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動畫長片《尋夢環游記》有哪些亮點和記憶點?
1、讓人感到,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一直以來,在東方教育體系里面,生與死的界限都是諱莫如深的事兒。但是在這個動畫電影里,逝者的世界也可以真的和天堂一樣。讓人不害怕不恐懼,可以直面死亡這件事。
2、探親橋這個設定太暖了。雖然是靈魂飄蕩人間,卻在電影里面顯得尤其溫馨可愛。你看,逝去的人也可以在你身邊看著你陪伴你,就像坐飛機回國探親一樣方便。
3、主人公雖然是個小學生設定,但是比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止一時沖動,在危急時刻用才智捍衛自己的熱愛。真的還不賴。
4、被人記住是一件多重要的事。當我們還小的時候,被父母被朋友記住,被大家需要,很正常,但是漸漸老去,不再發光發熱,是否還能被需要,被經常提及?那時候孤獨感和被遺忘的恐懼會慢慢襲來,不時地冒出來扎你一下“嘿 你快要被遺忘了”
11.24 國內上映的《尋夢環游記》,目前口碑爆棚。想知道電影的哪些情節很打動人?與之前的皮克斯動畫電影相比,《尋夢環游記》新
完美,但對于皮克斯來說,還不夠完美
繼2016年的《瘋狂動物城》以后,遠在大洋對岸卻并不那么遙遠的好萊塢動畫電影界又為我們奉上了一部完美到值得吹爆的電影,那就是《CoCo》(中譯《尋夢環游記》)。
這部墨西哥背景的皮克斯動畫,再一次向我們展現了什么叫做電影工業下全方位的完美——無論是立意的選擇與表達,還是編劇的技巧,還是影音語言的表現,甚至是運營和宣發上,本片都找不出一絲一毫的瑕疵。
不過,哭的稀里嘩啦地走出電影院以后(準確地說,哭了兩次),回想起這部電影的時候,除了饕足感以外,似乎并沒有什么更深的體會。也許這意味著本片在某些更深的層面上,還有不那么完美的地方。
完成度上的圓滿
我們從作品本身說起,從它的主題立意開始分析本片的完美。
看過的觀眾朋友們都會同意,本片擺在明面上的立意是夢想和家庭,隱隱約約還有對死亡的探討。出于合家歡動畫電影一貫的需要,這些立意并不新奇,追逐人生夢想,回歸家人擁抱,這些都是很常見的甚至有些俗套的立意。而亡靈設定帶來的對死亡的探討一方面并不深入,另一方面也沒有作為重點來講。
但是這些主題在表達方面是非常飽滿的,尤其是夢想和家庭兩個主題之間,從對立到和解,最后一同升華的過程,可以說是令人驚嘆的操作了。一開始是主角的夢想和他那制鞋世家的對立,它的家人因為老祖宗的拋妻棄子去追求音樂的緣故,對于主角的音樂夢想一直懷有一種敵意和反對。后來發現其實傳下禁令的曾曾曾祖母居然也會唱歌,埋下了日后同丈夫和解的契機,經過一番曲折的經歷(不劇透太多),最終兩位祖先達成了和解,一起努力把主角送回了陽世,完成了主角與其家人的和解,如此進入升華階段,夢想和家庭達成了統一,一切圓滿。
不過主題的表達并不是空中樓閣式的說理,而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敘事層得以實現出來的。本片敘事上的突出特點有三,轉折、高潮和伏筆。
這些都是非常經典的好萊塢敘事技巧了,連續幾次轉折令人始料不及,后期揭露那樁事后聲張的謀殺案的階段,幾次揭線轉折都很有力,尤其是揭露陪在主角身邊的人才是他真正失散的親人時,即使我們已經猜到(任何熟悉套路的人都該猜到),但還是會受到這個橋段的沖擊。
而熟稔的情感控制一步步把觀眾的情緒蓄積引導到最后的高潮進行釋放:一次在打敗大boss,在老祖宗夫妻的幫助下返回陽世;第二次給可可太奶奶演奏那首《remember me》,完成音樂和家人的統一。
在這里,音樂夢想的主題匯入家庭觀念中
不過完成度最能體現在伏筆上,線索布置嚴絲合縫,每一次轉折,每一個情節,都能在之前的劇情中找到提前給出的線索,這才能保證劇情轉折在“情理之中”,劇情高潮合理不強行渲染情感。
在所謂電影語言——也就是視聽語言的表達——的方面,皮克斯作為頂尖動畫大廠,質量自然不必多言。而我對這方面并不熟悉,看畫面聽音樂都聽不出個好來,只是覺得舒服,想必也是完美的吧。
