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是由經絡穴位、藥草滲透、溫熱效應三位一體的綜合治療方法。也就是在溫熱的效果下將藥物通過穴位送進體內,從而達到祛病緩疾、強身健體的功效。
穴在漢語中就是窟窿和洞的意思。《內經·靈樞》中描述穴位說:“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從中醫角度來講,皮肉之內是一條一條的經絡,而穴位就位于這些經絡上。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停留匯聚的地方就形成了穴位,所以穴位不僅僅在氣血運行中起到樞紐的作用,同時還是機體與外界相互交流的門戶。通過這個門戶,外界的藥物、能量、信息能夠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體各處。灸療時艾條、艾炷要對準穴位經絡,就是要讓藥物和熱量從竅而入,以達到迅速驅病的目的。
何謂藥草?藥草則是指艾條、姜、蒜、鹽等艾灸療治需要的藥物,這些藥物能夠在溫熱的環境下,極大地發揮藥效,且順利滲透到體內,從而增強艾灸的效果。
何謂溫熱?溫熱是艾條被點燃或者藥物被加熱產生的溫度。將艾、姜、蒜、鹽等藥物加熱或點燃,使之產生熱量輻射和藥物彌散的傳播效應,隨后將其放置在穴位所在的皮膚表面,通過穴位這個門戶,以經絡的傳導疏通,向體內輸入藥力、熱能與信息,從而激發起人體自身的各種反應機制,來調節體內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平衡,使之達到養生保健、防療疾的作用。
一般灸療選擇艾或其他穿透力較強的藥物,這樣能夠在溫熱的作用下,讓藥力快速進入體內,而且灸療的部位正巧是人體內部的門窗,可以在最快的時間,以最短的距離直達部位。所以古法灸療絕不是單純的熏灼,艾灸的療效可以說是三效合一而取得的成果。
試想一下,若艾灸只是一個簡單的火熱熏灼,而無艾草等藥物的配合,剛皮膚表面雖有灼痛之感,但無藥物滲透入里之交。歲老根彌壯,如果艾灸只是敷點藥物或稍稍溫熱,而沒有一定強度匠熱量刺激,只會表熱里不熱,甚至可能出現如古人所說的“灸不三分,是謂徒寃”,白白治療而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艾灸取得療效的關鍵就是穴位,藥草與溫熱,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就如同做飯,必須得有米,有火,有巧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