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上海長江隧橋于2009年10月31日正式通車,是上海長江大橋、上海長江隧道的統稱,又稱崇明越江通道、滬崇通道工程,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隧橋結合工程,是國家重點公路建設規劃中上海至西昌高速公路的過長江通道之一,全長25.5公里,采用“南隧北橋”方案,即以隧道形式穿越長江口西南港水域,長約8.95公里;以橋梁形式跨越長江口東北港水域,長約16.65公里。工程按高速公路標準,雙向六車道,設計荷載公路1級,設計車速80-100公里/小時。
1981年,上海長江隧橋的建設設想被正式提出;1983年2月,崇明越江隧道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國務院批準立項;1984年8月中旬,崇明越江通道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務院發改委批準。上海長江大橋是上世紀開始設計建設的,到2009年10月31日年建成通車恰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大橋連接的生態寶島-崇明島,橋梁本身應該承載更多的生態與環保要求,越江橋梁長達10公里并預留軌道交通,是一座世界級的公軌合建長大橋梁工程。大橋建在萬里長江的入海口,堪稱萬里長江第一橋。
1
天人合一——交通功能和美學價值共存
上海長江隧橋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設計。設計團隊首先確立了把它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工程的理念,并定下了把她建設成一座不僅交通功能完善而且能夠充分表現美學價值的橋。橋梁建設在實現它的交通功能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它更多的美學價值。設計團隊選擇了212米高的“人”字形橋塔,據稱,這在以往的橋梁上還沒有使用過。這種“人”字形橋塔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流暢的橋面從主塔腰際穿過,簡潔流暢受力合理的塔形,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此外,上海長江大橋全線還有一個“S”形彎,這種橋梁的線型布置,既考慮了對水流的影響最小,又與整座橋梁功能要求的線型結合起來,使得它在造型優美的同時還滿足了環保上的要求。在上海長江大橋的防撞護欄上,每隔30米就會出現一盞霧燈,大霧天氣時,它會發出一閃一閃的紅光,引導車輛安全行駛。這能使得大霧天大橋的通行能力提高不少。整座橋梁上共有霧燈1308盞,這在上海橋梁中還是首次出現。除此之外,上海長江大橋主橋的景觀燈設置也是別具匠心,在夜間,全長約10公里的大橋將在海面上勾勒出一條“江海之界”的光帶,大橋橋身下方兩側將布置藍色和黃色的LED光帶,東南臨大海一側采用藍色光源,西北靠長江的一側則采用黃色光源,既能為往來船只和飛機提供警示,又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
開拓創新——工程技術創造多個世界第一
資料來源丨崇明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