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
劉明月
張燕元
李相旭
編輯
/
嘯風堂
前言
臨池學書是書法繼承與創新的基石,不同時代的臨書作品折射出其時代的書法審美特質,成為傳統書法傳承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清人臨池學書的意義在于,不僅傳承傳統帖學,更有碑帖之爭與碑帖交融,其取法方向也更為多元立體。臨帖與臨碑,統言之為臨書,這是清代書法不同于之前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特質。
山東省博物館藏有清人臨書作品共計196件(套),其中帖學系139件(套),碑學系57件(套)。雖然這些館藏作品僅僅是清人臨書的一個微小片段,但依然可以從中折射出清人取法的時代風貌。
舉辦清人臨書作品展,對清人書法的取法與變法做一次回眸梳理,既可以幫助我們客觀了解清人書法的取法與變法,又可以為當代書法文化的發展提供諸多借鑒。
清初傳統帖學延續與碑學濫觴
王朝更替,并未立即影響人們對書法取法和審美趣味的改變。
首先,帖學書法的強大影響力,使得清初書法一直在延續著明代書法的傳統慣性。
另外,清代前期的崇董書風,除因皇帝個人的喜愛和提倡外,大批董氏書風的直接或間接傳人所形成的民間基礎,以及他們所起的推波助瀾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清初文字獄大興,致使學者大都轉為考據之學,從而帶動了文字學、金石學的發展,催生了碑學書法的萌芽。
傅山、鄭簠等書家搜訪、臨習和研究漢碑,使得隸書書寫在清初形成一股新風。王澍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館藏有臨漢《禮器碑》冊,漢風宛然,已開一代新風,但館藏亦多見其臨二王、顏真卿等書作。
可見,此時的篆隸復興還是處于帖學籠罩下的萌芽狀態,篆隸書寫者的取法重心依然是在帖學一系。
王獻之《敬祖帖》
王鐸臨王獻之《敬祖帖》
王獻之《玄度帖》
王鐸臨王獻之《玄度帖》
王徽之《得信帖》
王鐸臨王徽之《得信帖》
王鐸,字覺斯,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
梁巘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
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范鐘王,亦能自出胸臆”。
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
王羲之《清晏帖》
張若麒臨王羲之《清晏帖》
張若麒,字天石,山東膠州人。明崇禎四年進士,入清官至通政使。擅書法。
王羲之《十七帖》
姜如璋節臨王羲之《十七帖》
姜如璋,女,字淑齋,號廣平內史,嫁山東膠州宋氏。善書,精于行草。
王士禎嘗見其紈素扇面,以為筆力矯勁,不類女子。
朱彝尊題其詩卷詞有云:“三真六草寫朝云,仿佛衛夫人,問何似當年右軍。”
亦指其書也。
王羲之《蘭亭序》
沈荃臨王羲之《蘭亭序》
沈荃,華亭人,字貞蕤,號繹堂,書法尤有名聲,學董其昌、米芾。
沈荃每侍帝書,下筆即指其弊,兼析其由。深得康熙帝賞識,嘗召至內廷論書,“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方苞《望溪集外文》),為康熙帝書法代筆人之一。
沈荃書風雍容閑雅,運筆敦厚。然端整有馀,勁健不足。
鐘繇《宣示表》
俞森臨鐘繇《宣示表》
俞森,字匯嘉,號存齋,浙江錢塘人。順治時由貢生官至湖廣布政司參議。書長于小楷。
米芾《梅惇帖》
注:山東省博物館展覽中誤將此帖標注為米芾《德忱帖》
査士標臨米芾《梅惇帖》
査士標,字二瞻,一號梅壑散人,懶老。安徽休寧人。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詩人。明末清初新安派“海陽四家”(弘仁、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之一。入清后不應舉,工研書畫。
書法以行書、草書見長,書出米、董,上追顏真卿,頗得精要。時稱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筆俊逸豪放、神韻深邃。
繪畫以山水見長,取材廣泛,并旁及枯木、竹石等。主要有兩種藝術風格——一種屬于筆墨縱橫、粗放豪逸一路;另一種筆墨尖峭,風格枯寂生澀,以仿倪瓚山水為主。
蘇軾《書杜工部榿木詩卷帖》
張英 仿蘇軾行書軸
張英,字敦覆、夢敦,號樂圃,安徽桐城人。史載:“每從帝行,一時制誥,多出其手。”
王獻之《鄱陽帖》
