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用量參照柯雪帆核算的同仁進來討論一下
http://tieba.baidu.com/p/290955113?pn=2
勉勤
筆者中醫學校畢業,方藥用量一直按藥典執行,臨床上往往有不盡人意的地放.自2005始,治療一慢性腎炎病人,用真武湯加減治療,患者尿蛋白持續在+~++,病情反復纏綿.一個偶然的機會患者沒有找著筆者,而找了一位鄉村醫生開了3付中藥,尿蛋白變成了-,后又連續服用,尿蛋白持續轉陰.后看其方,方藥相差無幾,只是附子用量大異.我用附子一般是炮附子20克,先煎半小時,再入他藥,而鄉醫用生附子30克,而且與他藥同煎.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后又遇到一位鄉醫用桂枝加桂湯治療一胃腸型神經官能癥病人,桂枝用到50克,效果奇好.自那時始,筆者開經方時也試著參照柯雪帆的藥量核算,效果確實不錯.
勉勤
經方一兩合今之15克左右.
黃老莊
漢一兩和約現在15.625克啊!
吧友58.52.81.*
您好 確實如您所說
可是藥典不支持 法律不保障 還是擔心
畢竟咱不是上醫
可總四平八穩 又覺得不甘心
矛盾
吧友58.52.81.*
要是如上工能十全 想必也無所謂懼了
但人總是要犯錯的 特別是年輕醫生
現在患者法制觀念強 動不動就官司索賠什么的
中醫又不像西醫 有醫院和法律給罩著
勉勤
4樓,你好,.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中醫到了目前這種被人討論存廢的地步,是否與我們的藥典有一定的關系.老話說得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要治好病,其它都是次要的.
當然,你的擔心是對的.我們要盡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臨床醫生用量較大的中藥多是一些平性藥,如苓
黃老莊
我們現在的藥典有許多地方可是以西醫的標準來制定的啊。
勉勤
術類,我們也不妨從苓術類入手.筆者曾用苓桂術甘湯原方治療一重度尿毒癥病人,患者雙下肢腫脹,惡心,嘔吐,血紅蛋白45克/升.B超示雙腎萎縮.患者陳述病史時說了一句:"我坐著還行,一起來就頭暈目眩”,我一下子就想到苓桂術甘湯的主證“。。。。。。起則頭眩,脈沉緊。。。。”茯苓用到40克,余藥用到30克,3付明顯見效,后以此方加減,用量均較大。目前患者已能從事農業勞動。各項指標基本正常。
勉勤
筆者最近用經方治病多按柯雪帆核算用量,且屢或奇效.各位同仁是否有同感,不妨交流,以求共同進步.
tearyangell
曾經看到一個醫生用黃芪一斤的補陽還午湯治療中風后遺癥取得驚人療效。。。。
至于附子。。。火神和李可老中醫的用藥。。。看著心驚肉跳。
還有 張錫純當年治霍亂,石膏動輒上幾斤、十幾斤都有。。。
貢士
我在試治鼻炎時也體會過,4種藥每種用量15克,結果一點用也沒有。又來覺的藥方沒錯就把其中有毒的藥加多了10克為的是加大藥量能按理論的克制肝氣,才見了效果。
tearyangell
樓上,你用些啥藥?
吧友60.211.79.*
是蒼耳子吧.
貢士
不是蒼耳子,要比蒼耳子毒的多。20克左右就有機會能毒死正常人。所以用這種藥幾年后我一直也不敢告訴別人。因為容易死人,當年我是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用的,當時很嚴重了血都不時流出來也花了太多錢了,去過大醫院一些比較有名的醫生各種廣告方法都不行,完全是給逼出來的。
吧友60.211.79.*
要不就是細辛?
吧友60.211.33.*
臨床用藥藥量較大的同仁,可以共同探討.
勉勤
或許有人讀過劉力紅的《思考中醫》,里面講了這樣一個例子:1990年暑期,作者的妻子懷孕40天時,突發宮外孕破裂出血。當時由于諸多因素,他們選擇了中醫保守治療,并立即打電話告知了南寧的老師李陽波。老師在電話中口述一方,并囑立即購用,即藏紅花10克,水煎服。老師說藏紅花治療內出血,為天下第一藥。第二天老師親臨桂林,診脈后,處方如下:白芍180克 淫羊藿30克 枳實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經用上述兩方,至第三日B超復查,不但出血停止,腹腔原有出血大部吸收,且意外發現宮內還有一個胎兒.
牽涉面如此之廣,劉博士顯然不會編造.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應該與白芍用到180克有關.
勉勤
《思考中醫》里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病例:1987年,劉博士的老師接治過一例血氣胸病人,患者經過一周的西醫保守治療,病情不見緩解,仍高熱不退,呼吸困難,左肺壓縮2/3,在這種情況下,西醫只有求諸手術治療。但患者本人及家屬并不愿意放棄保守治療的希望,于是轉而求治于劉的老師。老師診后,認為這是陽明病,屬陽明不降所致,只要設法恢復陽明之降,血氣胸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于是處了玉竹120克 陳皮120克,白芷120克,大棗120克,共四味藥.服藥以后出現大量腹瀉,自覺癥狀迅速緩解;第四天,體溫恢復正常;治療一周,血氣全部吸收,左肺復原.
