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煙霞之旅,林泉之志——青年畫家王開通筆下的山水園林

▲ 青年畫家王開通

【人物檔案】

王開通,青年畫家。1981年生于山東臨沂。2003年—2007年,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10年—2013年,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師從鄭力老師,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為浙江美術家協會會員。

展覽獲獎情況:2007年,作品《山靜似太古》獲中國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創作金獎,王嘉廉獎學金(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作品《獅子林》入選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2012年,作品《滄浪亭》 獲“80·90浙江當代青年藝術展”優秀獎(浙江寧波美術館);2012年,入選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教學成果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3年,作品《玉園》獲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畢業創作金獎,林風眠獎學金(中國美術學院);2013年,作品《玉園》入選“浙江風格·時代丹青”浙江省優秀美術作品展(杭州,浙江美術館);2013年,舉辦“丹青十年·王開通中國畫作品展”(臨沂,萬閱城展覽館);2014年,作品《通途》入選 “同心塑美·浙江省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杭州,浙江美術館);2014年,作品《玉園》入選第五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上海,中華藝術宮);2015年,入選“浙江畫院優秀作品進京展”(北京,中國美術館);2017年,入選“茶間日課”——中國美術學院基礎教學部教師作品展;2018年,作品《我疑身在萬山中》入選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2018年,作品《小飛虹》入選浙江省第七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 王開通作品:《三山島寫生》 水墨金箋 27cmX96cm 2015年

煙霞之旅,林泉之志

——青年畫家王開通筆下的山水園林

■ 記者 邵妙苗

還記得在少年時,讀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便知蘇州園林是各地園林的標本,要想鑒賞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從此對蘇州園林心生無限向往。終于借這次出差江南之機,特意繞道蘇州,一睹園林風采。

步入游人如織的拙政園,這座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果然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滿眼都是亭臺樓閣,假山奇石,平崗遠山,竹塢曲水,松林草坪。全園山水縈繞,樓榭精美,以小橋流水為紐帶,奇草異花鋪滿了園內的每個角落。

在船舫香洲,看到一群游客圍觀一位面對著亭臺樓閣寫生的青年畫家,記者也不由自主地駐足欣賞。畫家靜坐古木奇石間,慢慢勾勒著對面荷風四面亭到小飛虹的骨骼,圖未全,但畫板上構圖清新,水墨淋漓,花香水汽,早已怡人心神。那豐富而細膩的筆觸、富有明暗變化的層次感、栩栩如生的描摹,讓春日蘇州園林的美景躍然紙上。原來,這位畫家正是中國美術學院青年教師王開通先生。出于職業的敏感,記者萌生了探尋亭臺樓閣背后故事的想法。

▲ 王開通作品:《張家界寫生》 水墨金箋 46cmX38cm 2016年

借古開今,轉益多師

在進一步的采訪中得知,王開通最初接觸了許多西方的經典作品如塞尚、凡高的作品。后來受到老師的熏陶,他對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轉攻中國山水畫。

在深入研究傳統的過程中,王開通無論學習西畫還是國畫,起點都很高。在研習山水畫的過程中,王開通注重師古人,廣泛涉獵“昔賢妙染”,尤其鐘情于宋元經典山水作品,他融于傳統但是不拘于刻板,在優秀的傳統山水畫理論與技法中汲取營養,不拘一格地為己所用。他總是在中國山水畫的歷史中不斷地回望,一面忘情地汲取,一面理性地分析:他偏愛董其昌寫意山水畫的靈秀韻致,注重對筆墨語言的推敲;也喜歡龔賢山水畫的沉雄積墨,探尋濃淡相間的墨色互映。他陶醉石濤恣肆縱橫的雄偉筆墨,追求靈活多變的獨特風神;也癡迷黃賓虹渾厚華滋的濃淡干濕,崇尚恣肆奔放而又凝重飽滿的形式結構。他神馳于董其昌的寫意水墨、龔賢的豐厚墨氣、石濤的萬點惡墨、黃賓虹的含渾無盡……舉凡有創造性的歷代大家,幾乎都在王開通的研習之列。他在臨摹傳統經典的過程中感悟到了筆墨的重要性,通過一次次“師造化”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渾厚大氣的個人風格。