伊辟臨王獻之《鄱陽帖》
伊辟,字盧源,號翕庵,山東新城人 。順治十二年進士,官云南巡撫。喜摹晉人帖。
米芾《弊居帖》(又稱《甘露帖》)
何焯臨米芾《弊居帖》
何焯,字潤千,因早年喪母,改字屺瞻; 崇明人,為官后遷居長洲(蘇州)。先世曾以“義門”旌,學者稱義門先生。工書,喜臨摹晉、唐先賢法帖。
東漢《乙瑛碑》(又稱《孔和碑》)
鄭簠臨《孔和碑》
鄭簠,字汝器,號谷口。江蘇上元(今南京)人。以行醫為業,終學不仕,工書。少時便立志習隸習,學漢碑達三十余年,為訪河北,山東漢碑,傾盡家資。
他倡學漢碑,對后來漢碑之學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包世臣《藝舟雙輯》將其隸書列為“逸品上”。后人稱之為清代隸書第一人。
東漢《禮器碑》
王澍摹《禮器碑》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王澍臨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王澍,字若林,也稱若林,號虛舟,竹云,江蘇金壇人,后居住無錫,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他的楷書學自唐代歐陽詢,行書則是文征明,篆書法則是李斯。
王羲之《蘭亭序》
王文治集《蘭亭序》行書聯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乾隆35年(1770)探花,時稱“淡墨探花”、“淡墨翰林”,與喜用濃墨的劉墉成鮮明對照,其書名與劉墉齊。
其書法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內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
王文治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帖學的流轉圓媚與輕滑。其書用筆轉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致,干凈利落。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巴慰祖臨隸書冊
《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楚相孫叔敖碑》
巴慰祖,字雋堂,號予籍。安徽歙縣漁梁人。清代書法篆刻家,與程邃、胡唐、汪肇龍為“歙四子”。
尤嗜金石文字,別具只眼,名動一時。篆刻受汪關、林皋影響較大,但自成面目。他浸淫秦漢,曾摹過很多漢印,得古茂之氣,也力學六朝唐宋朱文,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勁、章法構思精密又富于變化有自己面目。
作書落筆成趣,清雋脫俗,摹古尤合人意。
米芾《苕溪詩帖》
錢灃集米芾《苕溪詩帖》行書聯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錢灃集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正書聯
錢灃,字東注,一字約甫,號南園,云南昆明人。
錢灃所處時代,是滿朝上下皆學董其昌書法的時代,而惟有他對魯公情有獨鐘。平生仰慕顏真卿為人,書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堪稱學顏第一人。大楷臨摹《顏氏家廟碑》、《告身墨》、《中興頌》、《麻姑仙壇記》、《東方畫像贊》;行草從顏真卿《爭座位稿》、《祭姪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顏為本,參以歐、褚筆法,行筆頗為沉著痛快,亦有八面出鋒之勢,蒼勁雄健,耐人尋味。
錢書小楷剛健婀娜;大楷筆力遒勁,力透紙背;行書、草書風神獨絕。他學習古人而邁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
黃庭堅《教審帖》
曹文埴臨黃庭堅《教審帖》
曹文埴,字竹虛,號近薇,安徽歙縣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工書。
清中期帖學鼎盛與碑學發展
乾、嘉兩朝,是清代帖學書法的鼎盛時期。
帖學一系擺脫了延續到康熙末年的崇董書風,擴大了取法的范圍。乾隆皇帝推崇的趙孟頫書風,科舉制影響下的“館閣體”書風,是這一時期上層統治者的主流審美。歐陽詢、顏真卿的楷書也比較流行。
此外,在對主流書風取法的大勢之中,依然有許多文士將關注的視野拓展得更為寬廣。
帖學發展的盛極之勢伴隨著碑學書法的勃興。
