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于畫商影響了他的成就。”陳傳席點評:
陸儼少是當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功力深厚的山水畫尤為畫壇所公認。然陳振濂指出,陸儼少的山水畫有固定程式,在他筆下風云變幻的過程中卻并不想著要徹底打破這種程式。而陳傳席亦遺憾點評,陸儼少晚年雖有所創新但最終屈服于畫商,而停止了藝術的追求,最終影響了他的成就。
繼承古法傳統功力深厚
為中國文人型山水畫的傳承標志
陸儼少傳統功力頗深,其文人型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頗有成就。陳振濂評價,陸儼少是當代第一流的書畫大師。繪畫上曾有“南陸(儼少)北李(可染)”之稱,對此劉墨指出,論傳統功力,陸儼少在李可染之上,論風格之突出,分量之重,李可染又在陸儼少之上。李可染是一代大家,而陸儼少只是名家。但許多畫家對陸儼少更佩服,因其傳統功力深厚。
如何理解?在于他對古法的“承”上。1926年,陸儼少拜王同愈為師學習詩文,又從馮超然學習山水人物。在《陸儼少自敘》中,陸儼少回憶,“有一次我和張谷年待坐在旁,馮先生(超然)指著我們兩人說:‘中國山水畫自元明以后,流傳有緒,不絕如縷,一條線代代相傳,現在這條線掛到我,你們兩人用功一點,有希望可以接著掛下去’。”
對此,陳振濂亦認為,在當代還健在的中國畫家中,還沒有一位山水畫家能與他對古法的全面承傳相媲美。我們看到的不是對董其昌或王石谷表面形貌的亦步亦趨——盡管我們可以說,他是“無一筆無古人”,他的每一山石、每一樹枝可以窺出明顯的古法:從宋元直到清末,從董源、范寬直到吳待秋、馮超然。陳振濂進一步補充,陸儼少對古法的繼承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存在并不僅僅是某一風格的存在,他的藝術無愧于作為中國文人型山水畫的一個傳承的標志。
不囿于古法繪畫分三個階段
1975年為藝術風格的“拐點”
縱觀陸儼少一生的繪畫歷程,郎紹君把它劃分為三個時期。早期階段約1927—1950年,其作品的基本特點,一是多豎長幅,多高遠或高遠兼深遠構圖,重巒疊嶂,林木茂盛,委婉曲折,不勝繁復之致。典型者如《仿荊浩山水》(1927)、《仿明人筆意》(1928)、《黃山》(1942)等。二是多水墨或淺絳,淡墨淡色,較少有青綠和色彩濃鮮之作。三是多臨仿,所仿有黃公望、王蒙、倪瓚、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時敏、惲南田、王石谷、王原祁等,此外,還有題“仿明人筆意”、“元人筆意”者。早期廣采古法,陸儼少形成了個人的基本面目,一是畫而多繁復與變化;二是以多變的筆線刻畫形象。
中期階段約1951—1974年,這亦是陸儼少藝術的成熟期。其間,陸儼少沒有放棄對傳統的鉆研,但獨立的創作已成主流,作品題材兼容古、今,形式風格有傳統式、舊瓶新酒式、新探索式;畫法則涵括了工筆、寫意、兼工帶寫、水墨、青綠等。早期縝密娟秀和奔放縱逸兩類風格,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時的創作既有傳統的詩詞文意畫和各種形式的峽江圖等題材作品,如《杜甫詩意冊》(1956年)、《江山小景冊》(1957年)等,也有新題材、新形式的作品,包括工筆人物畫、年畫、連環畫,以及描繪城鄉新生活、新景象的新山水畫。
1975年為陸儼少藝術風格的“拐點”,大致完成了從相對“縝密娟秀”到“渾厚老辣”的轉變。從1975到1993年,為陸儼少繪畫歷程的晚期階段。與中期相比,晚期的作品涌現出幾大特點:第一,筆勢由細密、靈秀轉向寬博、深厚、老到;書寫的意味與動感更強,但這種書寫,并不脫離山水形象的具體刻畫。第二,更加講究墨法,濕筆勾點大大增多,出現了大小墨塊,這些墨塊可以是山石,可以是草木,可以是陰影,也可以是半抽象的筆墨自身。因為突出了用墨,減少了外露鋒芒的干筆勾畫,整個作品的筆墨由鎮密精致變為松厚豐潤,成為風格轉化的一大來源。第三,“留白法”逐漸成熟——傳統“留白”一般表現落雪、云氣或水,陸氏進一步把留白作為畫而結構的一部分,即在對山體、林木作具體描繪后,即在其周邊留白,以突出要突出的東西,省略要省略的筆墨。經典之作如《峽江圖卷》(1979)、 《雁蕩靈峰》(1981)等。對于陸儼少的畫,陳傳席認為,上世紀(下同)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為最好,此時他的“勾云”、“留白”、“黑塊”已形成特色。他還補充,認為陸儼少50年代至60年代畫得好的人,主要還是從傳統功力(筆墨功力)方面著眼。
晚年追求創新但屈服于畫商
最后十年基本上都是在重復
然而,陸儼少的繪畫的弊病在哪里?陳傳席指出,陸儼少后期的畫特色明顯,但亦出現程式化的問題,因而還不能成為公認真正的大家。特別是最后十年的畫基本上都是重復,好作品確實不如80年代初期多。落地到具體山水畫上,劉墨直言,陸儼少的云水畫法雖可算是他的創造,但已是程式化了,如果將它們送給不同的人,那效果還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將他們放在展廳集中起來,那恐怕就不是小問題了。因此,這也是為世人所詬病的“陸儼少的畫程式化”。
具體怎樣的程式化呢?事實是否真如批評家所說,陸儼少晚期的畫走入了一種固定的程式化的死胡同?對此,陳傳席有所澄清,他指出,在80年代初,陸儼少的畫風(特色)得以形成,而且也得到了鞏固,他本人確實不想再重復了。他是有思想的人,他要變,而且要大變。因此,陸儼少托學生買來了很多歐洲名家的油畫集,而且還買來了進口顏料(他以前不用外國顏料),開始用進口顏料學趙無極等人的抽象派油畫。[1]陳傳席的觀點在陸儼少的話語中得到體現。陸儼少自述,“擬于設色方面作突破口,予謂有其古法用筆而引進西洋顏料,似可一試,遂成此圖。”、“予于山水畫寢繪古法,六十年之耄老,輒欲絕去依傍,另起爐灶,而未知所往,如黑夜行路,前方似有光亮而閃爍靡定,轉去轉遠,此數圖也。”此外,陳振濂對于程式化,亦有其看法,他認為,陸儼少的山水畫有固定的程式,但在他筆下風云變幻的過程中卻并不想著要徹底打破這種程式。[3]
陳傳席在點評文中一再解釋,這是因為,當年賣陸儼少畫的畫商認為這樣畫會影響畫價,若拿到香港去,買畫的人都說這不是陸儼少的畫,和以前的不一樣,因而賣不出去。他還遺憾地點評,陸儼少雖有所創新但最終屈服于畫商,而停止了藝術的追求,最終影響了他的成就。如果沿著這條蛻變的路再走下去,他必會到達另一個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