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障礙是心理疾病的一種,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于第一軸的解離癥的一種。
多重人格具有超過一個(若是2個則稱為
雙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個身體里住著好幾個靈魂”。事實上它有過多種名稱,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CCMD-3)中稱為“癔癥性身份識別障礙”,屬癔癥;在ICD-10中稱為“
多重人格障礙”,屬分離(轉換)性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IV)中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屬解離型障礙。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定義為該病癥的國際統一正式名稱。
說到底,
多重人格根本不存在,都是瞎想的。神經病。。。。。
多重人格 為什么一個看似膽小怕事的模范丈夫,卻一到風雨交加之時,就外出殺人?為什么有的人上班衣冠楚楚,下了班卻女扮男裝游蕩于燈紅酒綠之中,這是人類天生的多面性在作怪,還是其中另有隱情?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可為什么有的人說假話痛苦萬分,而有的人說假話說著說著自己都信了?奧秘即將為您揭開。
一、人人都有的多重人格? 一個漆黑夜晚,一條不長的小巷,一位剛剛下班的女孩正從不遠處走來。突然一聲尖叫劃破暗夜,最終淹沒在了夜晚。接連發生的殺人案,讓附近的居民人心慌慌。通過警方周密的偵查,疑犯終于落網。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殺人惡魔竟然是遠近聞名的模范丈夫楊樹明(化名)。他數十年如一日接送妻女,在鄰居們眼里,也是個標準的新好男人。他怎么會是殺人犯呢?
這是被公安部列入重點督辦的系列重大殺人案之一。破案至今,鄰居們怎么都不相信,平日里的一個好丈夫、好父親,怎么突然間變成殺人犯了呢。這不禁讓人想起很多電影當中的情節,有些人看似道貌岸然,卻有可能是兇殘的殺手。但有些人看著吊兒郎當的,有可能卻是無辜的受害者。后來通過調查人們發現,原來這個楊樹明并沒有多大的本事,而且家境條件也很一般,但是他并不甘心過這樣的日子。漸漸地心理就開始扭曲,最后選擇用殺人的方式來宣泄內心的不滿。在平日里,他和普通人一樣,該接孩子的時候就接孩子,該幫老婆干活就幫老婆干活,只是在沒有人的時候,才會顯露出人性中最兇殘的一面。
是不是讓人感覺,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呢?所以有句俗話說,人披一層皮,心思最難猜。其實這句話,可以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比如說在家里是你爸媽的好兒子;在學校,又是一個學生會的干部;在單位,是別人的同事,也是別人的下屬,所以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表現,也挺正常。畢竟我們在生活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嘛。這是沒有什么問題了,但是突然從一個好丈夫、好父親,變成一個殺人犯,就讓人很接受不了了。
這也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我們來一起看一看人的多面性。當然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多重人格。我們看看多重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它究竟是與生俱來的呢?還是后天發展起來的?
二、多重人格是正常現象嗎? 什么是多重人格呢?其實人人都有多重人格的傾向。比如說,做公關的白領,小姑娘平時在辦公室說話和顏悅色的,人緣特別好。可是當她媽媽從外地來看她時,辦公室的同事卻發現,她跟母親說話,語氣卻極其的惡劣;還有的人,和客戶和同事說話時都特別溫柔,但他和家里人打電話的時候,語氣卻特別地沖。其實這些人并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是覺得在自己父母面前,可以放下很多的偽裝,在打電話的時候,就容易控制不了自己情緒。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在不同人眼中的你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百個人的眼里有一百個林黛玉。
咱們再來看看演員,從事演藝這個職業,其實就是一個多重人格的職業。一個人格,一般他是相對穩定的一種行為模式、情緒模式和思維模式不是說偶爾發脾氣,他就有發脾氣的這樣的一個個性。那么演員正好符合這些,因為他要在一個戲劇里面扮演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是有一種相似的,相同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模式。那在這個時候,他就體會到一種不同人格的力量。因為演員這個職業可能更容易去發掘不同的人格,還有可能把它推向一種極至。這是他的職業,他要面對。第一要拉入一個人格,而第二還要在演完節目,把它分離出去。這兩個階段可能都是痛苦的。
那么演員分兩派,有一派是自己就是這個角色,那么這樣的演員還好一點,作為本色演員,他演的就是自己。再加上演員可能偏感性的比較多,情緒本身很容易被一些事情感染,演起來也比較容易。
還有一類演員。比如說他雖然不是皇帝,但是他會把自己當成皇帝來演,把自己想象成皇帝。此時,他要把那種霸道之氣,或者是統帥之氣,內化在自己的人格里面,這個時候他的人格就要打開,把這樣的一個霸氣收進來。那么私下怎么辦呢?他就必須很痛苦的把自己撕裂,在心理學上來說,他要面臨一個拉入和分離的痛苦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有很多人演完了戲以后,很多年都無法從角色中出來,最后甚至選擇自殺。
每個人身上都應該有一種多重人格。那這個東西是一種正常現象呢,還是病態?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格是一個什么東西。其實人們常說的人格、自我只是一個文化內化,是在主流文化下面,有不同的人格內化的內容。比如說在中國,人格內化,文化的內化就表現為讓人們比較節制,比較內斂,很謙虛,含蓄。但是在西方那種文化的匯聚的地方,這樣的人就顯得多少太內向了,不太好。這就是文化給人格帶來的一些東西。所以說人格,不是人天生就有什么性格,往往是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說跟父母從小一起生活,自然就內化了父母的行為色彩,而且形成了某種人格的傾向。所以,有多重人格,并不是一件病態的事情。
三、貪官是嚴重的多重人格? 那么怎樣的行為會使這種原本正常的心理現象出現病態呢?
