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北端,是孔子、孫武、吳起、孫臏、辛棄疾等故里,為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現在,山東省共轄十七地級市,但國務院已經通過了地級萊蕪市于并入省會濟南市的申請,不久的將來,萊蕪將正式并入濟南,這開啟了山東省會擴容的步伐。
萊蕪是山東省千年古縣,地處山東中部,與泰安、濟南、淄博均有復雜的淵源。有人說,萊蕪原為泰安的一部分,這是事實,但還有一個事實就是,歷史上萊蕪曾長時間隸屬于泰安的同時,也隸屬于濟南,甚至建國后也曾是濟南市的一部分。
萊蕪,古為牟國及齊國嬴邑,其中牟國為魯國的附屬國,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萊蕪地域是齊、魯兩國的交界地帶,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于此。秦及西漢時于今萊蕪境內分設嬴縣、牟縣,后又在牟縣東北置萊蕪縣,但當時萊蕪縣治位于今淄博境內。
嬴、牟、萊蕪三縣曾長時間并置,但牟縣、嬴縣先后消失,唐朝開始僅余萊蕪縣,而萊蕪縣治也遷到今萊蕪境內。萊蕪設縣后隸屬多變,先后屬泰山郡、兗州、襲慶府等。金滅北宋后,于今泰安置泰安軍(后升為泰安州),萊蕪縣自此隸屬于泰安。金及元朝時期,泰安州為直隸州,金時屬山東西路,元時直屬中書省。
明朝建立后,山東設省(后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會先為青州,后遷到濟南,而泰安州也降為散州,隸屬于濟南府,但泰安州仍轄萊蕪縣。“州”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最早為一級行政區,后降為二、三級行政區,元明清時期州分為散州和直隸州,直隸州為二級行政區,直屬于省,散州為三級行政區,隸屬于路、府,但元明與清朝時期仍有不同,元明時期散州也能領縣,而清朝時期散州不領縣。
明朝時期,泰安州為山東濟南府所轄散州,而泰安州領本轄(原奉符縣)及萊蕪、新泰兩縣。清朝初期,萊蕪縣仍隸屬于濟南府泰安州,雍正年間散州不再領縣,但泰安州先升為直隸州,又升為泰安府,萊蕪縣均隨屬之,并未曾直屬于濟南府。
民國初廢府存縣且改道(清時為監察區)為行政區,濟南府、泰安府等均廢,萊蕪縣隸屬于濟南道,此為萊蕪第一次直屬于濟南。建國初,山東省作為革命老區,仍沿用戰爭時期行政體制,當時山東大部分為三大行政區,萊蕪縣隸屬于魯中南行政區泰山專區。
1950年山東變更行政區劃,三大行政區及所轄專區均廢,萊蕪縣隸屬于新設泰安專區。1958年,泰安專區撤銷,萊蕪縣改屬濟南市,這是萊蕪第二次直屬于濟南。1961年,萊蕪縣復屬泰安專區,后屬地區及泰安市。1983年,萊蕪縣升格為縣級萊蕪市,1992年升為地級市,2018年撤銷建制并入濟南市,為濟南市萊蕪區、鋼城區,此為萊蕪第三次直屬濟南。
濟南自明朝開始就為山東省會,是山東當之無愧的政治中心,但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崛起,山東經濟的中心已經轉移了,現在山東盡管各地市發展較為均衡,但東西部差距還是很明顯,濟南作為我國最“弱”省會,其帶動作用顯然不讓人滿意。萊蕪并入濟南,是山東加強省會的第一步,也是歷史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