通過心追手摹宋元明清經典山水作品,王開通畫筆的表現技巧越來越嫻熟,筆觸的氣勢節奏自由流暢,水墨滋潤鮮亮,形成了富有鮮明特點的作品風格。其作品營造極為精心,每成一作,必求精神飽滿,意涵雋永;任取一截,都會感到尺幅之間,天高地闊,展盡大自然造化的盎然生機。

在轉益多師的學畫過程中,王開通綜合傳承了諸家的特點,注重師其心而不師其跡,其作品意境、章法、筆墨明顯地流露出對宋元大師以及石濤、黃賓虹的追慕。他的山水既得黃賓虹深厚蒼郁之意蘊,又具輕靈俊逸之特色:近處墨彩渾厚,遠山輕裝淡抹,羈意水墨山水,筆墨融合自然,整體渾然統一。他的作品在繼承與發展中,形成了自己審美品格,流露出獨特的筆墨之美、智慧之美與性靈之美。

▲ 王開通作品:《張家界寫生》 水墨金箋 46cmX38cm 2016年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僅主張師古人,而且提倡師造化。張璪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闡明了主體與客體的辨證關系;石濤提出“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則強調造化與心源的物我合一;黃賓虹重視寫生,更重視奪得造化的神韻“內美”:“只知師古人,不師造化,終無以得山川之靈秀。”

王開通認為,造化是表現心源的載體,師法造化不能放棄師法古人傳統的筆墨精華。一味依賴寫生就會缺少傳統的古意,而一味摹仿傳統又會喪失生活的氣息。

家山蒙養,生長在沂蒙山區的王開通,從小就對“平遠山水”有一種偏愛得近乎神圣的情愫。與山為伴、朝迎日出、暮送夕照的山居生活,不僅蘊育了他的“山水情結”,而且給了他一雙善于發現自然的眼睛、一顆勤于捕捉美感的心靈,成為他一生中最早的藝術啟蒙。為了盡得山水的風骨,王開通常不辭艱辛地在崇山峻嶺中尋幽探微,在自然中尋找自己的筆墨語言,發現和表現造化與心源交融的“內美”。

他的大尺幅作品幾乎都是從寫生中得來,或取材于秀雅寧靜的西湖,或取材于飛瀑流泉的雁蕩,或有感于陜北山村的樸實堅勁,或凝思于江南古屋的歲月留痕,或情系于泰山的雄偉、華山的巍峨、張家界的奇崛……他的山水畫無處不流露出擁抱自然的熱情,每一幅都是與自然融神會心的抒情之作,意境多雄渾高曠,筆墨則氣厚思沉。

▲ 王開通作品:《怡園》 絹本設色 68cmX136cm 2015年

寫生作畫,激發了王開通無盡的思緒和遐想,他創作了大量攝人心魄的佳作。《華山聚仙臺》《杭州寫生》《陜北寫生》《雁蕩寫生》《云棲竹徑》《九溪煙樹》等等,均是震撼心靈的真情流露。

在數年的寫生中,觸動最大的還是雁蕩山。在那里他終于找到了讓自己感動的對象。雁蕩山的奇峰怪石,懸崖疊嶂,茂林幽谷,飛瀑流泉,碧潭清澗……這一切,皆因“渾龐”而生肅穆,人處其中,頓覺萬慮俱息。靈峰使人情思飛動,靈巖則使人心境沉靜。從雁蕩寫生回來,他一連創作了多幅大山大水的作品。

通過師古師心師造化,王開通進入了一種托神于形、心手相忘的境界。在創作中一直追求一種神以形在、形以神活的“形神兼得”的境界。在王開通的作品里,無論是尺幅小品的點染還是高卷巨帙的營造,都既能看到自宋元以來的歷史傳承,又體現時代精神,風雪雨霧都是他創作的靈感,陽光流淌、山嵐迷朦、溪水奔涌潺潺,林木繁茂葳蕤,展盡了大自然造化的盎然生機。