人的基本需求,像一個彈簧,你可以壓抑它,但是不能消除它,你把它壓的越低,彈的越高,這彈簧反彈的爆發力越強。自己不認同的事情,或者長期地壓抑在自己不認同的角色中,積累了很多的勢能之后,就要找一個扭曲的途徑爆發出來。我們打一個比喻,每個人都是一個多層的櫥子,每個抽屜里面裝著自己的某一種特征,或者一種面貌。我們的生活當中,正常人是什么樣呢?在某些情況下,拉開這個抽屜,在另一些情況下,拉開那個抽屜。
那么不正常的人什么樣,第一有些抽屜他拉不開,比如說善良的抽屜拉不開,容忍的抽屜拉不開;而有些人是抽屜拉開了合不上,比如善良,對誰都善良,要知道對敵人善良,那就是犯罪。所以我們認為,人格障礙指的就是失去了平衡自控的能力。世界上有很多痛苦的人。比如說貪官,他就挺痛苦的,上午開會,開反腐倡廉會;下午,包工頭來了,他們送錢了,灰色收入來了,你說你要不要?要吧,不符合上午自己說得那一套,不要吧,這錢實在太吸引人了,這也是一種內心的煎熬。所以他就非常地矛盾,處于矛盾痛苦之中,但是他又必然要否定自己的一個方面,人在否定自己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既然是貪官,他最后一定會選擇拿錢,但他拿了錢之后,睡不著覺啊,兩個自我在掙扎。所以像貪官,偽君子啊,這樣的人其實都很痛苦。當然掙扎久了,他就適應這抽屜了,開著就開著吧,反正自己也習慣了。這時候人格就開始分裂了,只要開會,他馬上就慷慨激昂,這會兒就不想自己收錢那丑惡的行為了,他已經不再矛盾了。只要會散了,一見著包工頭,馬上就想要點什么好處,這時又不會想到自己曾經的慷慨激昂了。所以這就是典型的人格障礙。
當一個人做了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后,就會面臨人格的分裂,唐太宗李世民足智多謀,英明果敢,但是誰又會想到他竟然日夜受著人格分裂的煎熬?他究竟做了什么?
