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后被尊稱為“亞圣”。在古代文廟里,孟子與孔子一起接受國家的祭祀。他的言論集《孟子》被列入《四書》之中,成為古代學子們的必讀書目。
作為歷代帝王都崇拜的孔子和孟子,在明代初卻遭遇了一場被請出文廟、文章被刪節的風波。那么,孟子說了什么話,惹惱當時剛剛稱帝的朱元璋?
事情發生在1369年,是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洪武二年。剛剛建國的朱元璋深知,建國靠將才,治國靠文才,就下詔全國各府、州、縣務必興辦學校,重視教育,他還多次下詔,全國的士人非四書五經不讀,孔孟之書必須以朱熹之注為準。
朱元璋不知道孟子是以民本思想為基礎的,所以在孟子的書中,除了繼承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把他發揚到了仁政,他的很多言論會讓統治者腦殼發麻。
比如說,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又比如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書中的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言論,讓剛剛成了皇帝的朱元璋大為惱火,這不是明目張膽地宣傳反皇言論嗎?不行不行,發表這種犯上作亂言論的人,怎么能配居文廟接受文武大臣們的祭拜呢?
于是就下詔,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他還罷免了孟子千百年來在文廟里和列位大儒們共享祭祀的資格,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不得配享,并說“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
而世上也偏偏只認理不怕死的人。一個名錢唐的讀書人毅然決然上疏,反對皇帝把亞圣孟子打入冷宮,明知勸阻皇帝有殺頭之罪,仍然入朝抗旨勸諫,他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余榮。”說罷,讓人抬著事先準備好的棺材,袒著胸,抱著必死的決心,向皇城奉天殿方向走去。
進入奉天殿,朱元璋果然命御林軍衛士準備引箭上弓,等他到來。但這個錢唐并沒有這個陣勢嚇到,他沒有退縮,他義無反顧地皇帝的朝堂走去。
朱元璋一見他如此倔強,便命人射擊,中了箭的錢唐還是掙扎著向朱元璋爬去,要求上疏進諫。朱元璋看到此情此景,也大為感動,他也沒有去追究錢唐的不敬之罪,還命太醫治療箭傷。
事以湊巧,就在將孟子逐出文廟的第二天,有主管天文的官員奏報說,文星黯淡無光,朱元璋心生疑慮,認為是上天在示警。不久,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諭旨:“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雖然很不愿意,但朱元璋還是把孟子的牌位又請了回去,恢復了孟子在文廟中的一切待遇。不過孟子的有些言論必須從他的文集中刪除,于是就有一本叫《孟子節文》的書,把對統治者不利、含民本思想的言論統統刪除,共刪去了85條,只留下對自己的有利的言論,也算是“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不過這本《孟子節文》是以皇家為中心的。
AI智能面相:人臉定位,結合面相學,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幫你解讀面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