這樣的例子對我們的中醫師啟發很大.筆者最近治一肺癌并右側大量胸腔積液病人,效果可以.患者在山東省胸科醫院確診為小細胞型肺癌,多次抽胸水以緩解癥狀.胸水增長速度太快,病情惡化又快,患者只能端坐呼吸,醫生考慮最多能活三個月.回家后,筆者根據癥狀處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并十棗湯加減,患者已出院八個月,病情明顯減輕.由于天冷,患者居住離醫院較遠,尚未行胸片檢查,但晴天時,在自己的院子里行走沒有問題.
田策
我沒敢用百克以上白芍,可是我曾經用60克白芍加三七10克黃芪25克當歸15克治愈了一位紅斑狼瘡的胃出血.證明白芍確有止血作用.
勉勤
田兄的治驗已難能可貴.
其實希望每一位同仁,都把自己的經驗來交流一下.我們大家來共同進步.
也不辜負吧主加精的美意.
筆者再次推薦劉渡舟老中醫治療下頜關節痛的經驗:《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用此方治療下頜關節痛,屢治屢驗。
田策
炙甘草湯是很好的,其中生地用量大很值得借鑒.原方對風濕性心臟病有很好的效果,我用的時候用黃酒和水各半煎.生地我用50克以上最大90克.我未見患者有不良反應.一般服10付以上我才減生地用量.
1次,我開了90克生地,藥房不給患者抓,因為用量大,他們沒見過.患者到藥店抓到了,患者講,他到藥店藥店給他拿的是最好的大生地.他的病是急性風濕,3天就自己走不了路了,當時做在輪椅上被推到了我的診室,我診斷為風濕有熱.只用湯劑并重用生地合成川烏等,4劑后患者熱退自己可以走路.再加減調6劑痊愈.
楊花
用量的確是個問題啊,我前幾天治療白塞病,用的是甘草瀉心湯,其中甘草才用了20克,藥房的就來問我是不是20克,說沒見甘草用20克的,感到奇怪,特來問證實一下,暈~又治療一失音風寒束肺的,用的是麻黃加桔梗湯,麻黃用了15克,在大藥房抓藥的患者的又來電話問了,說藥師讓問一下~可見,我們當代的中醫的用藥都不是很放的開~
楊花
哦,是甘草瀉心湯,汗汗,看到26樓的朋友說到炙甘草湯時,一不小心打錯湯頭了,不好意思!!
勉勤
=感謝田兄和楊兄提供寶貴經驗.我在上面提到的肺癌病人家屬昨天又來抓藥,患者表現還挺好.我在處方中,大戟、甘遂、芫花用蜜炙,各用3克。初時也是經過鑒字負責。不過效果說明一切。現藥房已成習慣。
田策
我在23樓里說的那個方還用了當歸15克,忘記說了.現補上.
另外,我在多說兩句,中藥的用量對療效是極重要的.比如,我對紅斑狼瘡的成人患者治療,其中何首烏都是用30到50克的,效果是相當的好,其中一人被我徹底治愈,已存活15年;而另一位服我藥存活10年(她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即她在認為我不能給她治愈的思想下,去了我省一西醫權威醫院,結果服了激素后病情不但沒有被控制且迅速惡化.她在臨死前又來到我的診室,連稱后悔去了那家醫院.可是我檢查她的病況后也自覺為她回天無力了.病人回家后死去.)
吧友211.155.245.*
現在的傷寒論教材、方劑教材還在誤導學生 。大部人已經接受了“古之一兩,今之一錢”這個謬論,自己又不動腦子去考證。
田策
現在的醫療法律法規限制了臨床大膽、放量使用中草藥.其實很多中草藥放量用后臨床療效是很好的,療效甚至是因此而產生的,量小往往卻變得無效了.
---這一點我建議醫療相關法律,應考慮中醫的歷史經驗適當的給予政策放寬或責任豁免.有毒的藥不在此列,仍須謹慎.另:一個方子只能容許其中的1味藥有放量,而不是更多的味數或全部都大量用.如果一個方子中有數味藥放量就違背了中醫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
勉勤
筆者前兩天看到茯苓先生用五苓散治水逆的病例,碰巧我也遇到了.一個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急入院后,水入即吐,要在以前,正處于禁飲食階段,我們多按常規處理,待能飲食后再入中藥.這一次我開了五苓散,雖然很多醫護人員持懷疑態度,我還是堅持讓病人用大米湯送服下中藥.病人自此未再嘔吐.