四、唐太宗是多重人格? 如今我們經常會提到多重人格、人格障礙、精神分裂,說這些是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了,壓力大了造成的。其實從古到今,所有的人都面臨人格分裂的一個重大挑戰。舉一個例子,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6月初四,他搞玄武門之變。這一天早晨,他親手殺了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和弟弟。現在我們看史書記載的玄武門之變,寫得非常收斂而隱晦,但實際上,在殺這幾個人之后,李世民還做了幾件事情。首先他把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家里所有的孩子,一個不剩,都殺掉了,夠殘忍吧。另外,齊王元吉有個老婆楊氏很漂亮,李世民二話沒說,就把她收到自己的宮里。
那么他怎么解釋自己的行為呢,他跟史官們,跟褚遂良、房玄齡他們怎么解釋呢,李世民說此事好比周公誅管蔡,大義滅親有利于天下,自己殺他們倆是有利于天下的。另外他緊跟著又做了一件事,李世民從自己兒子里面找了一兒子,說元吉家里沒有兒孫了,沒有香火了,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他續香火,不忍心見元吉家香火斷。您說這不是自欺欺人嘛,不忍心見人香火斷,殺人全家干嘛呀。
可是他一邊做惡,還一邊能夠很好的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并且在做惡后找一遠大的目標。這在我們正常人看來幾乎是難以理喻的,至少咱們自己這一關都過不去。但這樣的事情,李世民卻做的很順溜。當一個人做了違背自己價值觀的事后,就會面臨人格的分裂,李世民用這種人格分裂,換來了自己內心的平衡。
當然李世民做完這兩件事情,我們能看出他也是很痛苦的。首先李世民在貞觀初年,連續三次提出要看歷史,他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為了糾正自己的不足”,他要看看歷史,看看史官們都寫了什么。其實他是想看怎么寫他的。第二,就是李世民晚上睡不著覺,夢見血淋淋的冤魂,孤鬼向他索命。沒辦法怎么辦,派尉遲公、秦叔寶,全身披掛拿著武器站在門口,這才讓他心安。這就說明李世民做了這種違反自己道德價值觀的事情,盡管表面上他能保持平衡,但是他內心的道德價值觀還是讓他的良心受到譴責,他還是很痛苦的。
從古到今的人都是一樣。您看希特勒在屠殺猶太人時,他說什么?“這是在給優秀民族爭奪生存空間”,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在做惡,他能把做惡轉化成更高級的善。只有通過這種方法,他才能保持一種內心的平衡,也就是自我認同,使自己的內心處于一種靈活自控的狀態。
五、多重人格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一個悶熱的夏日,河南駐馬店,某大學的女生小雪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里傳來學生會主席高衛東虛弱的聲音,他要小雪趕快到醫院來一趟。小雪納悶,自己平常跟高衛東并不熟,但是同學有意外,她也沒多想,叫上同學一起去了。病床上高衛東告訴他們,自己剛被黑社會搶了幾千萬元,那些錢都是他實習期間賺來的,他要他們向自己的父母報個平安。
看到這個事情,您一定覺得很奇怪,一個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做什么工作,能賺幾千萬?還有一點,他如果要報平安的話,可以自己打電話,干嘛非要通過一個女生來轉達呢?后來聽其他同學介紹,高衛東家里很貧窮,根本家里就沒有電話,他對小雪說的那些事情,都是他自己胡編亂造的。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精神分裂的意思?任何一個正常人估計都不會編造出這么一個一捅即破的謊言!
原來高衛東家里條件確實很一般,但是在上學期間,他表現突出,當選為學生會主席。在畢業實習的時候,自己曾經多次地嘗試著去創業,但是屢屢遭到失敗,自尊心受到很大打擊的他,不愿意以一個失敗者形象出現在別人面前,所以就開始了整天幻想。有一天,他在街上被人打了,結果還住進了醫院,于是他借題發揮告訴同學,謊稱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幾千萬元被別人搶了,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掩蓋自己窘迫的心態。這個事情還沒有完,后來,他的幻想越來越嚴重,以至于他白天跟人吹噓自己的“輝煌經歷”,到了晚上,就開始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最后,高衛東還試圖把一位女同學占為己有,但是遭到了拒絕。這一下,他整個人都崩潰了,以至于妄圖把這個女同學殺掉。
一邊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會干部,一邊是一個說謊成癮,妄圖殺人的兇手,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為什么會集中在這樣一個人身上呢?
