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先生,69歲。患者三年前出現顏面及下肢水腫,雖到醫(yī)院治療,服用利水藥雖取得一時之效,但不用藥水腫又起,最后一段時間就是服用利水藥,水腫還是消不下去。
當時診見患者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又按其顏面及下肢,按之凹陷不起,患者手足不溫。
經詳細問診又得知患者心悸,胸悶,心中拘緊,頭昏頭沉。
綜合患者病情來看,患者心悸、胸悶、舌質淡、脈沉弱辨為心陽虛;
再根據顏面及下肢水腫辨為水氣,因手足不溫、苔薄白辨為陰寒,以此辨為心陽虛弱,水氣肆虐證。
于是給患者開出如下藥方: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白芍,生姜,白術,附子,川烏,紅參,炙甘草等。
方中防己茯苓湯溫脾通陽,利水消腫;以真武湯溫壯陽氣,主水制水,生川烏溫陽逐寒,紅參益氣安神。
七付藥,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藥后說心悸、顏面水腫明顯減輕,于是又在原方中加入車前子,以增加利水之力。
又七付,患者服完后心悸止,胸悶、心中拘緊減輕,以前方七付,顏面水腫基本消除,下肢水腫好轉。
后又在原方基礎上多次調方,患者前后共服藥五十多付,顏面及下肢水腫基本消失,病情穩(wěn)定。
張仲景《金匱要略》: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組成:防己9克、黃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中用防己、茯苓利水消腫為主;合以黃芪益氣行水;桂枝通陽化氣,氣化則水濕自利。
本方益氣通陽,利水消腫。主治主治皮水,周身浮腫,四肢腫脹,四肢聶動者,舌苔白,脈浮。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痛風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后遺癥等病癥。
提醒大家,任何疾病都需結合年齡、病程、癥狀等辨證用藥,切不可照搬經方使用。
調理的過程也需根據好轉情況調整組方。祝各位健康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