣,則不遍及恒常性所創造之果?云:大自在天神應非觀待于他緣,彼非作者,無他實體故。因此,彼能生果應觀待于何?倘若觀待于相聚之因緣,則相聚性應是因,而非自在天神。若因緣相聚為能生因,則自在天神不能“生果”,無能生之作用。自在天神無相聚性,且亦無生之勢力故。若不承許自在天神能生果,應是依他力,承許是他力后,?那欲念能生之作用,隨之而產生所欲許之能生果。則隨附?那欲念作用而能生果,豈是自在天神?彼欲望是無常,是依他力故。
子二、破斥極微所生
諸說極微常,如前已遮除。
無論如何,勝論師主張:承許極微是常,為一切情器世間之因,亦不合理,極微是常如前所述──“極微于方分之分析”已經遮除。
子三、破斥自性因生,有二:
壬一、信許者之立論,壬二、破斥彼說。
丑一、信許者之立論
數論師所許,常體眾生因,謂喜憂與?,三德平衡時,
即謂之自性,失衡說眾生。
數論師主張,一切所知含攝于神我之覺知和色法之自性二者,神我如前所詮具有五法,經分析后非任一因或任一果,其體性是常、獨一之色體,誰也不曾察覺;自性是一切之造作者,具有五法,是眾生之因。自性之體性謂“喜、憂、?”,平等安住于苦、樂、舍三功德時,即為自性因之主體;苦、樂、舍三支不平衡時,即稱變化。首先談論大我──如水晶清澈而生,從內觀之是士夫,從外觀之為現成影相,內、外相互作用──謂士夫享用者之名言。從大我演化為我慢,我慢包括眼等五識根,口、手、足、大小便道等五業根,和共通之意根,總共為十一根。聲、觸、味、色、香等“唯五”,聚合成十六行相。從唯五依次產生地、水、火、風、空等”五大”,連同大我總共二十二結果,詮說是眾生。從自性乃至大我以至我慢,我慢之相聚共十六行相。從十六行相內之唯五,演生五大。
丑二、破斥彼說,有四:
寅一、破斥自性是一實體,寅二、破斥苦樂舍是真實義,寅三、破斥實體是常,
寅四、破斥前已存在再生之說。
寅一、破斥自性是一實體
一體三自性,非理故彼無,如是無功德,彼亦各分三,
若無此三德,徒有其名稱。
承許實有體性──具實有三自性(苦、樂、舍)不合理,彼體性乃不存在,如是彼三功德亦非真實性,因為彼三支功德亦當各自再分為三種相故。因相中之三功德是神我或實有色法,是為何?承許成立一切法實有三功德之自性。《入行論大疏》詮釋為后者──實有色法。若因位──神我不具三功德,則果位諸變化之名稱為實有性,應極不可能。
寅二、破斥苦樂舍是真實義
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等,諸法具因性,豈非已觀察?
汝因具樂等,彼不生布等,若布生樂等,無布故無樂。
〔有 法〕:衣等唯五(聲、觸、味、色、香等唯五:衣相對應于色身)。
〔所立法〕:非實有樂、苦、舍等,其實彼等是同一體性。
〔因 支〕:因為無心故。
或謂:衣等諸法,具有樂、苦受之因,自性真實故。因此,諸法實有苦、樂等?云:若衣等(唯五)諸法,雖相似于色身,前述破斥自性色身為實有,豈不已觀察遮除?是已遮除。
復次,依汝外道之宗義,承許衣等(唯五)因,而且實有苦、樂、舍等三功德。然而從苦、樂等不產生布等(唯五),反之,于世俗中,現見布等(唯五)生苦、樂等功德,詳細觀察之,因位若布等(唯五)無真實故,則果位苦、樂等亦無真實性。
寅三、破斥實體是常
故樂等常性,畢竟不可得,樂等現恒有,苦時何無樂?
