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華夏文明的傳承人,我們對詩詞并不陌生。回想當年,那個在課堂上搖頭晃腦苦背詩的孩子,經常背了上句忘下句,還把好好的兩首詩凹成一首:“洛陽親友如相問,輕舟已過萬重山
; 到了后來,感動于《陋室銘》的那份氣定神閑,又崇拜《蜀道難》的酣暢淋漓……
詩歌是有生命的,不懂是缺乏詩歌的修養,懂了就會感動。—— 葉嘉瑩
今天,再看《詩詞大會》上,選手們那一身書卷之氣,似曾相識的詩句,他們能這么適時隨意地出口成章,洋洋灑灑,實在羨煞旁人。而讓很多人驚嘆的,是他們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對詩詞的熱愛。
很多孩子背詩,大都是在應試的低級驅動力和目標下,多是為了考試,沒有熱愛。而這份“熱愛”正是很多人錯失了的。
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呢?”可很多人覺得小孩子學習古詩詞,多少都帶有些功利和雞血的成分,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解釋起來也很費勁。其實孩子是天然的詩人,有豐富的想象力,很容易接受古詩詞這種經典的文學形式。
雖然我們經常會用“你長大后自然就懂了”來應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有點兒搪塞、糊弄的意味。但事實也確實如此。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對情緒的感知還太過淺顯,一時還不能完全體會。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那些曾經十分拗口又莫名其妙的句子,會在那么一瞬間,突然出現在腦海中。仿佛有人穿越時空,讀懂了你捉摸不定、欲說還休的情緒,這是怎樣愉快又奇妙的“情感共鳴”啊!
古詩的美是不可重復,穿越時代,古今共享的。曾經聽過這么一句話:“一個能欣賞傳統并能為之感動的人,必然站在一個更高遠的層面上。”古詩啟蒙就像為孩子做了一個能量儲備,既可以豐富語言,也可以提升認知美的能力,釋放自己的光彩。
如今,新編小學課本里的100多首古詩詞,摞起來真嚇人,要求還是至高的“必須要背,必須要考!”。但強迫性的死記硬背異常枯燥,孩子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在這個詩的國度里,怎么能讓孩子能感受到詩詞里那深邃的意境,豐富的情感,優美的語言,讓他們真正愛上古詩呢?
快來一起看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