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上下排列、高低錯落有致。南北長約I6oo多米,鱗次櫛比,,異常壯觀,這就是一九八七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莫高窟。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佛教塑像聞名于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而藏經洞的發現,更為莫高窟增添了耀眼的光輝!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美麗飛天〔飛天是侍奉佛陀的神〕一一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形象。洞窟的墻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勢若流星、宛如游龍、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現給人們一個優美空靈的想像世界。而洞窟中的彩塑,則各個形象生動,大小各異,有的莊嚴肅穆,有的親切自然。給人以心靈啟迪和震撼!
我們二+多人一組,隨著專業導游,游走在這藝術長廊之中,盡管不能拍照,但每個人都發一個耳麥,這樣就能更清楚地聆聽。莫高窟的專業講解員,整體素質高,儀態端莊,聲音甜美,文化歷史知識底蘊深厚。對于游客的提問,耐心解答,而不像國內有些景點的導游,缺乏專業素養,只會生搬硬套,用杜撰的傳說來愚弄游客!
莫高窟的起源,根據碑文記載:公元367年,一個叫樂樽的云游僧人,來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映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舉目望去,紅霞滿天,金光閃爍,仿佛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樽,被這夕陽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動了,認為是佛光顯現,這里是佛祖的圣地,于是頂禮膜拜,,決心在這里拜佛修行。他請人在懸崖峭壁上鑿下第一個洞窟,并四處宣揚他的奇遇,從此以后,人們陸續修建,歷經16oo多年,先后開鑿了1ooo多個洞窟。佛門弟子、達官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捐資開窟,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元之后,隨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并逐漸湮沒于世人的視野。
在莫高窟的歷史上,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道士一一王圓箓。王圓箓祖籍湖北麻城,家庭出身貧農,生于1856年。因家鄉連年災荒,出外逃荒,流落于酒泉。為解決溫飽,他到肅州〔酒泉〕巡防營當兵。由于略識幾個字、個子小,只混到兵勇,提撥無望,退伍后沒有分配,只好受戒當了道士,道號法真。在此期間入道修行。1892年,王道土云游敦煌,登三危山發現莫高圣境,感慨萬千,認為此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當看到神圣寶窟,無人看護,,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願擔起了守護者的責任,發誓要重現莫高窟昔日的輝煌。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以清理窟中的泥沙。僅16窟淤沙清理就花去近=年時間。一個太上老君的弟子,小小的道士,僅僅是為了宗教虔誠,為了對佛教的崇敬、對道教的忠誠,在沒有一兩銀子報酬的情況下,在茫茫的風沙中,含辛菇苦,默默奉獻,心甘情愿為佛窟清理重建出力!一干就是幾十年,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啊?
19oo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洞窟淤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唐代以來的寫經文書、畫像和各類文物4萬多件。19o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費盡心機和口舌,用zoo兩銀子捐助費從王道士手上換取了24箱寫夲和5箱藝術品,現存大英博物館。19o8年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又以6oo兩銀子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現存法國圖書館。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oo兩銀子換得文獻57o件。在此期間、美國人、俄國人、日夲人先后從莫高窟弄走一大批文書、寫經、佛像畫和壁畫。至19o9年清廷派員將經書押送北京。除去押運官員私藏送禮和沿途丟失,最后只剩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
一大批珍貴歷史文物,從王道士手上,源源不斷流向海外,人們感到痛惜,責怪王圓箓是情有可原的,這可是一大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啊!但敦煌文物流失,是不是王道士一人之責呢?究競應歸罪于誰呢?應追究誰的責任呢?1931年,王道士死在莫高窟。從他來到莫高窟到發現藏經洞,到死,他從未離開過這里。有人說他是藏經洞的發現者,莫高窟的守護神。也有人說他是出賣藏經·洞文書的罪人。甚至用尖酸刻薄的語調,對王道士極盡挖苦貶損,說他是〝歷史的罪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表情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
事實果真如此嗎?王圓箓是否該為敦煌文物流失擔負全部責任呢?由于王自己沒有申訴〔巳故〕,又無子女和直系親屬上訪,該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王圓箓的湖北麻城老鄉倒是在網上為他鳴不平,一部分學者也為他叫屈。我想我們還是應該客觀、公正、歷史地評價王道士,根據資料:
1、王圓箓發現了藏經洞。曾盡力保管和保護這此文獻,在這個問題上,他是有貢獻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王道士的發現,就沒有今天《敦煌學》的興盛。
2、他是莫高窟忠實的維護者。近四十年如一日,不拿一文工資,甘守寂寞和清貧。到處化緣、省吃儉用。把善款用以莫高窟的清理和建設。王圓箓修建了古漢橋、千相塔、太清宮。并栽下了一大批白楊樹來抗御風沙,對洞窟進行了維修。〔當然、有些洞窟他把古壁畫塗掉、叫人畫上他認為好看的壁畫,屬于好心辦錯事。屬于認識問題〕
3、組織觀念、責任心非常強。發現藏經洞后,他沒有越級匯報。而是先通報當地鄉坤,再向縣令嚴澤和后來縣令汪宗翰匯報。沒有下文后,他才從藏經洞揀了二箱經書,趕著毛驢,獨自一人風歺露宿,在茫茫大漠行走8oo多里,到達酒泉、找到肅州道臺廷棟,而廷棟大人得出結論,竟是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幾年后,時任甘肅學政的金石學家葉昌熾知道此事,夲想請人運回蘭州,一算運費就要6ooo銀子,也無可奈何。王圓箓無法可想,又斗膽給慈禧老人家寫信〔應該不是纏訪,更不是邀功或告御狀〕,然而大清王朝正風雨飄搖,王的企盼如泥牛入海。
4、王圓箓清正廉潔,不愛錢財。·這一點對王道士非常關鍵!無論是斯坦因還是伯希和,都曾以捐贈的名義給了王圓箓不少銀子。王如果貪錢,向他們多要一些〔當時一定能做到,外國人求之不得〕,拿著這些錢回老家湖北麻城,買房圈地、甚至娶妻生子、誰也不會知道,甚至弄個一官半職也有可能。但王圓箓廉潔自律精神很強,在王道士眼里,斯坦因、伯希和的錢、與他化緣來的錢,沒有區分!每兩銀子都要用在合適的地方,舉頭三尺有神明,否則必遭天譴!所以,七年之后斯坦因第二次來,王道士主動拿出了支出帳目。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記》中寫道:他將全部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巳經傾頹的廟宇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他的全部募捐所得,全部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里的一分一銀!
莫高窟售票處前面,有一座最高最大的淡黃色塔,佇立在莫高窟陳列館前,佇立在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旁邊的空地上。那是王圓箓的徒子徒孫為王圓箓修建的墓塔,墓志上記錄了他的功德。我們在參觀莫高窟之后,一定會經過道士塔旁。我常想:王圓箓道士真的很抱屈,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對心中理想的追求!他做了他自己應該做的,是非對錯全然不顧,當然他有錯,但我們不能以一個完人的標準去審視王道士,或許只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也有自己的選擇與無奈。王圓箓巳經盡力了,不是嗎?他也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那又有什么用呢?押送去京城的文獻不是路途中偷竊的更厲害嗎?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前人、自恃聰明、大言不慚、夸夸其談、賣弄文筆,嘲諷一個不會還嘴的小人物,是沒有意義的!假如在當時王圓箓的那個時代和環境中,你我會做得比道士好嗎?!
來過莫高窟的人,一定會記起王道士的!
敦煌文獻的流失,是時代的悲劇!是歷史對那個時代的嘲諷,但愿歷史不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