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說:分享故事:晚清著名政治家、三代帝師翁同龢(念和)曾在一幅對聯中寫道:“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他認為,自古以來凡是賢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那么何謂靜氣呢?就是“能沉得住氣”。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不足十萬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萬虎狼之師,形勢不可謂不兇險。但是,主帥謝安此時卻在后方指揮所里不慌不忙地下著圍棋。等到前線軍報傳來,他只隨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繼續下棋。旁邊的人實在忍不住了,上前詢問戰況。此時,謝安才輕描淡寫地說道:“小兒輩已破敵。”
靜氣從哪里來?它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需要不斷地去歷練和積累。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在航天飛行的整個過程,心率始終在每分鐘70次左右,絕對稱得上靜氣。他在飛船里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全球關注的情況下,要保證200多次各種各樣的操作實現零失誤,對于常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楊利偉做到了。載譽歸來時,面對記者他說:“經過十幾年如一日不厭其煩的刻苦訓練,不斷積累經驗,普通人也能完成這樣的操作。”
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會碰到棘手之事。事情錯綜復雜時,我們往往會心亂如麻,忽略自己的內心和想法,越忙越亂。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靜下來,靜心以對世事,先什么都不要想,心靈歸一,用意念去感知事情,理清思路,重新規劃。能夠如此,我們才能走出難關。
我們靜下心來,才能看清一些,才能到達境界的最高層,如同站在山頂看地面一般,是是非非皆了然于心,知道下一步該如何邁步。
古今圣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自如。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后,安然自若、焚香操琴,而以“空城計”智退司馬懿,這更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養靜氣的過程,就是在追求一種平衡,營造一種和諧,積蓄一種底蘊,成就一種境界。一位哲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養一點靜氣,給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心靜是人生的一種從容之態,是精神不可或缺的園地,它促人思考,給人以智慧和力量。心靜,便是菩提;靜心,便是清喜。能心靜的靜心者,便是思想最飽滿、心境最怡然、氣質最韻致的快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