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通篇全譯1

《道德經》通篇全譯 1--20章

第一章【譯文】“道”是可以解說的,但是解說出的“道”就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道”了。(這句話的具體解釋可以去看上個作品中,拿地球做比喻的那一段。)“道”的名字可以命名,但是我們給“道”命名的名字,卻不是“道”本身的名字。這句話的可以這樣理解:世界上的所有的東西的名字,都是我們人類給起的,是人類為了分別這個世界上東西給他們起的一個代號而已。『注釋』這句話第一層意思:在“道”(不只是道,所有的人、動物、植物都是)剛剛開始演化的時候是沒有名字的。當演化出萬物的時候,萬物給“道”(和自己)起了名字。這和上一句相互應。第二層意思:“無”是這個世界演化的開始,當演化出宇宙萬物的時候“道”就已經成了萬物的“母親”。『譯文』 所以要經常從“無”中來觀察“道”的奧妙所在。要經常從“有”中觀察“道”的蹤跡所在。“無”和“有”這兩樣都是一同出于“道”,但是卻名字不同(作用不同),這兩樣都可以說是很玄妙的。找到玄妙的根源,就找到了所有事物玄妙的根源,那也就是所有事物玄妙的大門。

第二章 【譯文】當天下都知道什么可以稱得上是“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可以稱得上是“善”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無是相應而生的,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樂和聲調、前和后都是因為相互對比才形成的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所以圣人做不顯示自己高尚行為的事 ,不靠巧舌善辯的語言去教導別人(以身作則,靠行動來教導人)。讓萬物自然生長而不辭辛勞,給萬物生命而不把功勞占為己有,為萬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卻不自恃功高,成功幫助萬物之后卻不居功自傲,不宣揚自己的功勞。正因為圣人不居功自傲、不宣揚自己,所以他的功勞才能長久的被人們記在心中。

第三章 【譯文】不宣揚有才能的人(平等看待商人、農民、工人、博士等),這樣民眾就不會去追名逐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寶看得異常珍貴,這樣民眾就不會因為貪念而淪為盜賊;不把能使人起欲望的事物展現出來,這樣民心就不會被擾亂。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式就是:讓百姓的心靈淳樸,讓人們能吃飽飯,不使百姓起欲望,讓他們的筋骨強健。 要使人民無欲無求,讓那些心思機巧的人不敢胡作非為。正因為使民眾都不敢胡作非為,所以才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這一章也是一體兩面的意思)

第四章 【譯文】“道”用“沖”來調和萬物,他的作用好像沒有窮盡。“道”好像是萬物的宗源,深不可測。他隱藏自己的鋒銳,解除世間的紛爭,收藏自己的光耀,和塵世混同在一起。他看起來好像是虛無的又好像是真實存在的(這一句說的是“道”的一體兩面,和第一章里的意思一樣)。我不知道是誰創造了“道”,好像是在天帝存在之前就有了。

第五章 【譯文】 天地是沒有偏愛的(平等看待),對待萬物都像對待祭祀時草扎的小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圣人也是沒有偏愛的,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百姓自己發展。天和地之間,就像是一個風箱一樣。雖然中空但里面的能量卻永無窮盡,越鼓動風量便愈多,生生不息。過多的干預只會擾亂萬事萬物的自然發展,不如保持中正之道。

第六章 【譯文】五谷雜糧之所以能夠與世長存,是因為他們是為萬物提供能量的母體。創造這個母體的根源,同樣也是創造天地的根源(道)。他(道)看起來好像若有若無,發揮起作用來的時候,他的能量卻永遠也沒有窮盡。

第七章 【譯文】 天和地相對來說能夠長久的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無私奉獻,利益眾生),所以才能永遠存在。因此,圣人凡事都讓別人占先,反而能贏得愛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難道他真的沒有私心嗎?正因為有私心,所以(道)才會成就他的私心(不只是私心,身體、名聲等)。

第八章 【譯文】 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給萬物帶來利益,又不爭取功勞。萬物都喜歡往高處(社會地位)走,而水卻喜歡往低處流,這種品德,最接近于“道”。

(圣人、上善之人)居住在沒有爭議的地方(謙卑居下),心胸廣闊又沒有欲望,給予人仁慈、仁愛之心,說話善于信守諾言,做自己善于治理(能力范圍內)的政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正因為不去爭名奪利,所以才沒有什么憂患。

第九章 【譯文】 恃才傲物、驕傲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鐵器捶打的再鋒利,也不能永久保持它不會生銹。就算是金玉堆滿房屋,誰也不能長久守住。若因為富貴而驕縱,就容易給自己帶來禍害。做事成功之后,就要含藏收斂,不彰顯自己的功德,這才符合“道”的規律。

第十章【譯文】 靈魂、肉體與“道”融為一體,就能不為外物所動,片刻不分離了嗎?聚集精氣達到柔和的狀態,就能像初生的嬰兒一樣了嗎?洗除身體和思想上的污垢.就真的一點瑕疵都沒有了嗎?熱愛百姓,將GJ治理好,就能做到對百姓一點傷害都沒有了嗎?口鼻自然的呼吸,就能保持不會喘粗氣了嗎?當你的智慧能通達四方時,天下就真的沒有你不知道的事了嗎?

