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影響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家庭教育是構成大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時,如何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當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問題。
一、 家庭環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 家庭結構的影響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中的人員組成。家庭結構的完整與否是家庭環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家庭結構的完整性與孩子心理健康的關系,曾經有過不少研究。比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缺乏母愛的兒童是有缺陷的兒童;完全沒有母愛或缺乏母愛,會使孩子心理上沒有穩定感,產生情緒上、人格上的障礙。這類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內向等。但是,沒有父親的存在,會使母愛向溺愛型發展,并失去家庭的穩定和減弱家庭的教育職能。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瑟先科也對此問題作過專門的研究。他指出:“不完整家庭是一個只有局部的、不完整關系的小群體,其中不存在傳統的關系體系,即母親—父親、父親—子女、母親—子女、子女—祖父母等。不完整家庭中的心理氣氛受到破壞,其突出的特點是家庭成員很少與外界往來,幾乎與周圍世界隔絕。不完整家庭中多半是由母親帶著一二個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母親被迫擔當起許多原本不屬于她的職能和角色。”“骨肉聯系的分割使代際關系復雜化,不利于成長中一代的社會化,不利于文化傳統與精神傳統的繼承,不利于培養后代同他人和睦相處與合作的能力,也不利于培養利他主義、人道主義、集體主義等品質與特性。”
(二)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
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關調查表明,家長在教育中表現出態度不一致、壓力過大、歧視、打罵或者冷漠等特點時,孩子常常會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在性格特征上容易形成虛偽、虛榮、懦弱、敵對、殘暴、焦慮、緊張
等不良性格特征。如果家長表現出的是溺愛、嬌寵、過分順從等特點時,孩子則會表現出更多的任性、自負、自我中心、好發脾氣等
特點。如果家長過分挑剔、對人苛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情緒緊張、自信心不足等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只要是為了孩子好,怎樣教育
都行,所以有時會對孩子采取一些簡單、生硬的辦法,而根本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常常是換來一個好心不得好
報的結局。
(三) 家庭心理氣氛的影響
家庭心理氣氛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家庭心理氣氛主要是由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狀況決定的。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人際關系有兩方面:一是親子關系的狀況,二是夫妻關系的狀況。
有關研究表明,在親子關系方面存在問題的檢出率相當高。如孟育群教授使用《親子關系診斷測驗》對天津市180名中學生及其父母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在存在問題的各種類型中,屬于不安型和期待型的比例高達70%~80%,干涉性的比例為50%~66%,溺愛型的約占40%~65%,盲從型的比例約占45%左右。該研究指出,影響親子關系的各種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家長的教育態度與方式的不當,如家長的過分嚴厲、要求過高,簡單粗暴、經常打罵,歧視、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與溝通,經常貶低、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等。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除了過大的壓力和精神負擔以外,還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無法滿足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如煩惱、焦躁、恐懼、壓抑等。這些消極的情緒如果長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導致各種精神疾病。前蘇聯心理學家瑟先科和米亞西謝夫曾指出:“許多神經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父母子女之間的敵對關系。”“嚴厲的管束,有時伴之以矛盾的禁條,往往成為神經官能癥、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癥滋生的土壤。”
家庭不和主要是指夫妻關系緊張。由于夫妻關系緊張而造成的惡劣的家庭氣氛,常常會成為妨礙孩子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前蘇聯心理學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環境和家庭中父母間緊張的沖突關系會成為孩子心理創傷的背景。這種心理創傷,使孩子的性格
帶有一系列消極特點,并且可能導致孩子在神經—心理上的某些病態。挪威醫生克林格蘭通過調查研究后認為:“家庭狀況對精神疾病的發生不是沒有關系的,夫妻間經常出現糾紛將給孩子造成最大的負擔……在夫妻間長期存在緊張關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
總之,在夫婦間經常發生矛盾沖突的情況下,孩子從與家人相處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經驗:他總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間那種互相敵視的、不和睦的關系,他會變得不相信人與人之間能夠存在友好的親切的關系。他會過早地對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感到悲觀失望,因而也就不會去吸取同他人共事與合作的正面經驗。這一切,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是伴隨終生的影響。
(四) 家長心理健康程度的影響
父母的心理健康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其表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1. 父母的消極情緒對子女具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父母的情緒狀態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認為,父母情緒對子女的影響是從胎兒時期就開始了的,特別是母親如果在懷孕期間情緒經常處于憤怒、恐懼、憂傷或不安等狀態時,則胎兒出生后極可能具有神經質的性格。臺灣學者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冷漠、忽視、敵意或吝于表達關愛之情感,會使子女在情感發展上充滿焦慮、不安全感,對他人易生敵意,易于侵犯攻擊他人,違反社會規范,自我控制力及社會適應力均差;在家里也會表現出冷漠、戒備的態度,甚至可能為保護自己而傷害家人。父母的情緒不穩定也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這種不穩定的表現可能會使得他們在子女面前的威信和影響力大大降低,從而在家庭教育中顯得無能或不負責任。美國一些兒童輔導和社會工作者認為,父母的情緒不穩定是導致子女缺乏關愛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遺癥是子女長大以后會表現得冷漠無情且適應不良;而間接的后果則是,等這些孩子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調和不穩定的個性又會造成對其子女的疏忽,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2.父母的心理障礙對子女具有不良影響
二、 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一) 家庭教育指導的原則
1. 針對性
學校在安排指導內容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兩方面的實際情況:一方面是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現實需要。只有從這兩方面的實際出發,才能使指導更有針對性,從而取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對家長進行指導時,就應針對不同學校、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對家長進行指導。
2. 系統性
對家長進行指導時,不僅要有針對性,而且應體現出有關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所謂完整性和系統性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是說從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知識的角度看,應該有一個系統的設計,不要因過分強調了針對性,而在指導內容上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實用主義做法,顯得過于支離破碎;另一方面是說從學生的發展過程看,也應該有一個系統的安排,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在各個發展階段上都要妥善安排有針對性的指導內容,使家長在學生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能很好地配合學校,做好對孩子的指導與教育工作。