若樂微細相,云何有粗細?舍粗而變細,粗細應無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無常?離粗樂非他,顯現樂無常。
〔有 法〕:苦、樂、舍等有法。
〔所立法〕:恒常性畢竟不可得。
〔因 支〕:因為偶爾產生故。
倘若苦、樂、舍等顯現恒常性,則產生痛苦時,為何不能感受喜樂,應能感受喜樂?或謂:產生痛苦時,喜樂性極為微細,故不能感受?云:苦樂等具恒常性,時而具粗相(強烈),時而具微細相(微弱),是為何因?此恒常性舍棄粗相變成微細相,喜樂等粗細行相,當證成無常性。如是變化等(二十二相)一切法,為何不承許是無常性?理論相同。倘若認為喜樂之粗細相之暫時性是無常,則喜樂之自性是常?喜樂之粗相,除”無常之樂”外,非其它體性,亦顯示無常之喜樂,成立無常。
寅四、破斥前已存在再生之說,有四:
卯一、決定汝宗,卯二、無窮過,卯三、破斥彼之答辯,卯四、斷除損害自宗。
卯一、決定汝宗
若承許無實,畢竟不生故,無中生果相,不許而存在。
若無實體,則無少許生,因為“無”之緣故。(信許無中生有之說,)猶如蒸砂積油。于堅持汝宗之說,汝則不承許(變化)別相,前時因位為無實,而后時又能生而具有果相,承許前因不明顯而存在,后時生而明現果相。
卯二、無窮過
若因位有果,食成食不凈,以值購買布,穿著棉布種。
倘若因位時存在果位之同一體性,則飲食時,豈不變成吃不凈物?以買布之價錢,購買棉花之種子,能依汝愿而得穿著否?
卯三、破斥彼之答辯
謂愚不見此,如是智所立,世間亦應知,為何不可見?
若世見非量,明見亦非真。
或謂:雖實體如是存在,然而世間愚者未見種子即是布,不可穿著故。承許如是見解之外道淡黃教派答:非如是!不穿著種子,而穿著布。如是理論故,汝宗所理解之果位,于世俗中亦存在因位,于種子為何不見布?應可現見。雖然世俗中亦存在此見解,承許因位時世間者一切心識所見,不證知──非正量,此心識明現果位時,亦應成非真實性,是錯亂之意境故。
卯四、斷除損害自宗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妄?如是修空性,故應成錯亂。
未知假有法,彼無實非妄,故云何妄法?彼無實現妄。
如夢見子死,思無子分別,能遮有子想,彼遮亦是妄。
倘若中觀宗之主張,能測量境之諸量(心識),應非正量,是錯亂性,則彼(離二邊)之空性,亦豈不成為虛妄?應為虛妄。故修習真實義之空性,亦成為錯妄──此乃不合理。
不知心識是假有之法,心識無作于境,無心識之實體,應非實有心識,猶如不執取石女之兒子故,不執著彼之生滅。“無實”觀待“實體”故,云何所破斥之──虛妄實體?遮除真實之實體,顯現無實,即可了知虛妄。然而修習空性是合理,對治執著實體之法故。喻如:夢見兒子去世,夢中深自思惟無此兒子之分別心,為克除有此兒子之分別心,猶如執取(夢中之子)無實亦是虛妄,然而能斷除實有(夢中之子)之執著。
癸三、結論
故如是觀照,畢竟非無因,不住各自因,非住聚集緣,
亦非由他生,非住亦非行,愚者何執諦?何異于虛幻。
故如理觀照,諸法畢竟非無因生,非真實安住于各自之因緣,或真實安住于聚集之諸緣,亦非從他處重新呈現,非第一因生,非住于中間,破除最后(邊際)后,亦非趣向他處。經觀察、分析后皆不成立,愚者為何固執于實有?此空性雖顯現為不真實,與幻影豈有差別?應無差別。
壬二、名言上由因生成立空性
何虛幻變化,諸因與幻物,應詳觀察彼,何來何所去?
緣聚見諸相,無因則不見,虛偽如影像,彼豈有真實?
