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天麻,為多年生共生植物,其干燥塊莖稱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藥。冬至以后莖枯時采挖者稱“冬麻”,體重飽滿質佳;立夏以前植株出芽時采挖者稱“春麻”,體松皮多皺縮者質次。
挖得后,除去地上莖及菌絲,擦去外皮,洗凈煮透或蒸熟,壓平,60℃以下烘干或曬干。潤透切片。以體實澤亮半透明者為佳。
天麻在我國普遍栽培,分布較廣,在種內產生了許多變異,經常可以看到花的顏色、花莖的顏色、塊莖的形狀、塊莖含水量不同的天麻。根據以上特點,將天麻劃分為4個類型,即紅天麻、綠天麻、烏天麻、黃天麻。
【性味】甘,平。
【歸經】入肝經。
【功能主治】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
1.平肝息風
天麻質潤多液,能養血息風,可治療血虛肝風內動的頭痛、眩暈,亦可用于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
2.祛風止痛
用于風痰引起的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天麻適合用于內風所致的頭暈,對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暈不合適。
3.防治心血管疾病
能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輕度收縮腦血管,增加冠狀血管流量。
4.降血壓
能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5.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如治小兒急驚風,常與羚羊角、鉤藤、全蝎等息風止痙藥同用;用治小兒脾虛慢驚,則與人參、白術、白僵蠶等藥配伍;用治小兒諸驚,可與全蝎、制南星、白僵蠶同用。
天麻富含天麻素、天麻多糖、維生素A、生物堿、黏液質等,其中天麻素和天麻多糖是主要成分。可入膳,制成天麻燉土雞、天麻竹瀝粥、天麻煮雞蛋、天麻豬腦粥、天麻魚頭湯等食用,亦可起到一定治療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沖服,每次1~1.5g。
由于天麻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效果顯著,故常被人當成“補藥”服用。一見眩暈,不分體質虛實,氣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結果就可能出現不良反應。
服用天麻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暈、惡心、胸悶、皮膚丘疹伴瘙癢等,個別會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甚至脫發現象。不僅單用天麻會發生這類反應,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湯劑如半夏白術天麻湯等、中成藥如天麻丸、天麻蜜環菌糖衣片后,同樣會出現對天麻過敏的癥狀。
對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古人早有認識。如《本草綱目》云:“久服天麻,遍身發出紅丹。”《本經逢原》也云:“天麻性雖不燥,畢竟風劑,若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干便閉者,不可妄用。”清代名醫吳儀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
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中毒潛伏期是1~6小時。
組 稿/楊皓然 編 校/李瑞萍 排 版/代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