生養撫育了萬物卻并不據為己有,為萬物做出杰出貢獻卻并不自恃有功,任由萬物自然生長,不去主宰他們,這就是最高深的“德”。

第十一章 【譯文】車輪有了四周的幅條,才有了中間的空隙處,有了空隙處,才能裝在車子上,使車子轉動起來。制作器皿,有了四周的泥土才能使中間有空隙,有了空隙處,才能往里面放東西。建造房屋,有了四周的墻壁、門、窗戶才能使中間有空隙處,有了中間的空隙處,才能用來居住和放東西。所以說,“有”能給人帶來便利,“無”能給人帶來作用。

第十二章【譯文】絢麗奪目的顏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沉迷于令人陶醉的聲音,容易讓人迷失本性;貪圖口腹之欲,就會讓人掉入欲望的深淵;醉心于狩獵,容易使人變得殘忍好殺;稀奇珍貴的貨物,容易使人產生偷竊的行為。

因此,圣人追求內在的滿足,不過于注重外在。所以拋去欲望,保持內心的滿足。

第十三章 【譯文】受到寵愛或遭受羞辱后,都像是受到了驚嚇,把寵辱看成是重大的禍患將要降臨到身上一樣。什么叫作“寵辱若驚”?受寵就比沒受寵的人,高人一等。受辱就比沒受辱的人,低人一等。(寵辱就等同于得和失)得到寵幸應該警惕,得到羞辱也應該警惕。這就是“寵辱若驚”。什么是“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會有禍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假如我沒有身體,我又有什么禍患呢?

所以,看重天下像看重自己身體一樣的人,就可以把天下的重擔交付于他;愛天下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第十四章【譯文】看不見的東西,叫作“夷”;聽不到的,叫作“希”;摸不著的,叫作“微”。因為這三者不能被詳細的區分開來,所以把他們混為一體。既看不到他們(混為一體的東西)的蹤跡,又不能否定他們(混為一體的東西)的存在。他們(混為一體的東西)模模糊糊不能被表述出來,于是把他們(混為一體的東西)歸納成無形的事物。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接他,卻看不見它的頭;追隨他,卻看不見它的尾。

用古時候的道理,來駕馭現在所存在的事物。能知道從遠古開始(到現在為止,事物發展的規律),就知道了“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譯文】古時候善于行“道”的人,做的事很微小、普通,意義卻很深遠,他們深不可測,超出了普通人的認知水平。正因為他們深不可測難以描述,所以只好勉強來形容:他們小心謹慎,就像是冬天在結冰的河面上行走一樣;他們十分警惕,就像是國王時刻戒備著鄰國一樣;他們對人十分恭敬莊重,就像自己是客人一樣;他們隨意自在,就像是正在慢慢融化的冰塊一樣;他們敦厚淳樸,就像是渾然天成、沒有被雕琢過的木頭一樣;他們豁達大度,就像是空曠的山谷一樣;他們混同塵世,就像是渾濁的江河一樣,不分你我;他們心胸寬廣,就像是大海一樣;他們時刻保持這種狀態,就像是微風一樣,好像永無休止。誰能使渾濁的河水安靜下來,徐徐自清?誰能使安靜已久的東西變動起來,讓他產生生機?

能做到上面這些的人,都是不3自滿的人。正因為他們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舊存新。

第十六章【譯文】讓心靈虛寂靜謐到極點,守住內心的清凈和自身淳樸的本性。世間萬物都自然生長,我從萬物的生死循環中觀察這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天下萬物雖然變化萬千,但最終各自都會歸復到它們的根本上。歸復到根本上就叫“靜”(清靜),靜(清靜)叫作歸復本性。歸復本性叫作回到事物的常規運行狀態(常規運行狀態就是:事物在變動過程中不變的運行規律),知道了萬物在變化時其中不變的規律(并按照這個規律來做事),叫作“明”(明白、智慧、明智)。不知道(不按照)這個不變的律則(來做事),而胡作非為就會有兇險。

明白了這個不變的律則的人,就能做到寬容,做到了寬容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人才能平等的對待全天下的萬事萬物,平等的對待全天下萬事萬物的人才和天、地的道理相符合,和天、地的道理相符合才能符合于“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沒有危險。

第十七章【譯文】最好的領導者是,被領導的人只是知道他的存在而已;其次的領導者是,讓下面的人親近他、贊美他;再次的領導者是,被領導的人畏懼他;更次的領導者是,被領導的人輕蔑他、侮辱他。領導者的公信力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領導者不隨便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百姓都會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譯文】大道廢棄了,就會出現仁義。智巧出現了,就會有虛偽產生。家庭不和睦,才能顯示出孝慈;G家產生動蕩的時候,才能顯示出忠臣。

第十九章【譯文】杜絕圣賢和才智之士,能給百姓帶來很多好處;拋棄所謂的“仁義”,百姓就會回復到孝慈的本性;杜絕機巧和利益,就不會再有盜賊。“圣智、仁義、巧利”用這三者來文教天下是有不足之處的。

所以要讓百姓的思想另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減少私心和欲望,拋棄所謂的學問,就沒有憂患了。

第二十章【譯文】順從于“道”或者違逆于“道”,又有什么差別?善和惡,相差又有多遠?人之所以感到畏懼,是因為人不得不畏懼。這種情況從遠古開始就是這樣,好像永遠也沒有盡頭一般。

眾人熙熙攘攘,都喜歡去享受像祭祀時一樣豐盛的筵席,喜歡去欣賞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于衷。懵懵懂懂,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連笑也不會笑。慵慵懶懶,好像沒有喜歡的事物一般。眾人都有多余的財物,而只有我好像什么也沒有。我有一顆愚蠢的心啊。眾人都很聰明,只有我渾渾噩噩;眾人都精明敏銳,只有我愚笨無知。我就像在遼闊的大海上不斷的漂泊,沒有休止。眾人都有所作為,只有我愚頑無知,好像沒有一點用處。

我和眾人不一樣的原因,是我看重質樸的本源。

《道德經》通篇全譯 21--40章

第二十一章【譯文】最高深的德行,就是順從于“道”。“道”是一種模模糊糊,說不清道不明的物體。模模糊糊之中,又能表達出很多東西。恍恍惚惚之中,又有實物存在。朦朦朧朧之中,又有精髓。這精髓是真實的,是非常可靠的。