此時,文字獄繼續嚴酷鉗制士人的思想,大批文人學者為逃避政治和現實,將精力轉向樸學研究,對古代碑刻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
從書家自身來看,“揚州八怪”基本上都出身寒微,經歷坎坷,在這些人的書法中,充滿了奇崛生拙與破壞。
至嘉慶年間,更出現了鄧石如、伊秉綬這樣杰出書家,體現了碑學書家的強健創造力。
米芾《弊居帖》(又稱《甘露帖》)
竇光鼐臨米芾《弊居帖》
竇光鼐,字元調,號東皋,山東諸城人。于書無所不窺,尤擅擘窠大字。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紀昀臨《圣教序》
紀昀,字曉嵐,謚文達公。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獻縣)人。
米芾《新恩帖》
王杰臨米芾《新恩帖》
王杰,字偉人,號惺園,陜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狀元,官大學士。書法趙孟頫,工小楷。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詩 》
孔繼涑臨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詩 》
孔繼涑,山東曲阜人。工書。
顏真卿《自書告身》
汪鏞臨顏真卿《自書告身》
汪鏞,字東序,號芝田,山東歷城人。
汪恭臨董其昌《世說新語》行書
汪恭,字恭壽,號竹坪,安徽休寧人。妙音律,尤工行、楷,得梁同書、王文治兩家法。
王文治臨董其昌畫跋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乾隆35年(1770)探花,時稱“淡墨探花”、“淡墨翰林”,與喜用濃墨的劉墉成鮮明對照,其書名與劉墉齊。
其書法用筆規矩而灑落,結構緊密而內斂,墨色以淡為主,著實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
王文治忠實地秉承帖意,但無傳統帖學的流轉圓媚與輕滑。其書用筆轉少折多,以折為主,顯得果斷有致,干凈利落。瘦硬的筆畫略帶圓轉之意,既嫵媚動人,又俊爽豪逸,風神蕭散,筆端毫尖處處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王羲之《十七帖》
鐵保臨王羲之《十七帖》
鐵保行書聯
鐵保,字冶亭,一字鐵卿,號梅庵,滿洲正黃旗人。
擅詩,工書畫。楷書宗法顏真卿,行草書宗法二王、懷素、孫過庭,時人謂其書與劉墉、翁方綱、成親王永瑆并駕,為“乾隆四大家”之一。嘗刻《惟清齋帖》為士林所重。
明拓褚遂良《帝京篇》
錢泳臨褚遂良《帝京篇》
趙孟頫《洛神賦》
錢泳臨趙孟頫《洛神賦》
錢泳,字立群,號梅華溪居士,嘉慶間金匱人(今江蘇省無錫市),阮元弟子。工篆、隸,嗜刻帖,一生刻帖數十部,還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
作印得三橋(文彭)、亦步(吳迥)風格。有縮臨小漢碑,集各種小唐碑石刻行世。
著有《履園叢話》。
米芾《研山銘》
李符清臨米芾《研山銘》
李符清,字仲節,號載園,廣東合浦人。工書。
東漢《曹全碑》
戴三錫臨《曹全碑》
戴三錫,字晉藩,號羨門,順天大興人。工書,隸書擅絕一時。
王羲之《十七帖》
祁寯藻臨王羲之《十七帖》
祁寯藻,字叔穎,號淳甫,山西壽陽人。其書法由小篆入真行,師承二王,參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閻敬銘臨《圣教序》
閻敬銘,字丹初,陜西朝邑人。工書法,勁直拗拙,如其為人。
王羲之《蘭亭序》
袁保恒集王羲之《蘭亭序》行書聯
袁保恒,字小午,號筱塢,河南項城人。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梁啟超集《圣教序》聯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別署中國之新民,廣東新會人,光緒已丑年(1889)舉人。康有為弟子。
他的書法藝術,初崇唐楷,后攻魏碑及漢代隸書,其取法北碑的書法理念深受康有為影響。
梁啟超的書法,屬于學者類型,梁啟超在北碑上有相當高的造詣,在隸書創作方面也有極高的成就。
馮文蔚正書冊
鐘紹京《靈飛經》
馮文蔚臨鐘紹京《靈飛經》
馮文蔚,字聯棠,號修庵,浙江湖州人。工書法,宗米芾、董其昌。
清晚期的碑帖兼容
在科舉制的影響下,普通文士為獲得進身之階,必須從帖學入手,寫一手合乎規范的“館閣體”,以迎合科舉對書寫的要求。即使在碑學書法發展的鼎盛期,帖學依然是上層社會的主流審美標準。道光皇帝學習顏書,舉世仿效,“顏體幾為帝王家學”。至清末,館閣體又轉為崇尚歐、趙兩體,帖學系書法在書寫文化中依然有著強大統治力。