猶如幻術所變現之牛、馬等是何因?以諸因緣所變現之色相等,首先觀察來自何處?其次安住何處?最后趣向何處?詳觀之,實無來去?!栋闳艚洝吩疲骸吧珶o所從去,亦無所去,亦無所住。”云何果?現見任何近因,(緣相聚合可現見諸相)。若無近因,則不可見。因緣乃虛偽性,等同幻影,彼豈有真實性?經云:“任何緣生即不生,彼生即非有自性,云何緣生即空性,了知空性不放逸?!?/p>
辛二、從果支證成空性,有三:
壬一、破斥(有、無)二邊生,壬二、破斥壞滅,壬三、修習空性。
壬一、破斥(有、無)二邊生,有二:
癸一、破斥有邊生,癸二、破斥無邊生。
癸一、破斥有邊生
若法是實有,豈需要其因?
若實體法已經存在且實有,豈需要實法之因?已經成立故。
癸二、破斥無邊生,有二:
子一、“無”非所生,子二、不容許彼”無”變成實體法。
子一、“無”非所生
然而法本無,豈需要其因?
然而若諸法本來就不存在,豈有需要無實法之因?非彼(無實)之結果故。
子二、不容許彼“無”變成實體法
雖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無時豈成有?成有者為何?
無時若非有,何時成實有?實有未生時,應未離無體。
若不離無體,非有實體時。
或謂:“因”為無實且不生,何能變成實體?云:不合理。如是雖以億萬之因緣,“無實”仍不轉變成實體,因為恒常體性故。若轉變,則為“不離無體”或“舍離無體”而變化?首先:不離無體之時,云何是實體?非實體。其次,若舍離無體,則轉變成他實體法,亦何以謂之?此乃不可能。或云:若不舍離無體之際,即無體時,不可能是實體,則何時變成實體?不轉變。又若舍離無體后變成實體,則不生實體,當不舍離無體。既然不舍離無體,則不可能生實體且存在,相互依止之故,(有無)兩邊皆不可能存在。
壬二、破斥壞滅
有亦不成無,自性應成二。
如是實體亦壞滅后,應不成為無體,彼時,若不離實體,則于一自性而言,應不可能成“實體”與“無體”二者故。若舍離實體,則于實體之時認為實有(恒常性)乃相違。故曰:”若實有自性,彼不變成無?!?/p>
壬三、修習空性
壞滅且非有,實體亦非有,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
如是非有壞滅,亦非有實體,是故一切眾生恒時不生不滅,無始以來自性本具寂滅之涅?性。
辛三、成立空性攝略義
眾生如夢幻,觀照如芭蕉,涅?不涅?,空性無差別。
眾生相亦不真實,如夢幻,以智慧觀照,皆無實義,猶如芭蕉?!度镣踅洝吩疲骸氨M如芭蕉濕樹干,許實心故人剖析,內與外皆無實義,了知諸法皆如是?!惫薀o論“涅?、不涅?”,于輪回中空性亦無差別。經云:“諸法平等性是般若波羅蜜多之平等?!?/p>
戊三、獲得智慧,有二:
己一、心識于世間八法平等性,己二、對于不證知平等者生慈悲心。
己一、心識于世間八法平等性
于諸空性法,豈有得與失?豈有誰侍奉?豈有誰輕蔑?
從何生苦樂?豈有喜與憂?若真實尋求,孰為愛所愛?
詳觀活世間,誰當死于此,誰生誰當生?云何親與友?