從遠古到現在,“道”都一直存在,依據“道”可以觀閱眾生。我怎么知道眾生的狀況的?就是用“道”來觀察的。

第二十二章【譯文】委曲能夠得到保全,彎曲能夠得到伸展,低洼的地方能夠得到充盈,破舊的地方就會得到翻新,少就會得到補充,多反而會讓人感到迷惑。

所以圣人抱元守一來治理天下。不自我顯示自己,所以更能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所以更能彰顯自己;不隨意討伐別人,所以更顯得有功勞;不自滿,所以能長久。正因為圣人從來不與世人爭奪什么東西,所以天下也就沒有誰能和他相爭了。

古人所說的“曲則全”,難道會是空話呢?只有真正有誠心去這樣做的人,才能得到這句話所帶來的好處。

第二十三章【譯文】統治者應該少發布政令,遵從自然之道。狂風刮不了一整個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就的狂風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讓狂風暴雨保持長久,何況是人頒布的政令呢?

所以遵從于道的,就會和得道的人走在一起;遵從于德的人,就會和有德行的人走在一起;失于道失于德的人,就會和沒有道、沒有德行的人走到一起。和得道的人走在一起,得道的人也喜歡讓遵從于道的人得到道;和有德行的人走在一起,有德行的人也喜歡讓遵從于德的人得到德;和沒有道、沒有德行的人走在一起的人,沒有道、沒有德的人也喜歡讓他失去道、失去德。

統治者的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會相信他。

第二十四章【譯文】用腳尖站立,不能站長久。腳步跨得太大,走不了多遠就會累。自我顯示自己的人,不是明智之舉。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得到彰顯。擅自討伐別人,反而顯得自己沒有功勞。驕傲自滿的人,就算做事成功了,也不能保持長久。以上這些炫耀的行為,對于“道”來說就像是剩飯贅瘤一樣,惹人厭惡。所以有道之士,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二十五章【譯文】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在天地之前就已經先產生了。他既沒有聲音也沒有具體形象,他始終獨立長存,這種情況沒有改變過,周而復始地反復運行著,永遠也不會停止,可以把他看作是天地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給他起個名字叫“道”,勉強給他取“道”這個名字是為了說明他的“大”。“大”的意思是說他可以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能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化說明他可以影響深遠,自遠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能自遠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說明他能反復運轉,循環不息。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道”的區域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一個。

在這四大之中,人跟隨大地運轉,地跟隨天時運轉,天時跟隨道,道則跟隨自然運轉。

第二十六章【譯文】穩重是輕浮的根本,安靜是躁動的君主。所以有德行的君主終日行事都離不開G家的根本。雖然有好玩的地方、華美的宮殿,他也不會迷戀。為什么有萬乘之車的大G君主,還看重自己身體的享受,而看輕天下的百姓呢?

輕率就會失去有德臣子的輔佐,躁動就會丟掉君主之位。

第二十七章【譯文】善于走路的人,不會留下自己行走的痕跡;善于說話的人,不會讓人找到言語中的瑕疵;善于計算的人,不用借助算籌也能進行計算;善于關閉門戶的人,不用閂門別人也打不開;善于捆綁的人,不用打繩結別人也解不開。圣人能夠做到挖掘人的才能,所以在圣人看來沒有無用之人;圣人能夠做到物盡其用,所以在他看來沒有無用之物。這才是真正不外露的大智慧。

所以,善于用人、善于挖掘人才能的人,是不善于挖掘自己才能的人的老師,不善于挖掘自己才能的人是善于挖掘別人才能人的資產。不看重善于挖掘別人才能的人,不愛護有才能卻不善于運用才能的人。雖然看起來很有智慧,其實卻是個大糊涂。這就是用人的奧妙。

第二十八章【譯文】知道怎樣做能夠使自己變得雄強,卻不這樣去做,而是守住自己的柔弱,來做為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本性的“德”才不會離開,這樣就會回復到嬰孩的狀態。知道怎樣做能顯得自己與眾不同的高明,卻不這樣去做,而是守住自己與眾相同的本性,來做為天下的示范。做天下的示范,本性的“德”才不會丟失,這樣就能回復到人性初始的狀態。知道怎樣做能夠使自己顯得榮耀,卻不這樣去做,而是守住謙卑,來做為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本性的“德”才能保持充足,這樣就會回復到天生質樸的狀態。

有的人拋棄了自己天生的質樸,這樣的人就會成為治國的利器,圣人用這樣的人來治理天下,把他們設為官、長。所以真正的大治天下是不讓天下的人產生分割。

第二十九章【譯文】想要奪取天下來占為己有,我看他的目的是不可能達成的。天下是神圣的,不可能會被人占為己有,也不可以強行奪取。想要占為己有的人,一定會遭遇失敗;想要用武力來強行奪取,就一定會失去。所以圣人無為而治,就不會遭遇失敗;不強行爭奪,也就不會失去。

天下萬物各有其性,有的喜歡

在前面行走,有的喜歡在后面跟隨;有的喜歡緩慢做事,有的喜歡速戰速決;有的喜歡爭強好勝,有的喜歡安靜柔弱;有的喜歡與世無爭,有的行崄僥幸。所以,圣人去除欲望、去除享受、去除浮華。

第三十章【譯文】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不會用武力來強行得到天下。用武力得到天下的人,同樣也容易被別人用武力從自己手中奪走天下。想用武力來奪取天下的人,部隊所到之處,就會有人抵抗。軍隊戰斗過后,必定會出現生靈涂炭、尸橫遍野、人民生產不穩定的兇年。好的領導者只是為了戰勝敵人而已,不敢用武力來逞強好勝。即使戰斗勝利了,也不會自高自大;即使戰斗勝利了,也不會自是有功勞;即使戰斗勝利了,也不會驕傲自滿;打仗是迫不得已的事,所以戰斗勝利也是迫不得已的;即使戰斗勝利了,也不會恃強凌弱。