隨著碑學影響的不斷擴大,自道光末至光緒前期,碑學系的書寫實踐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何紹基、趙之謙等人的創作,將最為普及和實用的楷、行書注入了北碑元素,為碑學書法創作開辟了嶄新的天地。進入清代末期,碑學的影響進一步加深,學書從碑入手也已成為廣大習書者所接受。
孫過庭《書譜》
包世臣臨孫過庭《書譜》
包世臣,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游閣外史,鄧石如弟子,安徽涇縣人。
工詩文書畫,能篆刻,其書法備得古人執筆運鋒之奇,一時稱為包體。他對自己的書法極其自負。自言“廿六而后學,四十而后知。”、“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以為“右軍第一人”。
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并非如自詡的那樣不可一世,他的草書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
包世臣的書法稱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給后人的書法論著卻是第一流的。所著《藝舟雙楫》是一部倡導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學思想的經典之一。另有《清朝書品》、《安吳四種》等著作。
郭尚先,字元開,號蘭石,浙江莆田人。
精鑒別,書似歐陽詢,書以骨力勝。間作小楷,深有別趣。臨摹諸家,悉可亂真。
王羲之《蘭亭序》
張大有臨王羲之《圣教序》
張大有,字書登,號慕莘,陜西合陽人。康熙年進士。
孫過庭《書譜》
許乃普臨孫過庭《書譜》
許乃普,字季鴻,號顛生,
林則徐行書聯
林則徐,字元撫,一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其書法功底很深,加之清勁秀博之風,使其書法絕無矯揉造作,柔中含剛,寬博疏朗,一如人品。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為基本路數,屬于傳統派系。其楷書,從歐、顏入手,但又不拘泥于某家框架,自成一格。
北魏《張猛龍碑》
莊受祺集北魏《張猛龍碑》正書聯
莊受祺,字蕙生,江蘇常州人。工文章,善書法。
吳廷康臨《敦銘》
吳廷康,字元生,安徽桐城人。精金石考據,篆、隸鐵筆,直窺漢人。
趙之琛臨《譙君碑》
趙之琛,字次閑,號獻父、獻甫,又號靜觀、寶月山人。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工四體書,善山水、花卉,長于金石文字之學。
趙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繼“西泠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前后四家合稱“西泠八家”。
吳昌碩集《石鼓文》篆書聯
吳昌碩,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
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鐘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后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
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吳昌碩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楊峴臨漢碑冊
楊峴,字庸齋、見山,號季仇,晚號藐翁,自署遲鴻殘叟,浙江歸安(今湖洲)人。
楊峴的書法屬于北碑派,曾拜書家臧壽恭為師學習書法,精研隸書,于漢碑無所不窺,名重一時。由于他取法廣泛,臨習勤奮,因而下筆極其熟練,個人風格也十分明顯。
其隸書主要致力于《開通褒斜道》、《石門頌》、《禮器碑》,在字形結構上,他一反前人學漢碑均取其方整嚴密的習慣,對字形盡量采取上部緊密、下部疏朗的處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長豎等筆畫,左、右伸展,波挑飛揚, 將漢碑的雍容端莊通過迅速的運筆和熟練的提按動作,形成一種犀利峭拔、活潑飄動、神采煥發的形象,因而被人稱為是用草法寫隸書。