一切如虛空,如我共受持。
如是于空性之諸法,豈有利益之獲得?或喪失?任一有情之贊頌功德,豈有侍奉、恭敬?或輕蔑、毀謗?于利害,云何生痛苦或安樂?于美譽、不美譽豈有喜和憂?于真實義、理智之尋求分析,則何為具欲愛之有情?何為欲愛之境相?詳觀之,活生生之世間,非真實性;此世間應當逝世者是誰?前世是誰?后世又是誰?何謂親友?彼諸一切如同虛空,畢竟無實體,若贊同我寂天之宗義,愿諸觀照者受持空性之深義。
己二、對于不證知平等者生慈悲心,有二:
庚一、所緣,庚二、行相。
庚一、所緣,有三:
辛一、現世過患,辛二、后世痛苦,辛三、輪回總過。
辛一、現世過患
世人欲求樂,爭斗激動因,煩亂與喜歡,勤求憂苦諍,
相互砍殺戮,諸罪命艱苦。
世俗人諸欲求安樂者,或為利益而爭斗,或以激動之因,致使心意極為煩亂或瘋狂喜樂,既不獲得安樂,唯有得諸愁苦,“勤奮”于自己之身、口、意與他人諍論,或自他相互砍殺、刺戮,造成諸多罪惡,領受極艱困之生活。
辛二、后世痛苦
屢次來善趣,頻享諸歡樂,死后墮惡趣,久歷難忍苦。
雖然一再投生于人、天善趣,享受諸多歡樂,然而死后墮入惡趣,歷經長久且難以忍受之痛苦。
辛三、輪回總過,有三:
壬一、解脫道相違,壬二、難以遮除彼相違,壬三、顛倒見致使痛苦執著為安樂。
壬一、解脫道相違
三有多險崖,彼非真實性,彼亦復相違,三有無真實。
無比難忍苦,如無邊大海。
三界中,具許多痛苦之險崖,而且非解脫之方便道——不證悟真實性,具有執著色等真實義,因而“證悟空性”與“執著實體法”彼此相違,故三有中不得證悟真實義──空性。于輪迥中,當遭受無以言喻且難以忍受之無邊苦海。
壬二、難以遮除彼相違
三有善力微,壽命亦短促,營生與無病,忍饑與困苦,
昏眠受他害,伴愚行無義,命無義速逝,觀照極難得,
豈有何方法,遮除實有執?易墮大惡趣,魔極為精進,
三有多邪道,難駁斥懷疑,又暇滿難得,佛出世難遇,
難斷煩惱流,嗚呼苦相續。
輪回中,成辦善業之力微弱,無法證悟空性,而且善行所依之暇滿人身,又極其短促。于住世之時間,成辦營生之道與健康之法,休息與睡眠,偶而又遭受他人之傷害,結交愚夫造作無意義之行為,故此生無意義且迅速地消逝。觀照無實之諸相,難以獲得智慧故。復次,耽著實體之散亂心,與無始至今之無明習氣,豈得遮除實執心識之方法?不僅自己未具足順緣,且尚有他人所造成之逆緣,故易墮于大惡趣;魔亦極為精勤工作,于三有輪回中,布置諸多邪道且懷疑清凈道,故難以駁斥而導正。以上諸因,加以暇滿人身難得,佛陀出世極為難遇,難斷除煩惱之瀑流。嗚呼!眾生連續不斷地領受輪迥諸多痛苦,既悲憫又感嘆!
壬三、顛倒見致使痛苦執著為安樂
如是極痛苦,何不見自苦?眾生溺苦流,嗚呼應悲憫。
喻人屢洗滌,屢次入火中,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為樂。
如是諸眾生,視同無老死,今生遭?殺,后世墮惡趣。
如是處于極痛苦之輪回中,云何未見“自身之痛苦及苦因”?眾生沈溺于痛苦之瀑流,值得悲憫與哀嘆!譬如有些人屢次洗滌,又屢次遭受火烤之逼迫,處于極痛苦中,無明眾生卻引以為樂,錯將傲慢引以為樂故。如是于極痛苦之輪回中,如同無視于生、老、病、死等痛苦,且又造作痛苦因之言行,今生遭死神?殺,后世墮入三惡趣,領受難忍之痛苦,故眾生由痛苦之因果循環所束縛。
庚二、行相,有二:
辛一、愿眾生安樂,辛二、愿得利益因。
辛一、愿眾生安樂
愿我何時能,善集福德云,自降安樂雨,息滅痛苦因。
愿有一天,善集福德之云,蘊釀安樂資糧之雨,于諸受痛苦如火逼迫之眾生,息滅痛苦。
辛二、愿得利益因
何時無所緣,虔敬集福德,于執有眾生,開示空性理。
何時我能不緣取一切法,而具足證悟空性智慧之理趣,應以虔敬方法積集福德,圓滿?;鄱Y糧后,愿對執著實有之眾生,宣說甚深空性之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