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實并不單單是指一個節日,而是融合了上巳節和寒食節,“三節合一”最終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清明節。
其中上巳節宜踏青郊游,但寒食節就沒有那么輕松了,不僅禁煙火、吃寒食,連祭拜先祖的忌諱也特別多。清明將至,如果不想被笑話,牢記“備3物忌4事”,做對平安一整年。
三種食物提前備
俗話說:春吃清明飯,四季病不染。按照老傳統,清明節前夕,各家各戶都要在踏青之際,采摘一些時令的野菜做清明飯,最常見的就是艾草做的青團,不過青團南方人吃的多,北方人還是更喜歡吃艾草做的面食,像艾草饃、艾草花卷、艾草餃子、艾草煎餅,實在采摘不到艾草,用薺菜、蒲公英、榆錢、槐花等等野味代替也不錯。
【艾草面花卷】
1.首先,我們把艾草清洗干凈,開水下鍋汆一下,艾草一變色就能撈出來了,用清水沖洗過涼,然后放到榨汁機里面,加入適量的清水打成艾草汁,打好以后倒出來,過一遍篩網,把艾草泥瀝出來,咱只用汁。
2.盆中放入適量的面粉,加入3克酵母,用艾草汁和面,揉成團以后密封發酵至原來的兩倍大。
3.面團發酵好以后取出來,反復揉搓排氣以后揉成光滑的面團,把面團壓扁、搟成長方形的面片,然后在面片上均勻刷上油,撒上椒鹽、面粉和蔥花,再卷成長條形。
4.然后把卷好的面切成大小均勻的劑子,就能準備蒸制了。蒸鍋中水燒開以后,把艾草卷放進去,大火燒至上汽以后轉中火蒸15分鐘就熟了。
5.蒸好的艾草面花卷清香營養,個個暄軟,提前一天準備好,不耽誤清明節拿來用。
【榆錢窩窩頭】
1.首先我們準備一下食材:小蔥幾根,切成細蔥花放入盆中,抓入洗凈的榆錢兒200克,加入食鹽3克,十三香2克把調料抓勻,再放入玉米面300克,多抓揉一會讓榆錢兒出出水,省的后期蒸的時候出水,然后放入面粉150克繼續抓勻,準備純牛奶一盒,邊倒牛奶邊抓拌,把榆錢兒面全部潤濕,柔和在一起揉成光滑的面團。
2.準備一個盤子,均勻刷上植物油,案板上也刷上油,拿出和好的面團搓成長條,下8到10個面劑子。把面劑放在手心團成圓球,用大拇指摁出一個孔,邊摁邊轉動面劑子,做成窩窩頭的形狀,窩窩頭的孔要留大一點,防止蒸熟后孔被擠壓消失。
3.鍋內燒水,放上篦子,鋪上蒸布,水燒開以后把窩窩頭放在鍋中開中火蒸20分鐘就熟了。
4.20分鐘后關火,把窩窩頭取出來,一個個的軟嫩清香,看著就好吃。
以前小時候,光聽家里的老人說:“清明不吃蛋,窮得渾身顫”,現在才真正明白清明吃雞蛋,源于人們對生命的崇敬。雞蛋在我國古代文化中象征著“新生”,春季萬物生發、是生命的季節,清明掃墓時,將煮熟的雞蛋在墓碑上磕碎,蛋殼丟在墳上,已示新生。
【水煮蛋】
1.鍋內燒水,加入少許食鹽,這個鹽不是為了入味,二是為了防止煮的時候雞蛋破殼,把雞蛋洗干凈、涼水下鍋煮6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2.煮好以后撈出來,快速過一下涼水,利用熱脹冷縮,后期剝蛋殼的時候更方便,雞蛋大家都會煮,這里我就不再啰嗦了。
清明節因為融合了“寒食節”,所以清明當天大多吃寒食,盡量不開火做飯,而馓子在古時候又叫“寒具”,因此清明節吃馓子的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炸馓子】
1.拿一個面盆,放入食鹽2克,植物油100克,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用筷子攪勻以后放入面粉500克,揉成柔軟、光滑、有筋力的面團,用小刷子在面團表面刷上一層植物油,再裹上一層保鮮膜餳30分鐘,讓面筋松弛、方便一會整形。
2.30分鐘以后把餳好的面團子放在案板上搟平,然后切成一厘米左右的長條,均勻地刷上一層植物油,防止粘在一起,再把長條擺在一起,蓋上保鮮膜再餳10分鐘。
3.10分鐘以后把長條在案板上反復揉壓后搓成圓條,盡量地搓勻一點、搓細一點,在盆底抹上植物油,把圓條盤成圓盤放入盆中。接著在盤好的粗條上面刷上一層植物油,按照剛才的方法依次把這些長條都搓成粗條、刷上油,再次蓋上保鮮膜餳發30分鐘,馓子想要做成功,反復的餳面非常重要,只有反復刷油餳發面才會變得柔軟,才能拉出又細又均勻的馓子。
4.面條餳好以后我們開始炸制,鍋內燒油,等待油熱的時間,我們將面條取出來,一頭夾在左手的虎口處,用右手把面條往外拉成細條,這個過程不要用力過猛,免得把面條拉扯斷。拉好以后,把面條在另一個手指上纏9~10圈,再取一雙筷子,撐在纏好的面條圈內,用雙手拿住兩頭,往外輕拉至20厘米左右長。
5.油溫升至七成熱時,把拉好的面條慢慢浸入油鍋,然后將一頭扭到一邊,稍微定型后抽出筷子。
6.這個過程要開小火,慢慢炸至定型,變成微黃后翻至另一面,最后顏色呈金黃色撈出,控油晾涼以后即可出鍋。
四種“忌諱”要記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作為我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既蘊含著精神信仰,又是家庭人倫、節俗禮儀的載體,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上墳忌4事,福蔭身后人”,這“四大禁忌”一定要記牢。
1、忌殺生
清明祭祖是盡孝道、是好事,真能用素菜,不能殺生,如果為了祭祖而殺生,反而增加了祖先的罪業,是大不敬。
2、忌祭拜去得太遲
早上陽氣比較旺,更適合進行祭拜儀式,這樣能體現對先祖的重視,又更符合陰陽學的基本規律,如果路途較遠,盡量趕在下午三點前返回。
3、忌濃妝艷麗
任何一個莊重威嚴的場合,都忌諱服裝過于艷麗,裝扮過于華麗,尤其是像清明祭拜先祖這樣的重要節日,著裝上一定要注意以深色、黑色為主,一定要避開大紅、大紫,不要成為老一輩眼里的“沒規矩”。
4、忌嬉戲打鬧
祭祀也好、掃墓也好都是晚輩對逝去親人的緬懷之情,畢恭畢敬、莊嚴肅穆是最起碼的尊重,尤其是有孩子隨性時,一定要提前告誡安安靜靜的跟著,盡量不說話,更不能嬉戲打鬧。
任何一個節日,都有它傳統的習俗和該有的禁忌,作為后代一定要存有敬畏心,這不光是倫理道德,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福澤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