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無孝子”這句老話,古話。意思是說:再孝順的兒女晚輩,對患病老有照顧日久,也會多少有些不滿情緒的產生,這是正常的。一是因為生病老人因病痛、病纏而脾氣日壞,有的要求甚多,且又苛求,晚輩常無所適從。二來,護理老人的兒、女、晚輩,處自有自己的事還得去做,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老人身邊,護理到底,寸步不離。而生病老人中有的依賴已成為習慣,離不得護理人,一旦離開就易孤獨、寂寞、慪氣。老的發氣,護理老的的晚輩又會有時想不通,產生抵觸情緒和心理矛盾。其三,生病老人中,有人總提心自己隨時可能會離世,怕病危時連呼吸個人都沒有。所以,總纏住晚輩兒孫不放。而晚輩又不可能時刻堅守不挪步。其四,久病老人,往往多自私,只顧及他自己需要家人、晚輩,并糾纏不休,極少想到的護理人的身心承受力。因此,當家人、晚輩護理過度勞累,缺少休息而患上病后,他們往往不易覺察,而且仍然羅嗦要求,一會這,一會那的,從而使雙方都產生不滿情緒,甚至對抗,吵鬧起來。
由此看來,要克服“久病無孝子”的矛盾,應是多方面努力的事。久病老人與長期在身邊護理的家人,雙方都要互相關心。病中老人也要注意提醒“護理人”適當休息,不宜過度勞累。“護理人”要學會忍讓,原諒心煩久病的老人。如果老人的家人、兒女、孫輩多的,要相互輪流,共進其責。
這是對人性深根的追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都是希望善的,都喜歡能夠做好事,能在一個非常幸福快樂的環境下生活著。也就是說無一例外,人都是很希望孝的。但同時人性也是自私的,一切的一切對自己的生活構成威脅后,人都會有很自私的想法,哪怕是親情、愛情、兄弟情。
久病無孝子是一種在私欲與道德間的博弈。當危機存在時,很多兒女的做法不一樣。
我覺得你想說的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深思和呼吁。
希望大家都能從中清醒的認識到人的責任和義務。
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一句民間俗語。是千百年來對一種比較普遍存
在的社會現象的總結。其具體的來歷起源無從考證。“久病床前無孝
子”的意思是:老人(父母)病重臥床時間太久,再孝順再好的子女都
有厭煩抱怨的時侯,嚴重時,甚至連人影都看不到了。“久病床前無孝
子”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客觀現實的問題。千百年來,不論何時何處,父
母對自已子女的愛往往要超過子女對父母的愛的幾倍甚至百倍啊。如
果是母親對待生病的孩子,她會夜以繼日,無怨無悔的照料和擔心
著;而做子女的往往是相互推諉,總是要找出種種理由來為自已開
脫;世上還是慈母多過孝子啊。所以現在社會大力倡導尊老愛老,每
個人都要從自已做起才對,別人就象一面鏡子,他可以照出也就是比
較出你做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