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5月,郁達夫來到屯溪,曾在新安江邊夜泊,留下絕句:“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
被洪水沖毀的樂成橋
被洪水沖毀的屯溪老大橋現場 新安晚報 圖
據安徽網報道,今天上午近9時,當地記者曾在屯溪現場查看水情時看到,屯溪老大橋所在的橫江河洪水迅猛,濁浪滔天,當時老大橋還沒出事。但是近10時許,老大橋一個橋墩被洪水沖撞后出現毀損,之后橋體被沖斷一部分。
屯溪老大橋(鎮海橋)去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明代石橋。
屯溪老大橋,名鎮海橋,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是安徽省現存的長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之一。
屯溪老大橋(鎮海橋)
老大橋位于屯溪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屯溪老街與黎陽古鎮,舊時為進出屯溪的門戶,現為通往黃山機場、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
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相傳是隆阜財主戴時亮為嫁女兒獨資建造。清康熙初年水毀,由程子謙捐資670萬貫,費時兩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毀,程子謙說:“橋之不固,是我之過也。”遂以獨資復建,橋未成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程岳,時任廣西清吏司、員外郎,為繼承父志,終于把橋建成。
清查錫恒有《屯浦歸帆》一詩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楊夾岸泊歸舟。漁歌遠近從風遞,帆影高低帶月收。飛倦劇憐投樹鳥,長閑終羨傍灘鷗。村煙起處樓臺好,一片波澄萬頃秋。”
屯溪老大橋(鎮海橋)
屯溪老大橋(鎮海橋)今天被毀現場
而另一被沖毀的旌德縣三溪鎮的樂成橋,有“皖南第二大古石橋”之稱。
樂成橋,也叫南河橋,俗名三溪大橋。位于三溪鎮徽水、抱麟溪、玉溪三水匯合處,全長156米。
樂成橋被毀前
據當地文史學家考證記載,樂成橋前身是“五梁橋”,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金鰲江氏宗譜》。譜中清同治丁卯舉人江林所撰《修五梁橋記》中有這樣的句子:“五梁橋為吾族外南河之渡口,遠通徽績,近接鄰村,……無不道經于此。”或許這之前因為河道太寬,沒有財力修建。到了明朝以后,商業開始萌芽,富商大戶隨之出現,修建這樣的橋成了可能。
樂成橋幾建幾毀,清同治年間由于大橋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邑人方先修又倡修南河橋。三溪大橋歷經滄桑,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8),由江淡人(江村人,在北京、浙江兩地經商)翻修橋面,為人謙和的胡菊舫(績溪上莊人,店號胡鴻發,商會董事長)協助修繕。因江淡人周旋在北京、浙江兩地,無法親臨,由其孫江澤壁督修。這一回,還得到原安徽省長江漢珊(江村人)的募捐資助。1997年,樂成橋被洪水沖壞橋墩,旌德縣政府撥出專款維修加固,2009年5月6日,旌德縣人民政府發布的消息稱,古橋歷經行人和車輛快速經過,加上春夏兩季的洪水使該橋橋墩損壞嚴重,有的石欄桿斷了,露出鋼筋;有的分水尖被雜草樹干頂傾斜,易發生危險。對此,該縣文體局、文物管理所相關部門已組織技術人員對該橋的損壞部位進行修復。
被洪水沖毀的樂成橋
2020年7月6日,山洪再次沖毀了樂成橋。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稱,事發后,他們已經聯系安徽省文物局專家趕往現場,查看橋損壞情況。下一步,將爭取項目立項,重新修建古橋。“雨已經停了,但是水位還很高。”該工作人員昨天對澎湃新聞說。
(本文據安徽網、新安晚報及澎湃新聞資料等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