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表于國家藝術類核心期刊《中國書畫》 第209期(2020年5月)
礦物顏料在山水畫寫生中的應用(上)
袁學君 | 文
沿著中國美術史的進程,我們經歷了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藝術,領略了絢麗多彩的青綠山水,品鑒了文人水墨山水的淡雅,歷經千年后,當下恰逢是一個大融合的時代,是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中國山水畫的時代,同時也是堅持傳統觀念與創新發展并存的時代,繼承與發揚民族繪畫輝煌的色彩成果,探究礦物顏料在山水畫寫生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中國畫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復興的具體表現。如何在山水畫寫生中應用礦物顏料,是我們研究探索的方向。
01 歷久彌新的天然礦物顏料
中國繪畫作為本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擁有非常悠遠且輝煌的歷史,早期中國山水畫可以追溯到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游春圖》(圖1),畫中的春山運用了礦物色石青,石綠進行設色暈染,北朝、北魏、東西魏時期在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畫,亦是選用礦物色進行山林與人物的描繪,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上人物、場景、動物等元素的描繪流淌著礦物色的痕跡。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的:“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雋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蜀郡之鉛華、始興之解錫,斫煉澄汰,深淺輕重,精粗林邑”[1],唐朝時期已經對礦物顏顏料有了較深的研究,足以看出礦物顏料逐漸的被古代畫家、工匠用于寺廟、洞窟、壁畫、彩塑、陶俑、建筑以及各類卷軸繪畫的創作上,在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作品身后,礦物顏料的作用是無法遮掩的,一直伴隨著中國繪畫史的起源發展至今。
圖1 展子虔 《游春圖》80.5x43cm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畫使用的顏料主要為植物顏料(水色)、天然礦物顏料(石色)與化學合成顏料三大類別。植物顏料有花青、胭脂、藤黃等,化學合成顏料是由顏彩技術進步之后制煉而成且已被廣泛應用的合成顏料。礦物顏料與其他兩種顏料相比差別甚大,它屬于無機性質的有色顏料,是來自天然礦石(圖2)經過礦選,粉碎,研磨,分級等一系列工序精選而成的細小粉末狀顆粒,最后配一定比例動植物膠調和而成,適用于繪畫、壁畫及文物修復等,也稱為“石色”,“重彩”或“丹青”。
圖2 綠銅礦(天然礦石)
天然礦物顏料的發色效果與其他顏料的發色效果并不相同,因為其多含結晶體,結晶體的光澤度同樣增加了色彩的明度,使色彩純正、鮮艷,具有獨特而微妙的色相。礦物顏料以天然礦石為原料,故此對其的運用方法與其他類型中國畫顏料不同,需要使用膠礬融合一起調和來幫助顏色牢牢的附著在畫面上,所用到的膠液主要包含動物膠或植物膠。一般的調色步驟為:先將適量明膠液加入事先研磨完成的礦物顏料色粉中,后用工具在瓷盤中勻速按照固定方向研磨,充分的融合膠與顏色粉,調和成糊狀后加入適量水份即可用筆刷蘸取顏色入畫。根據顆粒的大小,同一種礦物質顏料可以分出多個不同的色階,一種顏色根據顆粒大小最多可分出18個號,既呈現出18種色階,通常市場中流通的顏色標注3-14號色階, 制顏礦物主要有孔雀石、云母、朱砂、黃鐵礦、褐鐵礦、高嶺土、藍銅礦、雌黃、雄黃、瓷土礦等各種天然礦石。隨著礦物顏料研磨技術的發展及創新,礦物顏料迅速增多,市場上的礦物質色已經從過去十幾種增加到幾千余種,例如:黃色系色彩包含了生梔子、雌黃、雄黃、姜黃、槐花、大黃等,白色系的主要有白石英、牡蠣粉、絹云母、珍珠粉等,礦物顏料的黑色系色彩則有松煙、油煙、百草霜、石榴黑等。下面主要談一下常見的幾個礦物色系:
(一)藍色系:石青(藍銅礦)(圖3)、綠松石末(綠松石)、青金石末(青金石)等。
圖三 藍銅礦
(二)綠色系列,石綠的原料為孔雀石,綠青的原料為硅孔雀石,這種礦石屬于斑銅礦族,早在宋代就已經發現石綠產在銅礦之中,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說:“綠,出右江有銅處,生石中。質如石者,名石綠。”[2]孔雀石的顏色與孔雀羽毛色彩相似而得名,也被稱之為銅綠,形成于銅礦床的蝕變帶,通常綠色的孔雀石會與藍色的孔雀石共生 。石綠(圖4)根據顆粒粗細的不同,按照深淺程度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五綠,其中頭綠的顏色最深,顆粒也最為粗糙。
圖四 石綠
(三)赤色系:朱砂(圖5)的成分為硫化汞,色澤從鮮紅色到深紅色到黑紅色都有,目前國內品相較好的朱砂是貴州省萬山銅仁的汞礦。古代的朱砂主要產于湖南郴州,因此被稱作辰砂,按照顆粒粗細分為頭朱、二朱、三朱。 赭石:赭石來源于赤鐵礦化學成分主要為氧化鐵,含有一定的粘土成分,色相因為產地的不同分為赭黃、赭紅、棕紅、棕褐等。
圖五 朱砂
02 傳統中國山水畫用色
中國山水畫寫生的用色離不開對傳統中國畫用色的繼承,傳統中國畫的用色觀念里積淀著厚重的中國文化底蘊,能夠為中國山水畫寫生提供多種選擇,在談到礦物顏料在中國山水畫寫生應用之前需對中國山水畫色彩發展及中國傳統色彩觀念進行思考。
袁學君 《五色花林》 138x69cm 2018年
