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本文為《養生有道》欄目第271期內容,請轉發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傳播養生正能量,悅享健康好生活!
正常情況下月經應該是什么色?
月經是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也是女性身體健康的一種表現。正常月經血呈暗紅色,只有快干凈的1天才有可能是褐色、咖啡色。正常月經周期為21-35天,平均28天,經期2-8天,平均3-5天。一次月經總失血量的50-80毫升。
哪些壞習慣會導致月經變黑?
有些女性很不注意經期的保暖,如在月經期間吃雪糕、冰激凌等寒涼食品,或者為了美冬天穿得很單薄等等。殊不知,這些行為都會使盆腔內的血管收縮,引起月經量過少,色黑甚至閉經。
溫馨小貼士:要注意防寒避濕,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飲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涼;可以多吃一些大蔥、豆類、南瓜、大蒜、生姜、栗子、橘子等食物。
有便秘的女性,其直腸因有大便蓄積會發生膨脹,從而導致子宮頸向前推移,子宮體向后傾斜。如果女性長期便秘,使子宮經常保持在后傾位置,就會導致經血排出不暢,日久成瘀。
溫馨小貼士:每天清晨空腹喝一匙蜂蜜或香油;平時多吃些有潤腸通便作用的食物,如牛奶、酸奶、香蕉、蘋果、韭菜、蘿卜、菠菜、松籽仁等。
如果長期的心情壓抑或情緒不佳,也可出現氣不能推動血行,血液運行緩慢或者停滯,導致氣滯血瘀而出現月經量少、色黑、月經推后等。
溫馨小貼士:在工作之余從事一些全身運動,如游泳、跑步、跳健身舞等,每周1-2次,每次30分鐘;多食用一些具有減壓作用的食物,如香蕉、卷心菜、土豆、蝦、巧克力、火腿、玉米、西紅柿等。
月經變黑暗示人體出了哪些毛病?
常由病久氣虛,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而引起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氣少懶言,月經發黑,經血量增多或減少,經期延長,腹部疼痛,易疲勞等的表現;
寒凝引起氣血運行緩慢,如冬天水遇寒結冰,道理相似。寒可分兩種一種實寒,如感受外界的風寒、吃寒涼的食物;另一種是虛寒,由陽虛引起的。氣滯即氣運行不暢,一般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氣行則血行,氣不行則血也不暢。表現為:胸脅脹滿,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乳脹痛拒按,痛經,久則產生手腳發涼,月經量少,色黑經色紫暗有塊等,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中醫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療和調理?
作用:溫中暖腎,補血、調經散寒。
適用人群:適用于氣血虛弱,陽虛失溫。癥見氣短、乏力,手腳冰涼,月經量少,色黑,痛經等。
原料: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枸杞20g、黃酒調料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凈、切塊,加入當歸、生姜、枸杞、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吃肉喝湯。
作用:溫中暖腎,補血、調經散寒。
適用人群:氣血不足、腎虛者。癥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黑,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
原料:烏雞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20克。
做法:烏雞肉洗凈切塊,當歸、黃芪洗凈,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即可食用。
作用:行氣醒胃,祛瘀止痛。
適用人群:脾胃虛弱,氣滯血瘀者。癥見脾胃不舒,納食不佳,月經量少,痛經,色黑。
原料:砂仁10克、肉桂6g、田七9克、豬肚100克。
做法:將豬肚用沸水洗凈,刮去內膜,去除氣味,與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燒沸后文火煮約2小時。
作用:活血化瘀。
適宜人群:瘀血內停如痛經,經色紫暗有塊,量少,舌質紫暗或見瘀斑,脈澀者。用三七粉兌雞湯、肉湯吞服。或用三七根煮雞、排骨等煲湯。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適用人群:受寒后經色紫暗有塊,經行腹痛者;
食材:大棗20枚,益母草10克,紅糖10克,加水燉飲湯。
氣血虛弱、寒凝、氣滯、血瘀等因素造成的月經顏色發黑的疾病,中醫治療優勢顯著,醫生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及其舌脈應用中醫藥補益氣血、暖宮散寒、行氣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等治療。讓氣血調和,血塊消失,月經顏色恢復正常,月經量增加,痛經等癥狀改善。
日常生活中你該怎么做?
1、平時一定要保持精神愉快,要注意避免不良的情緒刺激和情緒波動,不要動氣。
2、經期一定不能過性生活,要特別注意做好保暖工作。
3、在飲食上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的、酸辣的刺激性食物,可以適當的補充一些營養素,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蛋白質含量相對豐富的食物。
4、盡量減少用冷水洗頭、洗澡、長時間用冷水浸泡四肢等習慣。
總之,建議所有的女性朋友們日常一定要注意做好保健,通常情況下如果只有經血發黑的癥狀則建議采用以上提到食療方法進行調理,如果調理過后還沒有得到及時改善的話,則建議到婦科醫院檢查系統治療。
作者簡介
姜麗娟: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碩士、博士生導師,就職于云南省中醫醫院。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26年,對調經、助孕、安胎、產后恢復、乳汁調節等有較深入的研究;擅長防治不孕癥、滑胎、產后病、月經病、帶下病、癥瘕、黃褐斑、痤瘡、乳腺疾病、宮頸性疾病及婦科手術后調理,卵巢早衰、絕經前后的健康管理及二胎評估及調養。
全國第三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婦科張良英教授學術繼承人;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學術傳人;師承羅頌平教授、談勇教授、勞紹賢教授、劉景源、祝之友教授等;云南省中醫醫院滇池院區女性維養館主任,云南省中醫婦科研究中心主任;云南中醫學院全科醫學碩士學位點負責人;國家級張良英名醫工作室負責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副秘書長,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治未病分會副秘書長。
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20余部,主持國家基金、國家中醫管理局,省級重點等科研項目7項。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編 校/陳思思 排 版/代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