左升右降
藥量沒有放膽用過,臨證效果一般。或效或不效。看了各位師兄的經驗。想放手用一下了。。中醫有不傳之密,實在于藥量也。非不傳也,因病情有輕重。體質有強弱,寒熱有偏頗,就是同一方證。藥量又有不可執之處。。。
吧友211.138.243.*
用劑量心法是:用藥劑量以勝病。兼參合患者身體是否承受得住此劑量。本人曾治一吐血病人,證是脾腎陽虛,氣不攝血。當時情況緊急,只用白芨30克單味藥煎頓服,服后不久即不吐,但血卻由大便下,稠粘陳舊色暗,隨即將白芨用至150克煎濃湯頓服,兩個鐘后拉下的全是烏黑色糞,再煎一劑血便就治愈了。本例雖是見血治血但如果劑量達不到療效也不會這么快速。
吧友211.142.189.*
柯老考證的劑量是完全根據考古發現測定的,而藥典量只是今人主觀的認定,孰是孰非,不消多言。
獨孤仗劍
三萬元沒治好的嘔吐,看中醫……
2009年那年,岳父89歲,自1月突患嘔吐病,甚時如噴射狀,某“三甲”中醫院普外科診斷為“腸梗阻”,至5月28號,先后住了三次近三個月的醫院。這期間,基本沒有正常飲食過。雖是在“中醫院”治療,卻從未有中醫給予診治,從未喝過中藥。某“三甲”中醫院普外科清一色西醫。而這些西醫的治療手段不外乎腹腔“減壓”、灌腸、頭孢之類,卻總是不好。醫生說是老年病,就這樣了。只要有5天不吐,醫院就催促出院,到家過不了幾天又吐,于是便看“社區醫生”,仍然是頭孢,說是有“炎癥”。社區醫生自然看不好,于是再去住院。又說是腸梗阻,而且是“特異性腸梗阻”,又住進某“三甲”中醫院普外科,于是又是腹腔“減壓”、灌腸、頭孢之類,于是又有幾天不吐,便被催出醫院。本來又壯又胖的岳父,幾經折騰下來,已是骨瘦如柴。治療費已花到將近三萬元。
我本人雖然熟讀中醫幾十年,又蒙名醫點化,自覺醫術精到,也不時治好過“尿毒癥”、“腎病綜合癥”、“甲亢”、“心律失常”之類,但僅僅是一名中醫愛好者,沒有官方頒發的任何證書,給人治病已屬“非法行醫”,何況是妻子的父親,又何況年且九十,妻也勸我不要逞能。但看到岳父骨瘦如柴,一副英雄老暮之態,心中總是不忍。
岳父5月28日回到家中后,僅吃過稀米飯、爛面條、魚湯之類,6月2日晚又吐,于是又去看社區醫生,至6月3日,嘔吐已呈噴射狀,喝水也吐,吃飯更吐。我再次提出由我來治療岳父的病。妻與其姊妹商量后表示同意。于是我仿仲景法,“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半夏一升,相當于130克,生姜半斤相當于125克,水七升相當于1400毫升。于是照方抓藥,買了半夏18元,生姜0.6元,按照《金匱要略》的方法煮好后,給岳父分兩次服下,兩次之間隔了4小時。服藥后即不吐。千年經方,再顯神威,效如桴鼓。因岳父自患嘔吐以來,一直“自汗”,又每于嘔吐前頭暈,于是在服了小半夏湯后的第二天,予小柴胡湯加桂枝、白芍(共10元),兩劑汗止,頭不暈,自覺胃脘不脹,已有饑餓感。但叩其腹,仍有“鼓聲”,于是按照《傷寒論》所述 “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予兩劑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加桂枝、白芍(共10元)。前后共花了40元,5副湯藥,自汗止,腹不脹,飲食已如常矣。
岳父病好了,本該是件高興的事情,但我卻未能夠高興起來。住了三個月醫院,花了三萬元,沒能治好病,倒是其次。“術業有專攻”,天下沒有包治好百病的醫院和醫生。問題在于,我們是奔著中醫院去的,是奔著看中醫去的,三個月,卻未得到任何一點中醫方面的治療。這實實在在是一種欺騙。比如一個商家,打的旗號是賣燒雞,待買的時候,卻給你烤鴨,并說烤鴨比燒雞好吃。但這就是欺騙。既然你實際上賣的是烤鴨,就該堂堂正正地打出賣烤鴨的旗號。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九條:“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第二十條:“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第九條:“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藥服務。”
長期違反著國家法律、法規,掛羊頭賣狗肉欺騙消費者的中醫院長期未受到任何查處。醫療衛生界的官員們!我們可愛的中醫,我們寶貴的中醫!繼承啊,發揚啊,嘴上說說啊!還有簡單的辦法,就是將“中醫院”的“中”字改為“西”字,或在“中”字的前面或后面加個“西”字。這樣,就不是欺騙了,就不必查處了。皆大歡喜。
“天盡頭,何處有荒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但中醫不會就此衰亡。幾千年顛撲不破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深深扎根在古老中國的厚土之中,深深扎根在無數百姓的心目當中,還會有漫長的茍延殘喘的時光。
2009.06.11
進士
必須的,梁小如隔靴搔癢。小劑量的情況下,雜志上有效病例多為杜撰、或醫者意也。
夢池數碼
好好好,值得稱贊。后學也是悟出此理,什么不傳之迷,計量就是最關鍵的一步;跟隨醫圣仲景的腳步沒錯,國家要是讓你放開了量去醫病的話,可就要丟了西醫這塊大筆的稅收。如此好經驗還望各位老師多多啟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