3. 實用性
在對家長進行指導時,錯誤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正確觀念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與此同時還應注意,不僅要幫助家長解決觀念和認識上的問題,更應注重幫助家長解決一些教育實踐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和一些比較棘手的具體問題。比如:怎樣正確運用鼓勵性評價,激勵孩子的上進心,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怎樣幫助孩子在遵從集體規范的同時,也能夠很好地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怎樣在保證孩子完成學業的同時,努力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怎樣正確地與孩子溝通,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怎樣處理教師與家長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上的分歧與差異;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處理好同孩子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是家長們在教育實踐中感到困惑的,非常需要得到一些具體的指導。
4. 多樣性
對家長進行指導時,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專題講座外,還可以通過個別訪談、班隊活動、參觀訪問、訂閱報刊、經驗交流、宣傳表彰等多種形式來開展指導活動。這些不同的方式對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增強或改變了家長的角色意識,豐富和增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對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還有一些學校把團體輔導活動引入到家長指導中,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比如邀請家長參加學生的談心活動,了解孩子對父母的感受和期望,或者組織學生回顧家長對自己的眷顧和呵護,傾聽家長對自己的評價與期待。通過這些活動能夠使親子關系和家庭氣氛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 指導的內容
1. 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家長的教育行為是受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支配的。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應指導家長在以下幾方面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正確的人才觀;正確的發展觀;正確的子女觀;正確的健康觀。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通過指導應使家長了解,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理:1)適當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2)為孩子提供獨立自主的機會是提高孩子自立能力的前提;3)與孩子平等地交往與溝通是增進相互了解、改善親子關系的基本條件;4)增強、保護孩子的自信心是幫助孩子走向成功的秘訣。
3. 家長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正確的教育態度;對家庭教育有關知識的了解;實現教育目標的能力;健康的人格。
4. 家庭教育的方法與藝術
應通過有關知識的傳授和經驗的介紹,幫助家長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和藝術: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與藝術;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方法與藝術;培養廣泛興趣愛好的方法與藝術;培養孩子健康情緒與情感的方法與藝術;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與藝術;提高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方法與藝術;開展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與藝術;培養孩子交際能力的方法與藝術。
(三) 指導的形式
1. 家長委員會
家長委員會是由學校組織的、有家長代表參加的群眾性組織。其任務是收集并反映廣大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協助學校開展好教育教學工作。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主要是協助學校向家長宣傳上級行政部門關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要求和相關政策,收集家長對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家長委員會制定或貫徹學校關于落實此項工作的有關重要決議和工作要求。
2. 家長會議
家長會議是指由學?;虬嘀魅握匍_的、邀請家長參加的會議。家長會議包括很多不同的類型,如根據參加人數可分為全體會和代表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會議的主要目的,可分為男生家長會、女生家長會,優等生家長會、中等生家長會,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明顯問題需要改進的學生家長會;根據會議的時間可分為開學初、期中、期末家長會;根據會議的內容,可分為布置工作會、征求意見會、經驗交流會和小型座談會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上述各種形式的會議都可以充分利用,發揮作用。
3. 家長學校
家長學校是近年來各地中小學里普遍開設的一種對家長進行指導和培訓的組織形式,其主要任務是向家長系統傳授教育子女的知識,交流推廣成功的教子經驗,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許多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專題講授,組織典型經驗的交流。通過家長學校的指導和培訓,使廣大家長能夠系統地了解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增強培養孩子良好心理素質,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識;同時,也能掌握一些培養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常用方法,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個別訪談
個別訪談是指教師對學生家長進行的個別訪問與交談。這種訪談多數情況下是教師在家訪時到學生家里進行,但有時也可以請家長到學校里來談。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這種對家長的個別訪談同傳統的家訪有所不同,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確,通常都是圍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的。對家長的個別訪談一般在兩種情況下是必需的:一種情況是對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原因分析時發現,必須通過訪談深入了解該學生的家庭環境和教育背景,以便從中找到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找到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另一種情況是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時,如果問題的起因涉及到家長的某些不當的教育態度與方式而必須爭取家長的配合時,則必須通過訪談與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幫助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態度與方式。
5. 家庭教育咨詢
家庭教育咨詢是指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或取得了專業資格證書的心理輔導教師為家長提供的專業咨詢和輔導。這種咨詢不同于一般教師在平時的家長會上或是與家長的交談中對家長進行的教育指導。它是通過個別咨詢的方式,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向家長提供專業性的分析、診斷以及矯治方案,幫助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如厭學、逃學、考試怯場、學??謶值葘W習問題,說謊、偷竊、打架、違紀等品行問題,青春期的異性交往問題和性心理問題,逆反心理以及親子關系問題,中、輕度的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情緒障礙,還有大量的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實踐證明,通過教育咨詢的方式來向家長提供指導和幫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