任何事物強盛到極點,都會向衰敗的方向發展。這是因為不遵守“道”的結果;不遵守“道”,就會早日走向滅亡。

第三十一章【譯文】強盛的軍隊,是不祥的利器,萬物都討厭它,所以得道的人是不會輕易用它來處治問題的。君子平常以左為尊貴;用兵時則以右邊為尊貴。軍隊是不祥的利器,是君子不該用的利器,只有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使用它,用它來解決問題也要適可而止才是上策,即使戰爭勝利了,也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認為這是好事的人,是喜歡殺人的人。喜歡殺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好事都是崇尚左邊,不好的事都是崇尚右邊。權力小的偏將軍身居左邊,權力大的上將軍身居右邊。這是表明在用喪禮的儀式來對待戰爭。戰爭會殺死太多的人,應該悲哀哭泣;即使戰爭勝利了,也應該用舉行喪禮的態度來看待。

第三十二章【譯文】“道”原本是沒有名字的,他質樸無為。雖然他看起來卑微、渺小、微不可察,天下卻沒有什么人能讓他臣服。王侯君主要是能夠遵守“道”的原則,天下萬物就會自然的歸順于他。天地能夠保持和諧,就會降下甘露,沒有誰命令他,他卻能自然的分布均勻。君王開始用法制來治理天下的時候,就把萬物用名字區分開來。名字既然有了,那么每個人就要知道自己的本職,知道自己的本職,守好自己的本職,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就不會有危險。

就像道和天下的關系一樣,就像河川和大海的關系一樣。

第三十三章 【譯文】能全面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人。能戰勝他人的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勝過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能知足的人,即使過的很貧寒,他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富有的。能堅持的人,是有志氣的人。不忘初衷的人,才會保持長久。就算他已經死了,人們也不會忘記他的人,才是長壽的。

第三十四章【譯文】“道”無處不在,他可以任意左右萬物。萬物依靠他生長,他從來都不推辭。即使做事成功了也不貪圖名聲。他惠及萬物卻不把自己看作是萬物的主人,可以說他很卑微、渺小;萬物都歸附于他,他卻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可以說他很偉大。

正是因為他從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萬物才都認為他偉大。

第三十五章【譯文】能做到和“道”一樣,養育萬物又不自以為主的人,天下的萬物就會歸附于他。歸附于這樣的人是不會受到他的傷害的,這樣天下就會安定、和平。

優美的音樂和讓人心動的食物,能夠使過路的人停下來。但是“道”的表述卻是平淡無味的。他既看不見,也聽不到,但用起來,他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第三十六章【譯文】要想讓他收斂,就要先使他擴張;要想讓他變弱,就要先讓他強大;要想廢棄他,就要先讓他興盛;要想從他這取走東西,就要先給他一些東西。這就是最精微深明的道理。

柔弱能戰勝剛強。魚不能離開水。不能推崇治國的賢人。

第三十七章【譯文】“道”本身無所作為,而又無所不為。王侯君主如果能遵循“道”,天下萬物就會自行受到教化。受到教化后,如果又起欲望想胡作非為,我就會用“道”的質樸無為來震懾他。用“道”的質樸無為來震懾,他就不會再起欲望。不起欲望就會寧靜下來,這樣天下萬物就會穩定。

第三十八章【譯文】上等有德的人,不特意去表現自己的德行,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等有德的人,特意讓自己看起來很有德行,所以這樣的人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德。上等有德的人無為而治,在普通人看來他好像真的沒有作為一樣。下等有德的人,為了展現自己的德行而故意有所作為,在普通人看來他好像真的很有作為。上等有仁的人做起事來,在普通人看來他好像真的沒有作為一樣。上等有義的人做起事來,在普通人看來他好像很有作為。上等有禮的人,推行禮,卻沒有人附和他,于是就強迫別人來追隨他。

所以,失去“道”后才出現了德,失去德后才出現了仁,失去仁后才出現了義,失去義后才出現了禮。禮是忠信不足的產物,是禍亂的開始。

擁有超前意識的智者,只不過是擁有“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人淳樸、敦厚,而不是耍聰明、抖機靈。發自真心的做實事,而不是徒有其表。所以,要舍去虛華、聰明、機靈而應該注重樸實、敦厚、的本性。

第三十九章【譯文】以前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會清明;地得到一就會寧靜;神得到一就會有靈性;五谷得到一就會豐盈;萬物得到一就會生生不息;諸侯和君王得到一就會使天下安定。

由此可知,天失去了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失去了寧靜,恐怕就會被廢除;神失去了靈性,恐怕就會消亡;五谷失去了豐盈,恐怕就會枯竭;萬物失去了生機,恐怕就會滅亡;諸侯、君王不能使天下安定,恐怕就會被趕下臺。

因此,高貴必須以低賤做為根本,高位必須以下位做為基礎。所以,諸侯、君王自稱為“孤、寡、不轂”,這難道不是把低賤當做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最好的統治者是不把自己當做統治者,不喜歡做華麗的美玉,而喜歡做普通的石頭。