這是由于他的內心有一部分和社會結合的很好,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或者杰出的學生,優秀的學生會干部,但他的另一部分跟社會又隔的很遠,這兩個個性融合在他的內心。但是他有一個特點,他不知道好的自我和壞的自我之間,沒有一個勾連,沒有一個信息的交流。所以在這個時候,他完全是把這虛構的幾千萬當成真事來說。他本身的多重人格傾向因為外界因素,完全的獨立分化出來了。
六、愛說謊也是多重人格?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說謊,但是,您聽說過說謊也說出了多重人格癥的嗎?其實,您還別小瞧這說謊。
舉個例子,畢業大學生張某,這人平時就愛吹噓。經常和朋友們說自己是出身名門,是高干子弟,畢業于某某名牌大學。但是跟他認識久了的朋友們都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是他吹噓出來的。可是,即使這樣,這個張某還是樂此不疲地說謊。比如說,有朋友給他打電話問他,“喂,最近你干嗎去了,我老打你電話,怎么沒人接啊”。他會說,“哦,我剛從韓國回來,我們公司派我到韓國去出差去了,去考察一個項目”。其實他明明是失業了幾個月,什么時候上韓國去了。這邊朋友接著問了,“你不是說你前一段在廣州工作挺好的嘛。”其實這個人一直在北京。他接著說,“哦,我最近呢,被我們總公司調回北京總部來整合人力資源這一塊。”您看,這個牛吹得還挺大的,還整合人力資源呢,這么大一個謊言還都給圓回來了,本事不錯。但是后面的事就不好辦了,他把自己架到了一個高度,說是高干子弟,下不來了。他喜歡去一些高檔的場所,去一些高檔的商場、高檔的酒店,在飯店跟朋友吃飯的時候,總是表現得很有教養,很斯文的樣子,一副出身名門,很有禮教的樣子。但私下里,在沒有人的時候,他又是很頑劣的一個人。可以說,完全不一樣的兩種人格出現在他的身上,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虛榮心在做怪了。他的這種人格色彩,使他的生活受到了傷害,過份的夸耀,頻繁的出入高檔場所,讓生活變得負債累累,同時也使他的社會接觸變得麻煩,那么這個時候,可以確定是他的人格方面有問題了。
七、異裝癖不是多重人格? 說到多重人格,有一種表現很容易被人誤會或是這一類病癥。在報紙上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報道,說一個姓曹的一個人,他平時都特別正常,在球場上,或工作單位中,都是一個正常的男士,生龍活虎的。但是他一到家,就換上女士的服裝,說話也女里女氣的,經常穿上高跟鞋,偶爾還做做面膜。據說他這樣做,是為了逃避現實,還經常在網上以一個60歲的老者形象,跟些年輕的小姑娘聊天。這些不同的人格形象在他的身上共同存在,而且他自己還都能接受,有人說這就是多重人格最典型的一種表現。
其實,恰恰不是這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正常人的表現。之所以這么說一個是因為他的理性在支配著他的行為,他不是無意識的行為,如果是無意識的,那就會穿著女性內衣上大街了,這種才是不正常的。他在家里面喜歡女裝,敷面膜,最多也只是叫異裝癖好。在現在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中,不把這種情況當成異常人。
基本上,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患上多重人格癥有幾點:首先從他們自身來講,有沒有選擇、判斷這是一個重要標準。有的時候你看他這樣做,他是經過選擇判斷的,那說明他屬于自控范圍之內的,這都是正常的。
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在心理學家眼中都是正常現象,連異裝癖都不算是異常,那我們判斷異常的標準是什么?
八、多重人格“三奇兩冷” 人的本質是自身的社會關系,如果他的性格影響了他的社會關系,使他的社會關系發生了他不期望的逆轉,或轉型,轉向拐點,這說明他有問題了。另外從他的個人表現上講,有這么五點,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奇兩冷”。如果在行為上出現這個狀況,再加上前面他自身的社會關系發生逆轉,我們就可以判斷他有病態變化。
所謂“三奇”就是說,奇異的信念。比如說,他相信人是雞蛋里孵出來的,相信現在我們的屋子正飄浮在空氣之中,只不過我們大家都不知道,等我們出門時候,它就落下來了這就是奇異的信念。第二,是奇異的語言,他說得話特別玄妙,特別高深,甚至于他說一些我們不通用的語言,例如有一本書叫《鏡花緣》,《鏡花緣》里有一國家叫舒適國,在舒適國酒館里那小酒保說話都是書面語,他問你“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這就叫奇異的語言,他不同于大眾。