中國傳統山水畫發展經歷了由濃到淡,由重視丹青向重視水墨的轉變過程。山水畫由隋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文人山水越加受到士大夫階層的重視和肯定,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中對中國山水畫作了明確的區分,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論,以李思訓、李昭道始,至北宋趙伯駒,趙伯謙以及南宋四家等為北派青綠山水一脈;以王維始至荊、關、董、巨,米家父子再至元四家為南派文人山水一脈。在南北宗論中,董其昌講到“崇士氣、斥畫工”、“重筆墨、輕丘壑”、“尚率真、輕功力,尊變化、黜刻畫。”文人山水畫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青綠山水畫的價值則一度受到了降低。青綠、淺絳和水墨傳統中國山水畫的三大類型。青綠山水以石青、石綠為主,賦色或濃麗或典雅,往往反復渲染,用筆精細工整,整體面貌富麗堂皇。文人山水畫則以淺絳、水墨、小青綠山水較多,賦色清新淡雅,追求平淡天真的文人意趣。其中,淺絳山水以赭石、花青為主要用色,講求在墨稿的基礎上略施淡彩,雖簡淡卻不簡單,雖清雅卻不輕浮,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墨色交融,高古蒼華。而水墨山水則純以水墨作畫,基本不施色彩,畫面整體主要呈現黑白灰三種層次,唐王維開水墨山水之先河,為南宗山水定下了基調,水墨山水熔禪宗精神與道家思想于一爐,黑白之美既是玄素之美,亦有空靈之趣,道家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佛家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諸法空相”是水墨山水產生的理論依據。純水墨山水較之淺絳山水更加強調筆墨的意趣和表現力,更需注意“意境”的營造和“虛實”的處理,在水與墨,黑與白的交相輝映中凸顯出淡泊無為,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
小青綠山水以其用色清麗典雅,去貴氣而親自然的格調深受文人士大夫喜愛,其用色雖亦以石青、石綠為主,但講求輕敷薄染,絕不過分雕琢,這些都與文人墨客意氣相合,故在文人畫中占有一席之地。
袁學君 《元妙福地》 68x45cm 2020年
談到顏色,自然繞不開華夏文明的五色觀念,五色一經誕生,不僅融入古代社會生活,而且影響至今。所謂五色即是青、赤、黃、黑、白,是組成一切色相的基本色,即中華五色。五色系統是基于傳統的五行說,五行中的五種物質產生了世界萬物,同樣,五色也是一切色相的起源,演變出世間各種的顏色。中國人崇尚五色是因為五色的正統地位,五色是所有顏色的起源,是萬色之母,故而中國人標榜五色,推崇五色為傳統中國的國色,更將“五色土”神化。五行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由五行生出的五色自然也就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在古今中國的繪畫與服飾中,五色無處不在,漢代帛畫上的朱紅色,張萱《虢國夫游春圖》中所描繪貴族婦女服飾的青色與黃色,李昭道《明皇幸蜀圖》中山川草木(圖6)的石青與石綠等等。《宋史·輿服志》是記述宋代車輿服飾制度的文獻,記載了從皇帝、皇子、后妃命婦至百官士庶因等級不同而選用的服飾顏色規定,宋初時,朝臣服色多用紫、朱、綠、青,嚴格地將顏色與官階品位相結合;歷代后妃服飾顏色以青、白色為主,配少許黑色與雜色。貴為天子的皇帝自唐、宋以來,黃色便逐漸成為了其專用服色,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庶民不得穿用,五色被賦予了特殊的制度含義并扎根于意識形態中,對中國傳統繪畫設色理念影響較深,五色不是簡單的幾種顏色,而是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個縮影,在寫生中,我們能夠多用一點傳統五色的元素,不僅是對中國畫色彩的繼承,更是對中國傳統民族精神的發揚。
圖6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81x55.9cm
中國畫的傳統色彩觀是“隨類賦彩”與“墨分五色”。“隨類賦彩”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賦色要以客觀現實為依據,隨物象類別的不同而賦彩。“類”是類別概念,不是指某個具體物象,也不是指某種特殊環境下的物象,而是包括了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同物象。如不同白色的各種花歸為白花一類,再如麥子黃了、高粱紅了都是一類,然后依據所歸屬的這一類色彩而賦彩:“隨類賦彩”的另一層含義是畫家主觀賦予的,它不是純粹的自然色再現,它是畫家意象思維的結果。如墨竹、墨荷、朱砂梅花等,都不是物象本身的固有色,而是畫家的主觀聯想創作出來的。“墨分五色”中的五色是指墨色變化的焦、濃、重、淡、清。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講到“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彩。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3]歷代的中國畫家都講究用墨,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特色與技巧。中國畫不是單純的把墨當作黑色來用。而是主要運用墨色的變化,依靠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在畫紙上產生墨色的干、濕、濃、淡的變化。
袁學君 《雙溪云起》 138x69cm 2018年
袁學君 《八度煙云》 138x69cm 2019年
袁學君 1967年生于廣東,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山水畫創作與研究方向博士、師從龍瑞先生。文化和旅游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評委,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展中心培訓部主任,中國畫創作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學術秘書兼辦公室主任,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央文史館第二屆“中華文化大家講習班”山水畫班助理導師,”楚天學者”三峽大學講座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發展顧問,西南大學、深圳大學、湖南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廣州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陜西師范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院、北京大學授課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