第四十章【譯文】反復循環是“道”的運動規律。幫助弱勢的一方,是“道”作用的方式。天下的萬物都是從“有”演化而來的。“有”卻從“無”中演化而來的。

《道德經》通篇全譯 41——60章

第四十一章【譯文】上等的人聽了道后,會努力勤勉的去這樣做;中等的人聽了道后,有時候會把道當作一回事,有時候又不去在乎;下等的人聽了道后,會嘲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我建立這樣的言論:光明的道看起來卻好像暗昧無光;前進的道看起來卻好像是在后退;平坦的道看起來卻好像坑坑洼洼;最好的德行看起來卻像空谷一樣空曠,好像完全沒有德行的樣子;廣大深遠的德行看起來卻好像充滿了缺陷;建立(學習)高深的德行看起來卻好像在偷懶一樣;純真質樸的本性看起來卻好像污穢骯臟一樣;過于白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被污染了;方正的東西大到一定的程度就看不到他的棱角了;珍貴的器物總是要經歷長時間的磨練,才能被制造出來;聲音大到一定的程度反而聽不到這種聲音,物體大到一定的程度反而看不見他的具體形狀。因為“道”的德行、形象、聲音太過廣大,人們反而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所以對人(萬物)來說他就好像隱藏起來了一樣,無聲無名,沒有存在感。

只有“道”,喜歡給予萬物、成就萬物。

第四十二章【譯文】“道”生出純真質樸的“一”,“一”又生出陰陽兩股對立的力量,陰陽相互交融、變化、協調,從而達到和諧的狀態就生出了“三”,天下萬物都是通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樣的演化過程演化而來的。萬物都背負著陰氣懷抱著陽氣,陰陽二氣通過相互沖撞,最終達到和諧的狀態。

人最不喜歡的就是“孤、寡、不轂”,然而王公卻用這些來作為自己的稱呼。所以世間的萬物,有的需要損失他本身多余的東西,有的則需要增加他本身缺少的東西。別人教給我的道理,我也這樣教給別人。恃強凌弱的人不得好死,我將這個道理當作教人的主要思想。

第四十三章【譯文】天下最柔的東西,能夠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上任意而為。無形的東西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地方。我由此知道了無為的好處。

不用言語的教化,無為的好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第四十四章【譯文】名譽和身體哪一個更親近?身體和財物哪一個更貴重?得到(名譽、財物)和失去(身體)哪一個更有危害?喜歡追求身外之物,必定會過度耗費身體;過多收斂財物,就會損失(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所以知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會沒有危險,這樣做就能長久沒有禍患。

第四十五章【譯文】做的最成功的東西卻好像有欠缺,但他的作用不會因此而被停止。最圓滿的東西卻好像有瑕疵,但他的作用卻不會因此而被廢棄。最直的東西卻好像是彎曲的,最巧妙的東西卻好像是拙劣的,最善于辯論的人卻好像口齒笨拙。最大的贏利卻好像虧損了。

躁動強盛到極點就會生出寒冷,寒冷安靜到極點就會生出溫熱。只有清靜無為才可以使天下太平。

第四十六章【譯文】如果能遵從“道”來管理天下,天下就會太平,馬不會用來打仗,而是用來耕田。如果不遵從“道”來治理天下,天下就會不太平,馬就會被用來打仗,連生小馬都會在荒郊野外。

最大的罪過莫過于放縱欲望,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足,最大的過錯莫過于總想得到。所以知足的人,才能會常常滿足。

第四十七章【譯文】不用出門,就能料知天下事;不用去看窗外,就能知道天道的運行規律。走的越遠,(對“道”)了解的反而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出門也知道很多事,不用看到也能明白很多事,不故意作為也能做成很多事。

第四十八章【譯文】學的越多,越容易被外物所惑。遵從“道”越久,各種欲望就會越來越少。欲望越減越少,當少到無為的境界時,就能做到無所不為,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

管理天下要做到無為而治,如果經常變動、更改政令,就不能夠管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譯文】圣人沒有私心,把百姓的心看作是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對他們善良;不善良的人,我對他們也善良,用德行來教導他們向善。有信譽的人,我對他們有信譽;沒有信譽的人,我對他們也有信譽,用德行來教導他們守信。

圣人管理天下,總是小心謹慎,為了天下安定,讓百姓的心都歸于淳樸。百姓全都注重自己的耳目欲望,圣人就讓他們都回到無知無欲的嬰兒狀態。

第五十章【譯文】人從出生到死亡,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早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活著,卻生存在死亡邊緣的人,也有十分之三。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們太過于追求外在的享受。

聽說善于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參加戰爭不會被敵人傷害。犀牛沒有辦法用角傷害他;老虎對他無法使用利爪;兵器對他無從下手。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還不該死亡。

第五十一章【譯文】“道”生出了萬物,“道”的德行養育了萬物,使萬物長出了各自的形態,給予萬物各自所需要的環境、形式。所以,萬物沒有不尊敬“道”和看重德的。“道”之所以被尊敬,德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他從來不命令萬物,而是任由萬物自然生長。

所以,“道”生出了萬物,“道”的德行養育了萬物;任由萬物自然生長,任由萬物生長成熟,養育萬物而又保護萬物。生養萬物而又不占為已有,幫助萬物而又不自恃功高,任由萬物自然生長而又不主宰他們。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

第五十二章【譯文】天下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最初的源頭,這個源頭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既然知道了萬物的本源,也就知道了萬物都是由這個本源演化出來的;既然知道了萬物都是由這個本源演化出來的,就應該遵守萬物的本源,這樣做就終身沒有禍患了。