作風瘦勁矯健,疏中求緊密,其用筆明快爽暢,用墨多求變化。常用淡墨和宿墨創作,這在當時的碑學書法家中是少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見山的行書也風格鮮明,點畫沉著。體勢奪宕,字形或瘦長,或方扁,或緊結,或離散,變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縱不羈與俊逸飛動,一同于隸。
但其晚年書風流于頹唐,缺乏古意。
黃牧甫集《石鼓文》篆書聯
黃牧甫,晚清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字牧甫(一作穆甫),號倦叟,別號黟山人。黟縣西武鄉黃村人。
他的篆書不以外露張揚為能事,具有較強的個人風格。主要以小篆為主體,但加入不少金文結構及用筆,給人的感覺似乎全是金文,因此古雅、樸茂,格調極高。
結字吸取金文特點,字的大小、長短一任自然,并不強求一致,字多“頭大腳小”,腳多懸針。
用筆內斂、含蓄,線條無半點弱筆,黃士陵的篆書在結字上他許多筆畫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
東漢《石門頌》
李瑞清集《石門頌》隸書聯
北魏《崔敬邕墓志》
李瑞清臨北魏《崔敬邕墓志》
李瑞清,字仲麟,號梅庵、梅癡、阿梅,晚號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戲號李百蟹。江西撫州人。
李瑞清的書法,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其書法“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瀟灑俊逸,各具神態,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
李派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為薪火相傳的金石書派。 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自其門下。
北魏《孫秋生造像》
南朝《爨寶子碑》
南朝《爨龍顏碑》
北朝《鄭文公碑》(又稱《鄭曦碑》)
張廷奐臨魏碑
張廷奐,字仲甲,張祖翼次子,安徽桐城人。篆、隸、楷法皆有可觀。所臨漢、魏、唐碑不下八百種。
蘇軾《屏事帖》
張祖翼臨蘇軾行書軸
東漢《張遷碑》
張祖翼集東漢《張遷碑》隸書聯
張祖翼,字逖先,號磊盫,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與吳昌碩、高邕之、汪洵,同稱“海上四大書法家”。
張祖翼齠年即好篆、隸、金石之學。篆刻,師鄧石如,宗石鼓、鐘鼎;隸法漢碑、魏碣,皆出于漢魏三代的吉金樂石,屬于典型的碑學書風,亦能行、楷書,兼有碑意。其篆隸成就當高于其行草。
中年以后,其精心創作的篆隸作品上,有時會鈐有一枚由鄧石如所治白文長方印:“八分一字直百金”,這應是當時市場對其藝術品價值的一種認同。
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額上隸書“西泠印社”四字,為其所書。
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漢碑范》等。
東漢《景君碑》(又稱《景君銘》)
何紹業臨東漢《景君碑》
何紹業,何紹基孿生兄弟,擅書法,精繪事,尤精篆刻。
何紹基集《蘭亭序》行書聯
何紹基,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懸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于世,譽為清代第一。
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
《集王羲之書興福寺半截碑》
何凌漢臨《集王羲之書興福寺半截碑》
何凌漢行書聯
何凌漢,字云門,湖南道州人。善書法。
伊念曾隸書聯
伊念曾,伊秉綬子。工篆、隸、篆刻。
王羲之《十七帖》
劉墉節臨王羲之《十七帖》
虞世南小楷《破邪論序》
劉墉臨虞世南楷書軸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
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可以“靜”、“淡 ”、“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有“濃墨宰相”之稱。
END
編輯 / 嘯風堂
與古為徒
探求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