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好奇”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科學家們設定的鉆探深度為火星地表下四英寸的淺層表明,并認為這一深度足以發現復雜的有機生命分子,尤其是在相對年輕的撞擊坑中。關于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謎,有些科學家認為來自于火星,比如普渡大學的科學家杰伊·莫勒斯(Jay Melosh)就認為火星上的生命種子被小行星或者隕石帶到了地球上。
對此,一項最新的研究討論了如何派遣科學家抵達火星表面進行勘察,以發現這顆紅色世界的古老生命證據。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科學家亞歷山大·帕夫洛夫(Alexander Pavlov)介紹:“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火星應該存在簡單形式的有機分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的探索前景將比之前評估的要好很多。”
復雜的有機分子可以強烈地暗示火星在過去很可能存在生命,這些分子由十個或者更多的碳原子構成,是目前已知生命形式的基本構架,諸如氨基酸可形成蛋白質等。位于火星地表下兩至四英寸淺層地表的輻射量可減少近十倍,雖然相對與地球生命環境而言仍然是個非常極端的環境,但是研究報告中提到的簡單有機分子,比如甲醛分子能夠存在于這個深度的地表上。在火星上其他地方,尤其是形成年代較近的年輕撞擊坑中,復雜的有機分子也可以得到保存。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所面對的任務挑戰是過去登陸火星探測器不曾面對的,因為之前并沒有發現任何有機分子存在于火星表面,但我們現在知道那兒的土壤中很有可能存在有機分子。不同于此前的登陸火星的探測器,“好奇”號攜帶了收集巖石和土壤樣品的特殊設備,可現場鉆探、處理并送入探測器上搭載的移動實驗室內進行分析。該火星車還配備了機械臂,其上附加著兩個主要鉆探工具用于挖開火星表層土壤,并對土壤樣本進行處理以供分析儀進行研究。
該火星車的任務是調查火星淺層地表是否具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以及在火星巖石中尋找過去曾經存在的生命信息。此外,還將評估在蓋爾撞擊坑曾經是否存在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條件,現在是否仍然具備這樣的條件。“好奇”號火星車將會前往蓋爾撞擊坑邊緣分層位置,科學家懷疑這里的礦物可能形成于水環境中,同時撞擊坑底部的沖積扇也被認為是水流攜帶著沉積物沖刷所形成。“好奇”號火星車將攜帶最先進的科學儀器,比之前在火星表面登陸所使用過的儀器都要先進很多,而且儀器總質量也是以往載荷的十倍。
相比較于美國宇航局2003年發射的兩臺姊妹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好奇號的長度是前者的兩倍、重量達到了五倍之多。但是好奇號上的許多設計都繼承自諸多前輩,包括六輪驅動技術、搖臂轉向懸掛系統、以及前置機械臂相機等,可以幫助地球上的科學家們選擇探索目標和前進路線。
根據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科學家亞歷山大·帕夫洛夫介紹:“在火星圍繞太陽公轉時,不斷受到小流星和星際塵埃粒子的撞擊,其中就存在著大量的有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有機物就會積累在火星表面。”美國宇航局的火星科學實驗室是最新、最大的火星登陸探測器,雖然好奇號沒有配備鏟子工具,但是擁有小型鉆探器,可以現場收集、存儲和分析火星地表下三英寸的巖石和土壤樣本。
過去的火星登陸探測器只收集較為疏松的表層土壤,由于這些土壤直接暴露在宇宙射線中,使得檢測到有機分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科學家們此前對火星有機分子存在深度的課題進行研究,主要焦點集中在最大深度上,大約位于火星地表下1.5米的深處,即5英尺。這個深度擁有較為良好的宇宙輻射環境,有利于有機分子的生存,甚至可以封存數十億年之久。尤其位于年輕的撞擊坑中,這里擁有更好的環境來保存復雜的有機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