堵住欲望的孔穴,閉塞欲望的門徑,這樣做就終身不會掉進欲望的深淵。開啟欲望的孔穴,滿足各種欲望,這樣做就終身不能從欲望中解脫了。

能明察秋毫的叫作明智,能懷柔處事的叫作強大。能讓自己的智慧之光回復到明察秋毫的本性的人,就不會把自身的弱點暴露出來。這就是回復到本源。

第五十三章【譯文】只要我稍微有些認知,就會遵循“大道”行事,最怕的就是任意妄為。

“大道”甚是平坦,然而普通人卻十分懶惰,總想不勞而獲,喜歡走捷徑。早上不起來干活,田地荒蕪無人耕種,家里沒有糧食儲存。

穿著錦衣華服,帶著鋒利的寶劍,貪得無厭的享受美酒與美食,搜刮的財物有余,這樣的統治者就是盜賊的首領。這些都是不符合“大道”的行為。

第五十四章【譯文】善于用“道”來修行自身的人,不會輕易的放棄“大道”。善于懷抱“大道”的人,不會輕易脫離“大道”。這樣的人,才能長久,才會受到子孫后代的尊敬。

用道來修行自身的人,他的德行就會回歸純真質樸;用道來管理家庭,這個家庭里的人就都會有德行;用道來管理鄉村,這個鄉村的人的德行就會長久;用道來管理一個諸侯國,這個諸侯國的人就都會有豐厚的德行;用道來治理天下,那天下的人就都會有德行。

所以用有德行的人來對比觀察沒有德行的人,用有德行的家庭來對比觀察沒有德行的家庭,用有德行的鄉村來對比觀察沒有德行的鄉村,用有德行的諸侯國來對比觀察沒有德行的諸侯國,用有德行的天下來對比觀察沒有德行的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興衰的?就是用這種方法。

第五十五章【譯文】德行深厚的人,“道”會愛護他,就像父母愛護剛出生的孩子一樣。不讓毒蟲蜇傷他,不讓猛獸傷害他,不讓兇禽抓取他。嬰兒的筋骨雖然柔軟,但是他的拳頭卻可以握的很緊。嬰兒雖然不懂男女交合,但他的生殖器卻強勁有力,這是因為他的精氣旺盛。他雖然整日哭鬧,但他的嗓子卻不會因此而沙啞,這是因為他的身體和諧到了極點。

懂得了什么是“和”就明白了什么是本源,守住了本源的人是明智的。對生命有益的事是吉祥的。 讓心來駕馭身體里的精氣叫做強大。(這句意思是:讓身體與心靈合二為一,使身體保持和諧,這樣的人才是強大的。)

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走向衰敗,這是因為他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會走向衰亡。

第五十六章【譯文】了解“道”的統治者是不會隨便發布政令的,隨便發布政令的統治者是不明白什么是“道”的人。

磨掉人們的鋒芒,解除世間的紛爭,隱藏他們的光輝,讓世間的人都能平等,這就是平等和諧的世界。

所以不去區分親、疏;不去區分利、害;不去區分貴、賤,能做到這些的人,才是天下最尊貴的人。

第五十七章【譯文】用端正的態度來治理天下,用奇謀來率兵作戰,用清靜無為來贏取天下。我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呢?就是根據下面這些事:天下的政令、禁忌的越多,百姓就越加貧窮;百姓的武器越多,G家就越容易滋生混亂;百姓的機巧之心越多,就越容易滋生各種稀奇古怪的事物;越是去推崇物品的價值,盜賊也就會越來越多。

所以圣人說:“我無所作為,百姓反而能自我教化;我保持清凈,百姓反而能行為端正;我不做什么事,百姓反而能生活富足;我無欲無求,百姓反而能淳樸自然。”

第五十八章【譯文】統治者施政寬厚,百姓就會淳樸;統治者施政苛刻嚴歷,百姓就會狡猾多智。

災禍中總是伴隨著福氣;福氣中總是隱藏著禍患。誰又能知道他們各自的界定范圍呢?這個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正義可能會變為陰險,善良可能會變為邪惡。自古以來,普通人就被這些事所迷惑。

所以圣人做事方正而又不會傷害人,做事果斷而又不會損害人,做事直率而又不會肆無忌憚,有功勞而又不四處炫耀。

第五十九章【譯文】統治天下,遵從天道,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做到愛惜萬物。

做到了愛惜萬物,就是初窺大道的表現。初窺大道,就能著重積累德行。德行積累的厚重,就沒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事,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他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能力大到沒有人能知道,這樣的人就可以治理G家。有了能治理G家的能力,G家就能長治久安。這就是根深蒂固,長久生存的道理。

第六十章【譯文】治理大國,和烹飪小魚的道理是相同的。

用“道”來治理天下,那些歪門邪道的人,就不敢胡作非為了。不是他們不敢胡作非為,即使他們胡作非為也傷害不到人。不是他們傷害不到人,是圣人不讓他們傷害到人。

他們傷害不到人,人也就不會傷害他們,這樣兩邊互不傷害,也就都有了德行。這樣雙方就能以德相交,友好相處了。

《道德經》通篇全譯 61——81章

第六十一章【譯文】大國應該像大海一樣謙卑處下,這樣就能成為天下的交匯之處,成為統御天下的源頭。雌柔能用寧靜來戰勝雄強,這正是因為他能清靜無為,安然處下。

所以大國如果能夠以謙卑的態度來對待小國,小國就會歸附大國;小國如果能夠以謙卑的態度來對待大國,就會獲得大國的幫助。大國是用謙卑來贏取小國的歸附,小國是用謙卑來贏取大國的幫助。大國不過是想兼并小國來增強實力,小國不過是想依附于大國來獲得幫助。這樣大國小國就都可以得到各自想要的東西了。然而大國則更應該謙卑處下。

第六十二章【譯文】“道”是萬物奧妙的本源,他是良善之人的寶物,不善之人改過自新的保障。

美好善良的話語能夠獲得別人對你的尊重,美好善良的行為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那些人群中不善良的人,“道”又怎么會拋棄他們呢?所以即使是能夠做皇帝,能夠位列三公,雖然有美玉和四匹馬的馬車,也不如學習“道”。

