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帛書《老子》與今本《道德經》

帛書《老子》與今本《道德經》

秋雨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有兩張年代不同,形制也不同的帛,用不同字體與墨跡,分別都抄有《德》和《道》,與傳世的《道德經》貌似形同,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后,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目前我們看到的《道德經》,比較流行的是魏晉時期王弼的“王本”,王本《道德經》全書共有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2章為《德經》。我們不妨把包括王本在內,流行于今天的《道德經》都稱為今本。帛書《老子》全文不分章,《德》在前,《道》在后,無“經”字,一些文字同“今本”相比,看起來相似,但含義有細致的區分。

考古研究已證明,帛書《老子》的下葬時間距今2170多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河上公版本《道德經》約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證明,帛書甲乙本《老子》的謄抄時間都比下葬時間更早,而謄抄時間還和母本的生成時間有所差距,大致估算,帛書甲本《老子》出現在《道德經》之前至少100年。

但也有學者認為,帛書《老子》的《德》在前,《道》在后,明顯不符合文章寫作和閱讀的要求。如果還不知道“道”為何物,還不知道“道”到底講的是什么,就貿然討論“道”的客觀存在性,以及如何遵守和使用它,有違“道”與“德”的前后邏輯關系。雖然眼下知道帛書《老子》最早,但不能排除日后有可能會出土更早的版本,可能最早版本的《道經》和《德經》的安排,就如同“今本”的順序,今本《道德經》文字的前后順序不可能是后人隨意變動。

學者們認為,甲乙本帛書《老子》雖同時出土,但無論是字體、謄抄形式、還是謄抄年代,都明顯有所不同,可是思想、內容、主題是屬于同一體系的,與《道德經》有極為重大的區別,它們被同時收藏于同一書匣內,至少說明在下葬年代已非孤本,只是可能墓主也難以取舍它們與原著《老子》的血親關系。

用帛書《老子》與今本《道德經》對照,發現后者對前者的改動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發生了重大改變。今本《道德經》中,僅因避諱劉邦、劉恒、劉啟、劉勶和劉弗這五個皇帝的名諱,將全文中的改成改成改成改成改成,導致全文出現了100多處重大改動。譬如《道德經》最知名的第一章:

帛書《老子》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今本《道德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6句話全被今本修改,總共64個字,修改了25個,并把所有“也”字刪除,把全部4個“恒”字換成了“常”字,兩個“無”字改成“無”字,“萬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以觀其所噭”改成了“以觀其徼”,第五句除改動還多出“同謂之玄”,第六句“有”改成了“又”。

“噭”是呼喊、鳴叫的意思,“徼”是邊界、巡查的意思,與原意相去甚遠。帛書《老子》中有83個“無”字,5個“無”字,而今本《道德經》把83個“無”字全改成了“無”字,徹底湮沒了老子區別定義使用“無”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書《老子》中的“無”,表示的是虛擬的“沒有”。而“無,名萬物之始也”,指明“無”字專用于描述萬物初生萌始的狀態,有特殊的定義。初生萌始有單向的開始、再也回不到從前的情形,也有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情形。

帛書《老子》中對“無”字的特殊定義,目的就是讓讀者準確理解與“始”相關的一系列詞組的含義。譬如:無為、無知、無欲、無事、無道、無德、無不治、無敵。也是為了讓讀者區別其書中無為與弗為、無有與弗有、無名與弗名、無敵與無敵的不同含義。

文中“萬物”包含了“天地”,也包含了從前、當下、未來、有形、無形、有象、無象、無窮大和無窮小的一切事物。將“萬物”改成“天地”,使“無”應用于“始”的范圍極大地縮小。83個“無”字的消失,徹底使“無”的概念及其所討論的內容令人無從知曉和分辨。

有了“無”字的特殊定義,就能理解老子主張“無為”的真諦。旅美學者肖鋼先生認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有兩層含義,一是探尋探索事物起始狀況的作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作為,是一種科學研究發現的作為;二是清零復位,使生命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的行為。有的學者也認為,中國歷史上所有遵循“無為而治”理念治國的君王,沒有一個是真正什么都不做的。老子的“無為”指的是不妄為,放棄不必要和容易產生腐敗的所謂權力,還政于民,這是平民百姓都知道的道理和事實。

帛書《老子》中的“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用“無”字的特殊定義就可以正確理解。“無知”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或使生命內環境清零復位的知趣;“無欲”就是探索未知或實踐超級覺醒狀態的愿望;“無不治”就是把可能造成不可收拾局面的問題消滅在初始狀態。這是一套通過生命修煉實踐而使人超凡脫俗,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和生命質量的科學方法。

今本《道德經》中改成了“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歷朝歷代直到今天,幾乎都理解成了“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于無所作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因而,原本積極入世的老子思想,成了愚民和消極文化,曲解了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的文字。

今本《道德經》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帛書《老子》原文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據《漢典》,“弗”字是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其本意是矯枉、校正、有所約束。“弗言”就是有所約束地闡發言論或觀點,而不是“不言”;“弗知”就是言者的認知和知識都是有局限性的,而不是言者完全不懂不知。帛書《老子》中這句話的意思是:真知者謹慎而言,而不會信口開河;發表觀點的人即便言之有理,也難免沒有局限。