▲ 王開通作品:《玉園》 絹本設色 220cmX210cm 2013年

融入園林,潛心造境

王開通心摹手追宋元諸家經典,練就了扎實純正的筆墨功夫,其畫面氣息渾樸厚重,筆跡靈動、墨韻優雅。2010年,王開通考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碩士,師從隨擅長園林題材繪畫的鄭力先生研究園林山水畫。受導師深刻影響,王開通從此鐘情江南園林。鄭力先生經常帶著研究生到園林城市蘇州寫生。第一眼,他就被蘇州園林深深地吸引了,園林之美,使他的心再也出不了園子。

十年來,王開通反復往返于蘇杭之間,和蘇州園林結下的情緣。他選擇一年中不同的季節,一天中不同的時間,甚至選擇不同的天氣,不斷地畫蘇州園林,試圖多角度探究園林之美。不同心境,園子就有不同意境。長期的耳濡目染,沉浸其中,他對園林有了深層次的視覺體會和了悟,在筆端流淌著一種真情。他借身古人,編織似真似夢的詩意圖。

看他畫畫,令人身心愉悅。王開通作畫用筆節奏美感和虛實氤氳而生的畫面,完完全全地把人帶入畫面的情景之中。在他的畫中有細微處的惟妙惟肖和大筆頭暢行下的舒展,細微處無雕琢之感,放膽之處依然緊扣造型,畫面凝聚而通透,仿佛有著磁場般的凝聚力和釋放的張力。他的用筆,無論形狀之大小、曲直、干濕都筆筆落實到造型上,是墨也是型,是他筆下的水墨氤氳抓住了每個觀者的心。

▲ 王開通作品:《祗園禪寺》 絹本設色 90cmX188cm 2013年

畫園林山水,王開通多是以蘇州園林實景為依托的全景巨制。他偏愛發揮水、墨和絹的固有特性,讓其自然交融,隨機生發,進而因勢利導、完成創作,讓畫面平淡簡約又具備可讀性。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描述的“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曾是他孜孜以求的造境目標。王開通說,“相比較花鳥、人物而言,山水可能更符合我的心境。無論是畫面的復雜程度,還是筆墨的復雜程度,其實山水畫應該說是世界觀的藝術,我們應當怎么去看待自然,理解自然,我覺得這不僅僅是繪畫問題,更是哲學問題。”

大尺幅的創作,畫面關系復雜,雖然王開通常取寫意畫法,但他從不著急去刻繪物體的形象,仍需要在草稿上做漫長而精心的準備,空間開合經營、樹石造型比例、筆墨節奏的緩急調度,都需要在全局掌控之下,細致入微的揣測拿捏和對“度”的嚴謹把握,直至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于下筆時間和順序,他也常有非常精確巧妙的安排。因此,他那看似輕松率性的用筆,卻能給人一種氣定神閑的感覺,因為,這種“輕松自然”的一筆墨分五色,其實經過了對筆墨關系的反復推敲,是注重當下感受的苦心經營。他用墨干凈透亮,后續筆致的生發仿佛自然流淌,最終渾然天成。

模山范水和疊山理水,一繪事一造園,雖物象虛實不同、大小懸殊,但咫尺千里,其趣一也。紙上煙云,空中樓閣,同為表現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意境,覽者自可欣會于前。王開通的園林題材作品充分利用絹質媒介不同于宣紙的特性,以虛寫實,因象成形,以淡墨暈染出假山、亭樹,繼之以跳躍的筆墨勾欄、分枝、開基、修筑。俯仰開闔、張弛有序;曲折方圓,各臻其妙;多而不繁,要而不簡。于是,朦朧空靈之境躍然縑素,提按頓挫間丘壑頓生,頗具逸筆草草之風范。

▲ 王開通作品:《小飛虹》 絹本水墨 220cmX185cm 2018年

在王開通的園林作品中,有關于獅子林、滄浪亭,留園、怡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等蘇州園林的描繪,當然,更少不了他最熟悉的拙政園。

獅子林以湖石假山奇秀幽趣著稱,湖石多如獅子,形態各異如禪宗機鋒萬千。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于一體的寺廟園林。王開通常到獅子林畫湖石,錘煉筆墨構圖的同時,并試圖參透湖石背后的禪機。

留園極大,永遠有讀不完的景和走不完的人。留園以園內建筑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筑空間藝術處理的范例。王開通喜歡在涵碧樓頭取景造境,有時也愛看著冠云峰發呆,讓那塊著名的徽宗遺石入畫,直到夕陽照在“白云怡意,清泉洗心”石刻上,才肯離去。

