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五日清晨,隨著汽笛長鳴,火車慢慢駛進了敦煌火車站〔從蘭州到敦煌一千多公里我們坐了一個晚上火車〕。我們背好背包,在出站口,尋找高舉我名字的接站者。一位嬌小的姑娘熱情地把我們迎上了中巴車,火車站到市區十來公里,路兩邊瓜果滿架,樹木成蔭,一派江南風光。與我們在火車上看到的戈壁茫茫有很大不同。
敦煌 的歷史古老而悠久,敦煌是中西交通樞紐要道;絲綢之路 的咽喉;對外交往的窗口,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歷史上羌人、烏孫人、月氏、匈奴人、西涼、西夏等游牧民族,曾經都是這塊土地上的主人,曾經有過盛大而輝煌的歷史!黃沙漫漫,蒼海桑田!如今行走在這古絲綢之路上,耳畔仍然會響起:戰馬嘶鳴、羌笛悠揚!眼前依然會浮現:戰旗獵獵、商賈如云!
我們今天要去的 鳴沙山,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進入景區后,我們立刻被眼前景色所震撼!·沙峰起伏、如虬龍蜿蜒;峰巒危峭、宛如刀削!一座座沙峰,尤如大海中的波濤起伏。一隊隊的駱駝帶著游人,在漫漫黃沙中行進,宛如古絲綢之路再現!星星點點,又如大海波濤中的風帆!
在景區可選擇步行、騎駱駝,或駕駛專用吉普車,甚至還可坐滑翔傘。我們選擇了大多數人方式,騎駱駝。一人8o元,4一6人一組,由駱駝主牽著上鳴沙山。騎在駱駝上,身體一起一伏,放眼四望,四面是浩瀚的沙漠,遠處是綿延的群山。只有靠近敦煌市區,才能見到綠色。游人騎在駱駝上,頭上戴著帽子、戴著面紗、眼鏡,腳上裹著防沙布,有的帽子上還飄著兩片防沙巾,真像電影中鬼子進莊,令人捧腹!到達半山后,有些人沿著木梯爬上巔峰,再向下滑沙,尋找那份刺激與冒險,而我們則坐在沙地上,拍照和恢復體力。
導游告訴我們:鳴沙山有兩大奇特之處,一是人從山頂滑下,腳下沙子會嗚嗚作響,有時竟像雷鳴;二是游人白天爬沙,留下腳印第=天競會痕跡全無。令人費解!為此,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沙漠或沙丘中,由于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沙滑落或相互運動,眾多沙粒在氣流中旋轉,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應,所以才會發出轟隆巨響。而游人足印第二天痕跡全無,則是晚上風的作用!對于鳴沙山這奇特現象,古人早有文字記載。唐《元和郡縣志》記載:〝鳴沙山,一名神山。縣東南七里,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為沙壟,背如刀刃。人登即鳴,隨足頹落,經宿吹風,輒復如舊。〞
從景點返回的路上,我的思緒漫無邊際,我想來過敦煌的游人,可能永遠也忘不了那大沙漠中神秘的一汪清泉!我的耳畔,回旋著田震那天籟般的歌聲:
《月牙泉》
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
有美麗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樂園。
從那年我月牙泉邊走過,
從此以后魂兒繞夢牽。
也許你們不懂這愛戀,
除非也去那兒看看。
看那、看那、月牙泉。
每當太陽落向西邊的山,
天邊映出月牙泉。
每當駝鈴聲聲、掠過耳邊,
彷佛又回到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著憂郁無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