今本《道德經》把帛書《老子》里的“有爭”“弗爭”“不戰”全改成了“不爭”。如帛書《老子》里的“水善利萬物而有爭”“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天之道:不戰而善勝”等,今本《道德經》卻變成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

水往低處流,水火無情,洪水猛獸,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水固然可善利萬物,但怎么會“不爭”呢?李白有言:水“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空中的云水,因為有了相互的吸附、碰并、爭食,才有了從云滴變大為雨滴,化作雨、雪、雹降落地面。水是“有爭”的。

“弗爭”是有約束、有條件、有規則地展開競爭。“人之道,為而弗爭”是對個人積極參與社會競爭的正面鼓勵,也是社會發展的文明方向,“為而弗爭”充滿健康和正能量。“不爭”是一種消極態度,也是一種自尋煩惱,因為人類的本能就是懷疑、挑戰和競爭。宣揚圣人之道是“為而不爭”,完全是自欺欺人,也是摧殘人性,是逆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而動,正好與老子思想背道而馳。

帛書《老子》強調天之道是“不戰而善勝”,無非是要讀者在“不戰”上多思考取勝之道,并不是不作為就能取勝。唐玄宗、宋徽宗都沒有理解其深意,但卻將“不爭而善勝”荒謬地引入治國的實踐,都導致了可悲的結局。

水“有爭”是自然屬性,人道“弗爭”是社會屬性,天道“不戰”是客觀規律,今本《道德經》全變成了“不爭”,失去了原文深刻的發現和思想價值,也使今本《道德經》成為“不爭之術”,估計“中庸之道”也是受“不戰之術”啟發,真是誤人、誤家、誤國!

旅美學者肖鋼先生認為,讀懂帛書《老子》的密碼十分重要。帛書《老子》全文5400余字,不重復用字共790余字。其中,“不”字全文使用了194次,“以”字使用了166次,“其”字使用了149次,僅這3個字就使用了500余次,約為全文字數的十分之一。

帛書《老子》是一篇帶有密碼的著作。字和詞既有通常的用法,又有特別的定義;既有全文一致的定義,又有同字同音不同意的區別。在讓人讀后一目了然的字句背后,隱藏著超越的智慧和重大的機密,如果不能掌握這些字詞的確鑿定義和含義,常常難以發現其深邃和情趣,不僅無法了解作者的本意,甚至還會誤解這位哲圣。

包括“不與弗”“無與無”,帛書《老子》中共有17組、50多個具有密碼性的詞,如恒與常、毋與勿、國與邦、吾與我等,都是在圍繞著生命現象來探索宇宙的奧秘。對于當代人而言,那些“加密”了的概念,在老子生活的時代,卻是學者們都知道和普遍討論的內容。

也有學者認為,《道德經》是一本解讀《易》的百科全書,老子的《道德經》根據《易》中天地自然的信息和規則,來闡發和界定人間種種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天道循環表現在人間所有的事情上,也就是按天道運行的內在規律去做,不按這個規律做,逆勢而動的時候,就不能得到天地之力的相助,做事情難度就大。實際上是把天地運行的法則、天地存在的狀態,作為人依據的一種原則,去指導人的生活、工作、思想,治國、修身,建設國家,打仗,做事。中國近代科技發展落后于西方,這只是世界歷史潮流更替過程中的一輪走勢。而西方的科技領先,也僅僅不過幾百年而已。更何況科技無疆界,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已經漸趨一體,中國全面趕超西方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事。

正因為《道德經》對帛書《老子》原文改動太多,其中還包括幾個大段落的前后大挪移,導致其主題、思想和敘述邏輯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人們才感覺《道德經》違背常識,邏輯不暢,費解難思。因改動給傳世至今天的《道德經》造成了極為重大的傳承損失,其殘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鳳毛麟角,不僅造成原著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巨大科學成就被徹底銷毀了,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主題也是完全相悖的,比如“無為”的本意和“不爭”的謬誤等。因而旅美學者肖鋼先生撰文認為,《道德經》被誤傳了二千年。但也有學者不以為然,認為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也談“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道德經版本對照
300句5000多字有700多處被改動,2500年前的經典名著是偽原創?
古本《老子》帶給我們對道家思想的新詮釋
《德道經》怎么就變成了《道德經》?發生誤差的原因何在?
《老子》之“德”是什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嫩江县| 三门县| 邯郸市| 儋州市| 宜城市| 台南县| 咸宁市| 个旧市| 景谷| 毕节市| 丹巴县| 邢台市| 囊谦县| 阿坝| 同心县| 辉南县| 民勤县| 治多县| 凉山| 郯城县| 平罗县| 泸州市| 湟源县| 九江县| 仁怀市| 宁武县| 昌邑市| 灵台县| 奇台县| 绥滨县| 泗水县| 黔西县| 夏河县| 长治县| 德化县| 翁源县| 天柱县| 青铜峡市| 沙田区| 鄂托克前旗|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