第三就是奇異的行為,他的行為舉止明顯讓人感覺到,與眾不同,特別怪異。一般來講,什么叫奇異?這在不同時代里面,有不同的標準,但這里面有一個大眾標準,有一個大家的期待,有一個總體趨勢。此外還有兩冷,就是在與人接觸過程中,第一是冷淡的表情,第二是冷淡的人際關系,他已經完全進入到自己的世界,跟人打交道的時候,沒有熱情和投入。
九、莊子是多重人格? 舉一個簡單例子,中國歷史的文化名人莊子,他就有這種傾向。莊子就整天想,是蝴蝶變成我,還是我變成蝴蝶,是蝴蝶做夢夢見它變成我,還是我做夢夢見我變成蝴蝶。緊跟著呢,他又開始跟惠子辯,你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你不是我,你怎么就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你知道魚的快樂。這就屬于奇異的信念。另外他有奇異的行為,他老婆死了,人來吊喪,這位大哥在家里面,拿著盆快樂地唱歌。別人來關心他的時候,他對人很冷淡。跟人交往的時候,他又沒有任何熱情,所以說莊子的那種不良傾向就很明顯了。
生活當中一些企業家,他就會有明顯的這種傾向,比如說他相信商場就是戰場,而且每天強化這種信念,辦公室里掛著模型槍,到處都是一些軍事用品,在開始市場營銷促銷活動的時候,他往桌上一坐,簽字的一瞬間,他能從耳朵里真實地聽到沖鋒號響,感覺到千軍萬馬在自己的帶領之下在打。跟對手談判的時候,他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看著對手非常地仇恨,有種沖上去跟人拼刺刀的感覺。這種東西,實際上就屬于他的奇異,但是這種奇異,如果不影響到自己的人際關系,不影響到正常生活,還是可以的。可是到后來他發現影響了,自己沒辦法跟競爭對手吃飯,看到競爭對手的廣告,他都氣得要抓住自己的手,怕忍不住自己拿起石頭去摔那廣告。他已經失控了,失去判斷,失去場合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屬于種典型的病態了。
十、女性必需擁有的三種角色 為什么有人愿意隱姓埋名,去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我們心中究竟潛藏著多少難以啟齒的欲望?有權有錢,為什么不能使人滿足?我們究竟怎樣才能平衡自己的內心?我們都有什么潛在的人格在左右我們的行為?
她是一個身價過億的漂亮老板,在旁人眼里,她似乎擁有一切。金錢、地位、家庭,可誰也想不到,她的生活還有另外不為人知的一面,每到周末,她都會獨自開車去另一個城市,做陪酒女郎。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客戶在酒吧里看到了她,他怎么也不相信眼前這個妖艷的女郎,竟然是和自己合作多年的合作伙伴。
在旁人看來,她的這種行為非常不可思議,在專家看來,由于我們后現代或者是現代生活的改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角色是不確定的,是多樣的,所以她會去追求一個新的人格方式。這個時候,她必須重建一個關系系統,只有到另外一個環境里去,去重新扮演一個角色,她才如魚得水。
我們換個角度說,每個人其實都有需求,馬斯諾說人有五大需求,同時每個人也都有角色需求。這個角色需求就是說,有些角色一定要扮演。比如說女性,女性有幾個角色需求,首先是母親,所以你看女孩愿意養個小動物,養個狗,她不管那叫狗,叫兒子,“兒子過來過來,出去臉怎么這么臟啊,你看這怎么出來見人,真給媽媽丟臉。”她很滿足這種狀態。第二就是護士角色。她需要有一個受傷的人讓她去照顧。女性在照顧別人的時候,特別有成就感,尤其照顧自己喜歡的人,所以你看她照顧人的時候,雖然辛苦,但眼睛是放亮的,很有成就感。還有一個角色是什么呢?是情人。
男人和女人在感情方式上是不一樣的。男人會把感情轉化,轉化成親情,就像左手摸右手,就跟哥們兄弟一樣,會打開門去闖世界,把后院交給妻子了。女人不是這樣,女人不管到多么老,都充滿了少女般的幻想,夢幻、浪漫,這一點只要讀讀杜拉斯的作品就知道了。女性不管多老,永遠喜歡情人節的玫瑰,永遠喜歡咖啡廳里邊的東西。所以你看我們說這個女老板,她是什么?她是一個女強人,她在單位是一個君主,是一個老板,是甲方,她沒機會扮演這種感情角色,她沒有機會去展示女性魅力,去吸引別人,這是典型的情人角色缺失。
十一、成功人士為什么去當侍者? 與之相似的例子還有,一位小伙子,父親是做企業的,他繼承了父親的企業。當上了老板,小伙子生活很舒服,有兩輛車,他可以享受生活,到四處去旅游,也可以好好做自己公司的事業,但是,他要去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他要到KTV里面去做一個侍者,專門陪一些女性去聊天。他在做這事情的時候,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可以周旋于各種女人之間。而且人家發現,他素質很高,一聊起來,吃吃喝喝這消費經驗,誰都不如他。大家就特別納悶,一個歌廳的侍者,從農村招來的小孩,這么大歲數,怎么能知道這么多呢。大家越是這樣,他就更加地有成就感了。按照道理來說,他是一個企業的老板,可以獲得很大的滿足感。但他并沒有得到滿足,因為他在管理企業方面并不突出