環秀山莊占地不大,卻極有氣勢,是傳統文化寶庫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咫尺之間,千巖萬壑,環山而視,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東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繚繞,綠樹掩映。環秀山莊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盡得造化之妙,堪稱假山之珍。在這里寫生,讓王開通感悟良多。

▲ 王開通作品:《我疑身在萬山中》 絹本設色 220cmX185cm

坐在適然亭前,透過漏窗的沙綠凝視著待霜亭前的太湖石,身臨其境呼吸著聽楓園的濃濃人文氣息,對蘇州的園林有了更深的感情,王開通讓自己融入園林,開始不斷地創作和蘇州園林有關的作品,讓畫面傳達江南園林的氣息。中國畫的筆墨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蘇州園林也是文人畫家追求文化精神的載體。對蘇州園林的描繪,體現了他的審美取向以及對傳統筆墨的感悟和認識。

拙政園是王開通最常去的地方。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是充滿山水畫韻致的杰出園林代表,為明朝王獻臣初建,他的朋友、四才子之一文徵明參與最初設計。“繪畫乃造園之母”,繪畫與園林的貫通,造就了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繪畫意境。“以畫入園”以及“因畫成景”是建造園林的重要審美原則。造園者借助畫家的參與,運用山水畫的原理和手法來造園,因地制宜,將山水畫的韻致再現于園中,錯落有致,疏朗開闊,從而創造出近乎自然山水、極富魅力的繪畫意境。在拙政園里寫生,“如在畫圖中”,“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眼前的景,無一不是“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也無一不讓人因園林設計師們的匠心獨運而深感欽佩。

▲ 王開通作品:《獅子林》 絹本設色 136cm X198cm 2011年

在杭州工作,西湖是他經常去地方。西湖山水禪境空明,亭臺樓閣錯落別致,詩情畫意的西湖,這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立體園林,傾倒萬千文人墨客,成為王開通陶冶性情、鍛煉畫藝之絕佳勝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他描摹的對象。在他的《西湖勝景圖》里,六和聳峙,湖水蕩漾,夕陽西照,塔影橫空;置陳布勢在亭臺樓閣外,隱約還有一些民居;斷橋長堤,或高或低,又將遠山帶入畫中或隱或顯;我們還能看到一絲鄉村的景致,有種獨特的園林氣息;湖中停泊或游弋著的小船,讓我們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

王開通工作的單位——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由一幢幢體量很大的極具形式感的現代建筑組成,兼具本土美感和西方的工業風,因獲建筑界最高獎普利茲克獎而享譽世界。整個校園建筑環繞著半座象山和一溪流水迂回蜿蜒展開,頗有園林之趣。近年來,王開通經常帶著學生在校園里寫生,畫出了人們常見又不常見的校園。松動的筆觸,調和著閃爍清光的墨,散發出靈動聰慧、清新淳樸、儒雅靜謐的書卷氣,直擊人心。

▲ 王開通作品:《留園》 絹本設色 155cmX240cm 2015年

筆墨情趣,形神兼備

園林是再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人征服自然的一個縮影。一石代山,一勺代水,古木林泉以代大自然,以小觀大,含蘊天地,是詩意也是夢境。園林意象,古典內蘊和精神思緒彌漫著每一寸空間。在王開通看來,作為理想化的自然山水,作為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景,園林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雙重的題材特點。在當代不斷的城市化進程中,秀潤宜人的江南林泉依舊活在詩的國度,既有城市生活的意味,又帶山野意蘊,充滿人文情調,充滿生活的真切,讓人居城市而有林泉之心。

王開通告訴記者,明代一批代表性畫家參與建園后,使得蘇州園林的格調有別于其他的園林。園林充滿詩情畫意,不同明暗度的景物層次,白墻、太湖石、水面、漏窗、黛瓦的交織與水墨中的濃淡枯濕相得益彰。移石接木,堪稱極致的蘇州古典園林本身就在現實中營構一件山水作品,同時又成為畫家們創作的藝術源泉。翻檢古往今來的名家畫卷,文征明之于拙政園、倪云林之于獅子林、顧子山之于怡園,無不成為精品。