而在作品之外,本片也是完美的。這里只說兩點,一點是對墨西哥文化元素的整合和使用,另一點是在中國的宣發策略。文化元素的使用一方面在作品內部作為背景和設定出現,另一方面又牽扯到作品之外廣袤的社會文化層面(多元文化的追求啥的)。而本片在中國的宣發,也有一件足以載入廣告業課本當做范例的事件,那就是“本來沒法過審,把審核人員看哭了過審了”,完美宣泄了當今新興的中國文娛受眾那種對審核制度的輕微不滿,和對優秀作品崇拜性的向往……
無論在作品內的諸層面,還是在作品外的方面,本片都堪稱完美。不過稱贊本片多么優秀的文章汗牛充棟,也不差我只一篇,所以本節只是簡單列舉下一些角度,說明在這些角度上,《CoCo》都做到了最好。
看完之后的感受,風一般清爽
并不那么完美的地方
不過,不管怎么吹噓本片的完美,但本片作為皮克斯作品,實際上還是不夠稱職的。
那么皮克斯作品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呢?
它應該承擔為3D動畫長片這個類型擴展空間的責任。
讓我們回憶一下1995年那時皮克斯制作發行第一部動畫長片的狀況吧,那時動畫長片領域還充斥的迪士尼公主電影那種陳詞濫調,而《玩具總動員》則在劇作的每個層面都是嶄新的——嶄新的立意選擇和敘事題材,這次不再是公主們的童話了,還有嶄新的表現形式,3D動畫的技術確保了這一點。可想而知這部片子給當年的觀眾造成了怎樣的心理震撼啊,相當于從無到有開天辟地一般地創造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
小孩子會滿足于反復讓媽媽講同一個故事,但是成年人可不會滿足于此,他們渴求更好的作品,渴求有新意的作品。這不僅僅是觀眾的要求,本質上說,這是一個類型對自己門類下作品提出的要求。一部作品不能僅僅滿足于實現觀眾的欲望,更要刺激乃至于創造觀眾的新需求,從而為所屬類型開拓可能性的空間。
或許對其他人來說,這種要求過高到奢求的地步。但他不是其他人,他是皮克斯。
對于大部分商業電影來說,電影這種藝術的本質都是造夢機器,也就是為觀眾編織一個夢境,滿足他們的欲望,釋放他們在現實生活因壓抑欲望而造成的壓力——也就是說,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藝,其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我們知道存在一個類型,就意味著消費者對這個類型有某種可以確定的需求,似乎屬于這個類型的作品只要按照已經確定的范式去滿足這個需求就行。
因而創作者并不能僅僅滿足于回應觀眾現存的欲望,而是要更加具有積極性,要主動地用自己的創作去引誘觀眾產生新的欲望。簡單而言,就是讓觀眾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樣觀影需求就形成了自我增殖的連續脈絡——這才是某個類型能不斷生發活力的根本動力。在類型中,每一部作品既要滿足消費者之前培養出來的需要,更要想辦法在消費者心中種下新的需求。新的需求擴展了觀眾的預期空間,為創作者下一部作品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所以類型中的作品不能都這樣不思進取,需要有一些作品來走得稍微遠一點——它要么維持創作思路不變,但是實現技巧上比上次有所提高,也就是比上次更加完美;要么就嘗試修改創作思路,求新求變,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持續地消費同類作品。
我們再回到《CoCo》,我們就會發現本片在作品完成度上已經到了頂點,在劇作的層面,在影音效果的層面可稱完美。但是立意上,回歸大家庭的親情,和小孩子追求自己的夢想,這些都隱隱透著一種保守。這種保守并非指價值觀上的,而是指對于一般平庸的“好萊塢合家歡動畫電影”而言,這個立意也是被用爛了的。