當然,這就涉及另一點,人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有一種東西叫職業適應性,我們每個人傾向不一樣,有些人是有管理特性的,管理特性的人是什么樣的?一管人就舒服,不管人就不舒服。有些人是有技術導向的,得要做技術含量的工作,還有一種人則是具有服務導向的,自己得讓別人開心,別人開心自己就特開心。剛好這個男士就屬于那種典型的具有服務導向的人。他經常在公司里說“真想做做秘書,給大家倒倒水,看他們都不會倒,我最會倒,倒水那紙杯子燙手,單層紙杯要抓下面三分之二,不能倒滿。杯子要放在桌子上,推到人面前。”
不過這種傾向并不是多重人格的體現,而只是他為了追求內心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動。
十二、成功人士需要大事業小生活? 有這種傾向,這種情況的人很多。當人的無意中有了大房子了,有了車,有了存款,什么都有了的時候,會有一種失落感,一種空虛感。這種空虛感表現為突然發現自己沒有什么動力了,或者是沒有什么方向了。那么大部分人,會去做慈善,像小工一樣,特別地謙虛,被人呼來喚去,掃地掃廁所,都是他想要做的。
人缺少什么就找什么,所以大老板缺那些,他就會去做義工,來尋找自己這方面的滿足。
真正沒錢的人,這些工人們,反而希望幻想自己是大老板。所以做老板的要活得平衡,要符合一個規律,叫做“大事業,小生活”,越是要有遠大的事業,越要有自己很小的生活,平民化的生活,要有平淡的生活,要有個人愛好,逛菜市場,吃羊肉串,看街頭的小表演,有一點小生活,會讓自己心理平衡。在偉大的事業上,翹翹板的一邊翹得很高,另一邊如果沒有的話,整個生活就會失衡,所以平衡很重要。
十三、能靠網絡來排遣多重人格的困惑嗎? 網絡生活,是多重人格的正當宣泄嗎?為什么學習不好的孩子特別喜歡上網?為什么心理學家認為網絡生活也是真實生活?沉溺虛擬世界會使現實生活癱瘓嗎?
大家都知道,現在網絡的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人們的多重人格,在網絡里找到了一個宣泄的渠道。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對方是男是女,多大歲數。聊天的另一方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一個妙齡少女和她聊了半天,費了很大勁,當真找到對方了,見面一看,保不齊對方就是個60多歲的老頭。
這就是代表了現在網絡化生活的一個角色流動性,每個人充滿著興趣和愛好。網絡的規則,跟現實規則是有差異的,但是往往我們的老百姓,經常把它含混,以為網上的事情就是生活中的事情,而且我們的新聞,甚至我們的發行機構單位,都會把網上發生的事情拿到現實生活來做,其實這樣是不好的。網絡社會,網絡事件就是一個帶有虛擬色彩的平民化信息組成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是信息發布者的這樣一個比較虛擬的社會。只要愿意,你可以同時扮演12種角色。只要你不干壞事,不騙錢,不去傷害國家的利益,語言不去傷害別人,不去罵別人,那誰也不能夠說你錯了,但如果你在網上干壞事,那可能你要受到一些懲罰。
很多人迷戀打網絡游戲也好,看武俠片也好,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那一部分的愿望。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潛在的渴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質,或者社會地位,往往得不到宣泄和滿足。比如說有一個人,他特別羨慕武俠小說中那種大俠的生活方式,非常地瀟灑,風流倜儻,桀驁不羈,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名大學教授,他要為人師表,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人他就可以在網絡的世界里,找到那種滿足感,實現自己的夢想,給自己一個很補償的東西。所以為什么說學習不好的孩子喜歡上網呢?那就正好補償了他在現實社會的受挫感,他在那兒能夠獲得優勢。
現在很多社會學家或者人類學家談到,其實網絡上的生活也是生活,只是我們過去認為生活只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但實際上我們知道,人是帶有主觀色彩來感受這個自然,感受生活的。那么在網絡上的感受,其實也是真實感受,那不是虛擬的,換句話說我們得到的感受,生命或者存在的感受是真實的。所以說如果我們擴大對生活的理解的話,也可以說網上的角色也是真實的角色,網上的生活也是真實生活。那么如果人類更多地陷入網上,會不會讓這個社會變得糟糕呢?
