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能可貴的“假如”
——讀海倫.凱勒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也許,我們還不太了解太平洋彼岸那位與拿破侖齊名的偉大女性--海倫.凱勒的經(jīng)歷,但只要讀讀她的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不難想見,她,一個集盲、聾、啞于一身,長期生活在無邊的黑暗與寂寞之中的殘疾人,承受了多么深重的苦難!然而,正是這位視、聽、語“三失”的海倫.凱勒,在女教師沙莉文.梅西夫人等人的精心教育和悉心幫助下,以其非凡的毅力,讀完了大學(xué),成為一位著名作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正是這位女中強(qiáng)者,向世人發(fā)出了來自心底的顫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讀了她的這篇作品——她美麗靈魂的主題曲,我的心不禁被深深地震撼了。若問最使我感動的是哪一點,我將毫不遲疑地說就是她的“假如”精神!
明明知道,失明已是無可變更的現(xiàn)實,她還要提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問題,而且她還提出,她想用整整一天來觀察整個世界,“從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以領(lǐng)略“人類進(jìn)步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看看歷代的興衰和滄桑之變。”這是何等的渴望,何等的膽略,何等的氣魄!不僅如此,她還想把看到東西的第三天,用來觀覽“人類智慧的巧奪天工和力大無窮”,她試圖通過瀏覽紐約這一名城鬧市,這一“富有生氣的畫卷”,用渴望的眼神盡搜微笑,盡搜果斷,“讓視野從聚精會神的注視里解放出來,以便不去留意特殊的事物,而只看一看那瞬息萬變的色彩”。總之,她要把眼睛這一“幸福官能”的能耐充分地發(fā)揮出來。事實上,也正是這種縱橫捭闔的氣度,使她戰(zhàn)勝了常人很難想象的困難,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了讓千千萬萬明眼人和健全者都驚嘆不已,慚愧不已的精神財富,使她得以用自己的奮斗歷程,為人類寫下了一部無與倫比的關(guān)于生存智慧的大書。
顯而易見,海倫.凱勒的“假如”精神之所以難能可貴,最根本的就是這里面躍動著一顆永遠(yuǎn)燃燒的、無比赤誠的“愛心”!
有此“愛心”者,往往惜時如金,分秒必爭。直到逝世前兩天還在寫《因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一文的魯迅先生就是這樣,“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學(xué)習(xí)和工作上”,三十年間給我們留下約670萬字的遺著,這就是說,每月平均有將近2萬字的寫作!至于給別人校閱、抄寫稿件、編排、校對、設(shè)計、跑書店和印刷所等等勞動更是難以數(shù)字計算。“一代詞宗”夏承燾先生也是如此,他在中學(xué)教書時就常常為啃書而熬夜,第二天起來時,“兩個眼睛紅腫”,而筑了一夜“方城”,也是“雙眼紅腫”的鄰居們卻笑他“癡”,他也付之一笑……時至今日,夏先生這睿智的“一笑”,還是多么耐人玩味,發(fā)人深省啊。
毫無疑問,大凡真正熱愛生命者,心中的“假如”也特別多,而且與眾不同,他們不會滿足于設(shè)想,更不會自作聰明地作一些無謂的空想,而只會把精氣神兒都投注到腳下的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但原我們大家都能從他們身上獲得有益的啟迪,認(rèn)真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