▲ 王開通作品:《留園勝處》 絹本設色 45cmX125cm 2015年

以園林為題材的名家很多,可以吸收借鑒,而要以自己的眼光獨辟蹊徑,找到自己的表達語言,形成自己的面目,又談何容易?王開通說:“園林景色,是最易畫,也是最難畫的。說它最易畫,是因為園林造景已集中概括了大自然之美,故易畫;說它最難畫,是因為它太完美,它所包含的柔美、溫文、清雅、細致、瀟灑、恬靜的韻味和文化氣息,要畫者去發現,去共鳴,并賦予作品以別樣的情趣和神韻,這就太難了。”

“神”與“形”的結合,表現的是園林的意境之美。“園林的意境比直觀園林之景象更為深刻,它是通過我們目之所及的‘形’,去領略形之外的‘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把握園林之美的基本特征,即所謂‘形神兼備’、‘以形寫神’。”在王開通眼中,蘇州園林不僅僅有著可視的形式之美,更有著深層次的意境之美。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蘇州園林,最重要的是表現園林的意境之美。由于氣候的差異,由于畫家心境的不同,園林的形態可以是朦朧的、感性的、恍惚的、潮濕的;也可以是明凈的、通透的、曲折的、清晰的。

▲ 王開通作品:《滄浪亭》 絹本水墨 198cmX220cm 2012年

在技法表現上,王開通在強調寫意手法的同時,突出了林泉的意境之美,形神兼備,生機入微。他注重筆墨的生發,常以淡墨來經營塊面,經營淡雅的意境。強化寫生中對景造意,意到情適,諸如景致的高低、大小、遠近、虛實、疏密、動靜、直曲等都做到了有機統一。他以“意筆”的揮灑,勾皴染暈,渾然組合使繁雜相與融合,使虛實相互掩映,既增加庭院的景深,又豐富了景物的層次,產生曲徑通幽、綽約迷離的情趣和虛實對比的變化,突出了園林清雅深幽的空蒙之美。他的研究生導師鄭力先生曾經對他有如下評語:“王開通是近十年來美院培養的本科畢業生中個人筆墨能力最強的學生,擅于大創作,大制作,筆頭松,結構大氣。他在研究生階段的畢業創作《玉園》筆觸精微,但又有他獨特的樸拙。園林結構復雜,景致精巧,他卻能意筆表達,這是非常難得的稟賦。畫面顯現出難得的高貴氣質,這是他個人長期的人文修煉結果。蘇州園林區別于其它園林的最重要標志——文人氣,這可能是園林畫課題在創作方面所要達到的最高標準,他做到了。”

是的,解讀王開通的園林作品,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他筆下的園林,筆墨與形象相得益彰,寫意的筆墨和古拙的造型在作品中是合而為一的,筆墨承載著他對樹石造型的獨特追求,通過完成對物象、空間、圖式等的營造得以體現筆墨的價值;物象的造型用筆墨來塑造,筆墨也在塑造物象中得以生發。在“形神兼備”的精神指導下,王開通筆下的園林,意境生動,清新婉約,情思氣韻在天趣中噴發,筆墨功底在天機處揮灑,融自然的清曠悠遠和人文的詩意情調于一體,給人以意蘊無窮的精神享受。

▲ 王開通作品:《西湖勝景圖》 紙本水墨 144cmX367cm 2011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19百佳藝術家——姜東
謝士強:“明心見性”
延月梳風——對丘挺筆、墨、情、境的思考
閱盡丹青說保起
書畫丨王漢翔作品鑒賞
胸中藏丘壑 筆底韻云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舞阳县| 凤凰县| 峨山| 睢宁县| 五莲县| 大埔县| 柳林县| 札达县| 团风县| 龙州县| 榆树市| 保山市| 弋阳县| 庆城县| 永泰县| 平凉市| 平顶山市| 盐源县| 应城市| 手机| 北票市| 合山市| 马公市| 黔西| 大安市| 来凤县| 化隆| 丰镇市| 岳西县| 湄潭县| 思茅市| 申扎县| 沙田区| 锦州市| 太仓市| 梅河口市| 平江县| 蓬安县| 北碚区|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