十四、網絡游戲有助于征兵? 這可能是我們這個現代理論的一個擔憂,會覺得后現代會讓社會變得混亂,實際上這種擔憂本身是現代主義的觀點。但是如果發展到一個后現代的觀點,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擔憂是多余的,比如美國的征兵,我們過去征兵要提倡愛國,現在它發明了一個陸軍游戲,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愿意當兵。這個游戲是放在網上面玩的,設等級。每個青少年從十四五歲開始玩這個游戲,長大后他們會拼命地想當兵,就是為了把網上的生活變成現實的生活。而且那個游戲做得非常地細致,玩家可以經歷所有陸軍生活中的經歷,除了打出來的血是假的,所有的軍營生活過程,全是真實的,跟真實一模一樣。從這以后人們發現征兵不再說愛國,而是說游戲,去實現兒時在網上的夢想,結果很多青少年就去當兵了。
很難說網上的生活是會干擾現實生活,還是一個互補。實際上人的最高需求是什么呢?不是物質的,是精神的,是自我實現。當覺得體驗到自己的角色了,完成一挑戰性任務,人的內心會獲得滿足感。游戲給人一種行為模式,在這種行為模式中,每當完成了一個任務,都會有精神收獲。所以虛擬的世界,它是對現實世界一個補充,或者說是一個升華。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在低層的生活狀態中有高層的體驗。當你溫飽沒有解決的時候,能從網絡上找到自我實現,這不就叫升華嘛。所以說互聯網不是復制生活,而是改造生活。而我們上網叫什么呢?叫尋找回來的世界,尋找你內心中沒有實現的一個夢想。
十五、傾訴可以排遣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就像我們內心的一個個抽屜,如果得不到正常排遣就會面臨分裂的危險,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化解生活的壓力?當我們遇到什么重大的一些挫折,或者說情緒積壓很久了,當我意識到我可能要產生不好的人格,或者要有過激行為的時候,除了網絡世界,我們還有什么排解的方式呢?
十六、我們找誰傾訴?為什么打膠皮人的做法不可取? 在具體的研究調查中,人們發現有幾種方法對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比較有效,或者說對健康人格的形成會有很強的相關性。首先要有一個很好的溝通系統、排解系統,能把自己內心的東西說出來,當那些東西沒法跟人說的時候,人就會處于一種焦慮,甚至扭曲的狀態。那實際上人排解的時候,就是在重整自己的內心。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不能把這東西對人說,也可以排解,不妨嘗試對一個物說。你看有些人就對著物說,對著路燈說,對著狗說,甚至對著一瓶水說,都可以。
人家講嘛,為什么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就因為女性有傾訴的欲望,愛說,即使不對人說,你看這女孩在床上會有很多寵物,小熊、小象、小狗、小貓。在單位被領導罵了,在街上被生人罵了,被客戶罵了,回到屋里把門一關,抱起這熊說,“哎喲,熊熊,今天姐姐不高興了……”對熊熊就說一頓,你想一個男人能做到這一點嗎?買一個熊進屋,“熊熊,我今天被人罵了……”那很恐怖。社會賦予兩性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男人當然沒辦法像女人那樣傾訴,但是,人們應該在自己的角色體系之內,去選擇一個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傾訴溝通。還有一種療法,叫寫作療法。寫自己的東西,寫自己的感受,對糾正自己的心理偏差是有幫助的。
十七、發泄屋有助于排遣多重人格嗎? 在國外現在有一些所謂的發泄場所,比如說你今天在公司被老板責難了,或者被上司給指責了,下了班之后,就可以去到發泄場所,這叫發泄屋。買一個跟他長得差不多頭像的膠皮人,然后拿一個錘子,拼命地打,這座場所好像在日本就有。那么這種方式是不是能夠正確地排遣我們內心的一些不良情緒呢?
其實這個方式是需要考量的,因為這樣的發泄可能會引發一個暴力的形成,其實心理學并不主張用爆打,吃東西這種方式來發泄情緒。可能我們覺得一個健康的心態,盡管這個健康心態只是被我們描述出來的,但是實際上每個人心態都是流動的,沒有說你會永遠處在一個健康狀態。其實就是坦誠了,對自己情緒的一個坦誠,你只要維持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不要去傷及別人,你喜歡怎么做,都是可以。
如果能自己化解,就別發泄,發泄成為習慣之后,是真的要變態的。所以有一個很好的自我化解系統,要比有一個很好的發泄系統更重要。而且在自我化解系統中,我們提一個中華民族的名人魯迅先生創造的阿Q,他是一個特別會自我化解的人。阿Q身上,他的自我化解就有很多方法。
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你丟錢了,你很沮喪,情緒很低落,很負面,那么怎么安慰自己呢?怎么樣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呢?