古時候看重“道”的人,為什么希望不到一天就能學會他呢 ?那是因為“道”能夠幫助有罪過的人改過自新。正是因為“道”能夠做到這些,所以“道”才是天下最尊貴的。

第六十三章【譯文】做事要無為,做不干擾別人的事,做事要恬淡無味,淡然處之。

大是從小發展來的,多是從少積累來的。用德行來化解怨恨。解決難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還只是個小問題,還沒有發展成難題時就解決他。處理大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還只是個小事,還沒有發展成大事時就解決他。天下的難題,都是從小問題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一步一步積累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終不敢自高自大,不敢放過任何一個小問題、小事情,所以才能如此偉大。

輕易許諾的人,必定是不愛遵守諾言的人。把事情看得太過容易的人,必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圣人不論做什么事都會把它當做最困難的事來看待,所以做起事來反而就會沒有那么困難了。

第六十四章【譯文】當局勢還是安定的時候,容易掌控全局。當事情還沒有形成氣候時,容易謀劃解決。當事物還很脆弱時,容易粉碎它。當事物還在細小階段時,容易摧毀它。解決事情要在它還沒有形成氣候時,就摧毀它。治理禍患要在它還十分脆弱時,就粉碎它。

參天大樹,是從渺小的樹苗生長而來的;高聳的樓臺,是用泥土一點一點的堆砌而成的;遙遠的路程,是用腳一步一步走到的。

胡作非為的人,必定會失敗。過度執著的人,一定會失去。因此圣人不肆意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過度執著,所以不會失去什么。

普通人做事,常常在事情快要做成功時而遭受失敗。如果普通人做事時,自始至終都能像剛開始做時那樣小心慎重,也就不會輕易遭受失敗了。

所以,圣人的愿望是所有人都沒有欲望,不看重那些稀有的寶物。讓所有人都拋棄那些舍本逐末的學問,糾正眾人的錯誤思想。從而使萬物返璞歸真,遵從自然,不再肆意妄為。

第六十五章【譯文】古時候善于用“道”來治理天下的人,并不是讓百姓學會巧智聰明,而是讓百姓變得淳樸。百姓難治理,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思過于機巧,(心思過于機巧就會總是想鉆空子,走邪僻捷徑。)所以用巧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必然會危害天下,這樣的統治者就是天下的禍害;不用巧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而是讓百姓能保持“道”所賦予的淳樸,有這樣的統治者才是天下的福氣。明白了這兩種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知道了該如何去治理天下。知道了該如何去治理天下,并且能做到的人,就是擁有高深德行的人。

擁有高深的德行才會走的深遠,走的長久,才能和萬物一起返璞歸真,回歸本源,然后才能順應“大道”。

第六十六章【譯文】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眾多的河流,是因為他善于處于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為統御天下河流的王者。

因此圣人要想統治百姓,就必須要先對百姓謙卑;要想領導百姓,就必須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所以,圣人的地位雖然在百姓的上面,百姓卻不會感到壓迫;雖然是圣人在領導百姓,百姓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所以天下的百姓都喜歡推舉圣人,而不會討厭他。正因為他處處讓別人為先,不去與別人相爭,所以天下才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第六十七章【譯文】天下的人都說“道”太大了,大到沒有任何東西能和他相似。也正是因為他太大了,所以才沒有任何東西能和他相提并論。如果有東西能和“道”相似,那又怎么能顯示出“道”的大呢?那樣就會顯得“道”太渺小了。

“道”有三樣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永遠保持遵守:一是慈愛,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和天下人爭先。因為有了慈愛,才能勇敢;有了節儉,才能長久;不敢和天下人爭先,才能領導萬物。現在的人卻拋卻慈愛而崇尚勇武;拋卻節儉而崇尚鋪張浪費;拋卻謙虛而崇尚搶先,這樣做就會很危險。

擁有慈愛的人,戰斗就會勝利,防守就會堅不可摧。上天要是想救助誰,就會用慈愛來保護他。

第六十八章【譯文】善于做將士的人,不會亂用武力;善于統兵作戰的人,不會隨便發怒;善于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輕易和敵人戰斗;善于領導的人,總是謙卑處下。這就是不爭的德行,這也正是想統御人所應該具備的必須能力,這種不爭的德行是符合天道法則的,是自古以來最高深的德行。

第六十九章【譯文】用兵之道:“我不敢主動侵犯別人,而是被動用兵;我不敢隨意侵入別人的國境,而是采取退守的方式來希望和平。”這就是說,雖然在行軍打仗,但是心里卻不想行軍打仗;雖然雙方是在舞臂戰斗,但是心里卻希望和平而不想戰斗;雖然是兩軍對壘,但是心中卻不想雙方為敵;雖然手中都拿著兵器,但是心中卻渴望和平而不是想用兵器來作戰。最大的禍患就是輕易挑起戰爭,輕易挑起戰爭就丟失了我的“三件寶物”。

所以當兩個實力相當的軍隊對戰時,被侵略的一方會取得勝利。

第七十章【譯文】我所說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能做到。可是天下卻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我的話,更沒有人去真正實行。我所說的這些話是有依據的,我所說的這些事是有中心思想的。正因為沒有人能理解這個道理,所以才沒有人真正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寥寥無幾,學習我的人就更少的可貴了。所以圣人總是像身上穿破衣服,而懷里揣著寶玉一樣,難以被人發現。

第七十一章【譯文】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東西,這是最好的想法。有些人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卻總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這就是最大的不足之處。只有自己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做到沒有缺點。圣人之所以沒有缺點,是因為圣人時常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第七十二章【譯文】當百姓不再害怕統治者的威信時,統治者的威信也就到頭了,也就是說統治者的統治也就到頭了。

統治者沒有狹隘之心,做到寬容大度才能居于上位。統治者對百姓沒有厭惡、看輕的心態,統治才能長久。只有不去厭惡、看輕百姓,百姓才不會厭惡統治者,才不會看輕統治者的威信。

