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央視《走進科學》欄目組和泉州海交館、豐澤區委宣傳部、豐澤文體局的工作人員一行與當地多家媒體的記者一同走進鷓鴣山,探訪“小矮人墓”之謎。 神秘“小矮人”墓群 尸骨出奇的小 28日臨近中午時分,在當年曾參與遷移“小矮人墓”的老人黃美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鷓鴣山下。 黃美指著鷓鴣山前面大片的平地說:“這里挖下去會有很多,山上的小墓包里葬的也都是小矮人。”在叢林深處,黃美帶記者來到兩處明清墓穴前,每個洞穴高約50厘米,深約2米,里面擺滿了一個個“皇金”。黃美老人隨手從一個“皇金”里抓出一個黑袋子,又從里面抓出一根根骨頭。 “這個是頭頂骨!這是腳骨!”黃美一邊展示,一邊介紹說。 記者看到那個頭骨呈黑色,骨架出奇地小,大約6厘米的樣子,只有小孩子的拳頭那么大,而那兩根長腿骨則只有約10厘米長。 “這么小,好像是猴子的骨頭呀!”現場一位記者同行感嘆著。 據黃美介紹,這樣的“皇金墓”在鷓鴣山一帶至少有上千個。 “我們前兩天在蟳埔社區挖掘出三個‘皇金’,罐口直徑和高都只有 14厘米。那些“皇金”里面的遺骨,非常的細,還難以判斷是什么骨頭。”海交館考古部的工作人員林建華對記者說,在“皇金”里還有海蠣殼。 “小矮人墓”可能是明代所建 這些“皇金”沒有寫明遺骨主人的名字、生卒年代,也沒有其他陪葬品。 在(蟲+尋)埔村,記者還看到了一處由許多“皇金”砌成的圍墻,當地居民介紹,村里舊村改造時,遷出了大量的“皇金”。這些“皇金”村民一般不敢去碰,但還是有人不小心碰壞,有人看過其中的遺骨,比正常人的小很多,又不像小孩的骸骨。一般大人的“皇金”的蓋子上均有時間記載。 “這些‘皇金’墓葬應該是在明朝時期。”社區一位老人回憶說,蟳埔舊村改造挖地基的時候,不少人在這些“皇金”下面還挖出了更多的大墓,在這些墓的碑文上有些寫著明朝的字樣。按照常理推斷,這些“皇金”的出現,應該是在這些大墓出現之后,也就是明代以后。 當地流傳的幾種傳說 除了年代是個謎,這些“皇金”的來歷,當地老人或者相關專家都不能給出一個確鑿的說法。蟳埔社區老人協會黃榮輝會長向記者介紹了當地自古流傳的幾個傳說。 “第一種傳說是蒙古人的遺骸。”黃榮輝介紹,當地有這樣的說法,“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元朝將南方漢人列為第四等人,在元朝殘暴統治下,漢人約定中秋之夜起義,殺蒙古人。“但這一說法顯然不成立,蒙古人身形高大,絕不會這么矮小。” 第二種傳說是臺灣、東南亞一帶的土著小矮人前來侵襲,被當地村民殺死后的墳場。但黃榮輝也提出疑問:“誰會為侵略者進行二重葬呢?難道是一些好心人不忍看到他們暴尸荒野,而將其收斂?” 第三種傳說是晉江流域發生瘟疫,眾多小孩子死于瘟疫,最后被集體埋葬在海邊。也有老人認為有可能是猴子之類的動物遺骨。因為沿海漁民打魚,有個習俗,就是打撈到人或動物的尸骸,都會撿回來放在“皇金”里進行第二次安葬,這是為了出海保平安。 曾有國外專家來考察過 據介紹,“小矮人墓”原先位于蟳埔媽祖廟東南面海岸斜坡處,是饅頭狀土包,一座座土包排列得很是整齊。 “原來這里是片亂墳崗,我小的時候,晚上可以看到許多磷火。”70歲的黃榮輝這樣告訴記者,這些饅頭狀土包有大有小,下面就是“皇金”,大的有四至六個,小的只有一個。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土地缺少,村民開始在這里建房,“‘小矮人墓’上面蓋的是三合土,埋得很淺。” 黃榮輝說,十幾年前,曾在有日本、阿拉伯的專家前來考察過一次,但沒有得出任何結論。 建議請專家多方“會診”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我就開始去那里查看過,但具體是什么,我還不是肯定。”泉州市海交館考古工作者劉志成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說,從發現的骨頭,那么小,小矮人之說,他持贊同態度,但不能確定。 “我看是否能請法醫,動物學家,醫學院教授,中科院古椎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學者來共同鑒定。”劉志成說,第一步首次是鑒定出是人或者動物;第二步如果鑒定是人的話要再進行年齡鑒定。“如果真的是一種很矮的人種,那將是一種很大的突破,說明說古代還真有一種很矮的人種存在,有可能就是“小矮人”或傳說中的“小人國”。 謎底有望在進一步考古發掘中揭開 經過細致的采集,最終海交館工作人員將十幾塊比較齊全,拼湊在一塊約有80厘米的骸骨帶回海交館。 據豐澤區文體局鄭劍文副局長介紹,現在關于“小矮人墓”的傳說大多屬于猜測,“小矮人”的骨骸還有待于進一步科學鑒定。 海交館考古部工作人員林建華告訴記者,目前,已和蟳埔一些居民協商,準備進一步考古發掘,屆時,“小矮人墓”之謎或許能夠揭開。 ![]() 在墓室里發現一個骨骸很小類似頭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