第一,我們生活中都有合理化。
這事很合理,誰都要倒霉的,年輕時候倒了霉,老了就不倒霉了,在自己身強力壯能扛得住的時候,丟了錢,那比老了丟錢要好吧。
第二,你丟錢了,用對比法,進屋一問,“哎,你丟錢了,你丟了多少?5萬,痛苦不痛苦?哎呀,很痛苦。”你找到一個比你更痛苦的人,你丟500你心疼什么,人家丟5萬就在眼前。找到一個比你更痛苦的人,安慰他兩句,你自己就不痛苦了。第三,轉移,這算不了什么,對吧,就當被狗咬了一下,就當被蚊子叮了一下。還有一個很好的辦法是什么呢?
就是升華。丟錢了你想什么呀?我是丟錢了,賊可恨,可是這個賊也是人啊。他有老婆孩子,他家里倆閨女也得上學啊,對吧。咱的錢是干了好事,雖然丟了,可是救倆失學兒童,不然這兩個人就會墮落到生活底層,說不定也變成賊了,現在自己挽救了她們倆。早不就想給希望工程捐款嘛,現在人找上門來了,就等于以特殊方式捐款了。下次再有人來搶劫,我就問他,“你要多少錢?要5萬,要5萬好,你要算捐款,我馬上就給你。”這種方式就是說,在自己受的委屈背后,找到一更遠大的意義,使自己的委屈得到升華。另外,還有替換,這也就是破財免災。反正要不破這財,肯定會倒霉的,破完財,就不倒霉了。
人要有一個很好的自我化解系統,就會把很多的苗頭性的東西轉換掉。如果自我化解不夠的話,可以有一些發泄系統,發泄系統里面我們分成兩類,一類叫順德發泄,另一類叫悖德發泄,所謂順德發泄就是指按照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允許你大喊大叫,允許你撕點紙,但是不允許你打人。作為順德發泄來講,適度的發泄還是可以的。而悖德發泄會造成不良習慣,一生氣就打皮人,打的時間長了,皮人不在,那就該打真人了。這就是那個笑話講的,拿西瓜練剃頭,練了每次都把刀扎進去,到真人練了,就噗嗤這刀也插進去了,已經形成習慣了。所以說悖德發泄,最好弱化。怎么弱化呢,比如說你想要征服感,你弱化一下,把它轉化到虛擬世界中,轉化成一個良性的游戲,比如說對抗性的體育活動。性格暴躁的人,我們建議就說有郁悶,有攻擊性的人,你去做一點對抗性的體育活動,把自己搞得很累。你說我玩不了,沒關系,當啦啦隊也行,跟著敵人對喊。另外你說自己沒有這些基礎,或者不愿意做,那可以做一下自我挑戰性的事情,騎著自行車去西藏,光膀子上珠穆朗瑪峰。去完成一些挑戰性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完成不了,但是你朝著這個目標爭取的過程中,你會有征服和控制感,這都會幫你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
一個多重人格分裂癥患者變身12個天才畫家48歲的英國單身母親Kim Noble 由于小時候受到過虐待,從小就患上了一種極罕見的“多重人格分裂癥”,她身上最多時候曾經擁有20個不同的“人格”,后來漸漸減少并穩定在了12個左右。
2005年,Noble 聽取一位藝術治療師建議,開始學習繪畫,因為繪畫是一種讓自己放松的方式。做夢也沒有想到,Noble 體內的12個“人格”竟然個個都是天才畫家,而且每個“人格”的繪畫風格都毫不相同,有的畫風憂郁,有的畫風明朗,有的擅長抽象畫,甚至還有一個喜歡雕刻。
Noble 的每個人格還都有各自的名字,平時她經常在12個不同的“人格”之間轉換角色,而每個不同的“人格”都會按自己的意圖和風格創作出自己的藝術品,不會受到任何其他“人格”的影響。10個月后,Noble 就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畫展,展出了她體內12個“畫家”創作出來的不同畫作。
Noble 每個“人格”畫家的作品都讓專業人士深感驚訝和認可。更加有趣的一件事情是,曾經在英國奇切斯特市的一場藝術競賽甚至破例允許Noble 身上的5個“人格”代表5名參賽者一起報名參賽。她身上的12名“畫家”在過去4年中已經創作出了200多幅畫風各異的作品,在歐洲各國的藝術館中舉行了27次畫展,其作品在藝術鑒賞界贏得了一片喝彩聲,并被越來越多的藝術鑒賞家高價購買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