所以圣人明白很多事,卻不故意顯示自己的能力,炫耀自己的才學;愛惜自己,卻不自以為比別人高貴。所以要去掉炫耀、高貴,而應保持“自知”、“自愛”。

第七十三章【譯文】貿然行事的人,容易遭遇失敗。不貿然行事的人,則容易成功。這兩種行為,一個對人有利,一個對人有害。是上天的厭惡喜好所造成的,誰又能夠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所以圣人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不敢貿然行事。

上天的法則是:不喜歡爭奪的人反而容易獲勝,不輕易許諾的人反而更會遵守諾言,不向上天要求什么上天反而會給予,思慮緩慢反而更容易謀劃。天道法則雖然看起來稀稀疏疏,好像處處布滿漏洞,其實卻沒有什么能夠逃脫這個法則,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第七十四章【譯文】如果百姓不懼怕死亡,那用死來威脅他們又有什么用?如果百姓都懼怕死亡,我把那些帶頭走邪路、帶頭用奇淫巧技來挑起百姓欲望的人,都抓起來殺掉。這樣誰還敢任意妄為呢?

冥冥之中,原本就有主持懲罰的主宰者,來懲罰那些肆意妄為的人。如果有人想代替主宰者來行使懲罰的權力,就會像外行人來代替木匠砍木頭一樣。而那些代替木匠砍木頭的外行人,很少會有不傷到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譯文】百姓吃不飽,是因為上繳的食稅太多,所以才會吃不飽。

百姓難治理,是因為統治者的政令過多,所以才會難治理。

百姓輕視死亡,是因為百姓過于貪圖身體的享受,過于放縱自身的欲望,所以才會輕視死亡的威脅。

所以,只有讓百姓不看重自身享受而又無為的統治者,才能勝過那些讓百姓看重身體享受而任意施為的統治者。

第七十六章【譯文】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之后身體就會變得僵硬。草木活著時,枝葉是柔軟的,死了后身體就會枯槁僵硬。所以強硬就會死亡;柔弱就能生存。

所以軍隊強大了,就會遭遇挫折。樹木強壯了,就會被人砍伐。強大的一方反而容易處于弱勢,柔弱的一方反而容易處于強勢。

第七十七章【譯文】天道,不正像是拉弓射箭一樣嗎?角度高了就壓低它,角度低了就舉高它。弓弦拉的太滿時,就松一松,弓弦拉的太松時,就拉滿一點。

天道就是減少多余的部分,而補益不足的部分。然而人世的道卻是損害不足的部分,以此來供給有余的部分繼續享用。誰能讓有余的部分奉獻出來,以供給不足的部分呢?只有得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有為卻不自恃功高,事情做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這是因為他不想行高于人。

第七十八章【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莫過于水了。然而對于戰勝堅強的東西這一方面來說,也沒有什么能勝過水了。這是因為沒有什么東西是水攻克不了的。

弱能勝強,柔能勝剛,這個道理天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卻很少有人真正去實行。

所以圣人說:“能獨自承受整個G家的恥辱的人,就是社稷之主;能獨自承受整個G家的災難的人,就是天下的王者。”這些正面的話,聽起來卻像是反話一樣,讓人不容易理解。

第七十九章【譯文】強行讓有巨大怨恨的雙方和好,那么怨恨的雙方必定會心里有余怨。這樣強行讓對方來以德報怨,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善呢?

所以,圣人即使是拿著別人虧欠他的契據,也不會責怪別人,也不會因此而要求別人來做什么事。有德的人上天就會給予他充足的財物,讓他來掌管財物。無德的人上天就不會多給他財物,所以他總是想向別人索取。

上天沒有親屬貴賤之分,而是常常給予、幫助善良有德的人。

第八十章【譯文】讓G家小一點,讓百姓少一點。讓百姓不去使用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工具。讓百姓都看重生命,而不四處奔走。雖然有車、船,卻沒有人去乘坐。雖然有鎧甲和士兵,卻沒有使用的余地。讓百姓再像以前一樣用結繩來記事。

讓百姓都能享受美味的食物,都能穿上漂亮的衣服,都能安居樂業,讓百姓都能喜歡這種庸俗安定的生活。相鄰的G家之間能互相望見,雞和狗的叫聲可以互相聽見,但百姓卻從出生到死亡都不會互相往來。

第八十一章【譯文】誠實可靠的話總是不夠悅耳動聽,悅耳動聽的話總是不夠誠實可靠。

真正善良的人,不會去把人區分出高低貴賤,喜歡把人區分高低貴賤的人,不是真正的善良。

真正通曉某項知識的人,不一定博學多才,博學多才的人不一定學識精湛。

圣人從不積攢什么東西,他總是喜歡幫助人,越是幫助別人,自己反而越是富有;他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越是分享,自己反而越是富裕。

天道規律就是幫助萬物,而不傷害萬物。圣人的做人準則就是幫助別人,而不和人相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注釋版
《道德經》中的修身智慧
品讀《道德經》
張萌老師給當代人的《道德經》全文解析,受用一生|2萬字干貨
中庸全文及譯文
《中庸》原文及譯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勃利县| 老河口市| 宜兰县| 色达县| 五寨县| 故城县| 宁都县| 奇台县| 长岛县| 南安市| 定南县| 台北市| 开平市| 宁陵县| 庆安县| 藁城市| 喀什市| 中方县| 如东县| 泽州县| 布拖县| 大竹县| 黑水县| 井冈山市| 潮安县| 穆棱市| 当涂县| 五峰| 万源市| 桂阳县| 杭锦旗| 静安区| 金寨县| 旅游| 分宜县| 葵青区| 和平区| 吉木萨尔县| 琼海市|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