更何況本片在劇情要素上和07年同工作室的《料理鼠王》如出一轍,同樣是不被家人看好,同樣是少年尋夢,同樣是受到一個名聲煊赫的大佬刺激(廚神和歌神),同樣有當年一次秘密的謀殺——雖然這種比較不能說明更多東西了,我也不是說本片只是皮克斯原來作品的復現,但是畢竟這種劇作上的即視感是真實存在的。
對于這個門類下最頂尖的作品,應當在維持全年齡、維持卡通夸張的表現手法這些特征的基礎上,還能在立意劇情表現等方面有所開拓。而創作思路上并無出奇之處的本片,只能是一種平庸的完美。所以在觀眾看完影片以后,只會產生一種達到充分滿足之后的倦怠感,并沒有震撼和驚喜。
皮克斯二十年
如果只是因為《CoCo》沒有做到什么,沒有在立意或者什么方面有明顯的突破,不能徹底震撼到觀眾,這不免顯得太吹毛求疵了。但是作為一個皮克斯的老觀眾,我可以保證,皮克斯就該是這樣,就該滿足這個苛刻的標準,因為它之前的作品有很多這樣的。
除了上一節提到的《玩具總動員》之外,皮克斯之前的作品也有許多震撼非常的作品。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榮譽自不必多說——《海底總動員》、《超人總動員》和《賽車總動員》都并不是特別令人驚嘆的作品——但是《料理鼠王》,《機器人瓦力》和《飛屋環游記》絕對是能讓人看到跳起來的作品。
《料理鼠王》上一節已經說過了,這里不再贅述。
《機器人瓦力》絕對是動畫長片里讓我記憶最深的作品,表現手法上的默片技巧,設計層面的廢土背景(地球)和反烏托邦背景(真理號)都賦予了本片以別樣的質感,在全年齡的特色得到保證的同時還能具有極強的深度。而瓦力和伊娃的人設能讓人一眼知道性別,這為愛情橋段提供了合理性保證。而在奇觀構建方面,地球的垃圾山和飛船上的享樂窩都具有極強的沖擊力。等等等等,這部片子絕對是能在每個層面都滿足開拓性的要求的。
而之后的《飛屋環游記》雖然在視聽語言上沒有突破,但是在劇作上的突破一點不小。這個突破在于主角的設計上,如果不是皮克斯做出來,我是很難想到偏向子供向的類型作品,居然還能以老年人重振精神為題材的。
而《頭腦特工隊》則是皮克斯沉寂了幾年后放出的大招,重點在于心理世界和情緒擬人的設定,故事題材還設計涉及孩子搬家之后面臨的情緒失調,也很棒——也是皮克斯重新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一年。
不過《恐龍當家》的失敗似乎給了皮克斯沉重一擊,這部拖了6年,經歷過推倒重來的作品恐怕對于任何一個參與過的成員來說都是個折磨。從那時開始,似乎皮克斯的作品就沒那么突出了,《海底總動員2》、《賽車總動員3》還有即將上映的《超人總動員2》和《玩具總動員4》都是以前作品的續集——連續出續集對于創作者來說并不是一個良好的現象,因為這似乎意味著創作更趨向于保守化。
我并不是對皮克斯做出什么危言聳聽的預言,因為我依然回憶得起來皮克斯當年的強勁勢頭,也相信皮克斯能重回它的巔峰。而且皮克斯依然是好萊塢最頂尖的動畫工作室,制作的完成度是沒有問題的,按照皮克斯一年一部的工作計劃(只有《恐龍當家》打亂了這個計劃),觀眾仍然可以每隔一段時間享受一次完美的觀影體驗,雖然不會再有什么新的期待,但起碼還是一件很安全而且性價比不錯的娛樂選擇。
作為普通觀眾而言,本片并沒有那種壓倒性的震撼感。我確實被它打動了,那些完美的煽情手法——不管是劇情節奏上,還是視聽表現上——讓我即使知道會發生什么,還是會被感動得一塌糊涂,乃至于痛哭失聲。在很多地方我也確實看到一些類似的體會:大家都說好,怎么我就沒覺得那么出色呢?
對于這部電影的吹捧已經太多了,自然的,本片的完美使它值得這些盛贊,但是我們是不是也要擺正心態,把它放在皮克斯創作的歷史去看,使它回歸應有的地位呢?
如果你是個編劇,或者什么相關從業人員,可以去拉一下片體驗下啥叫完成度……不然,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已經不愿意二刷了(如果你看中配版,強烈建議還是去看看原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