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在古代被稱為“丹青”,由此即可知,早期中國畫的典型形態是以色彩為主來表現的。青綠山水,作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宜表現色澤艷麗的丘壑林泉。它始創于唐代,經幾代畫家發展傳承,形成了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法,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王石谷曾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于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自本期開始《技法探索》欄目將連載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會副會長、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段七丁的系列講座《青綠山水畫技法解析》,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編者 “青綠山水”在唐代極為興盛,從表現格調而論大致分為兩種樣式:其一,勾線圓勁,工細而巧密,這里我們稱其為“鐵線青綠”。這一樣式結構精密,設色沉厚,或以金勒填,相對富麗輝煌,在畫史上被認為是北派山水的先導,這種畫法在唐代為主流派。其二,清潤婉麗。這一樣式勾線疏秀,實施重彩薄涂,雖為重彩卻突出著色用筆,結合渲淡而呼應勾勒筆法,薄中見厚,從而面貌相對清潤疏秀。以上兩種形式均被稱為“大青綠”。進入五代、兩宋后,清潤疏秀一路的樣式便成了“大青綠山水”的主要樣式,入元以后始有“小青綠”,其手法是水墨小寫意基礎上略敷石色。近幾十年逐漸有了濃重的彩墨形式,繁花似錦。就重彩山水技法的民族性、系統性而言,久違的“大青綠系列”仍然具有代表性。
大青綠山水畫技法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線造型為前提,重以線立形,在二維平面(畫紙或絹)上形成一種以意象造型為依據的物象線性結構關系,這些“線構”關系為后期的賦色提供出類似平面鑲嵌式的不同面積和區域,成為敷色時的基本范圍界定,在此基礎上再兼以陰陽凹凸渲染的表現方式,實現繪畫的意境表達;另一方面是在筆法、筆性與表現上,即隨著作畫過程中線性勾勒的提按、疾遲、剛柔、方圓、銳鈍等以及敷色塑造過程中各種用筆(如皴擦、揉刷、點寫等,注:早期青綠山水有勾無皴,宋以后皴法逐漸結合進去)的疊加交織,在實現對物象、畫境生動表達的同時,體現出畫者的性靈、才情、感悟與臨機生發,使繪畫技法帶上濃濃的“個性”風格與品韻。就“青綠山水”畫法步驟來說,它有著基本的程序性,這里先作一簡要介紹:一、創稿(意象造型因心造境):以硬筆線性為主體對畫面擬表現的山水物境進行勾稿、定稿,務必實現繪畫主體的構思與意圖。二、落幅:將畫稿拷貝到正式畫紙(或絹)上,進行毛筆線性勾勒(多用淡墨)。三、敷色:敷色基本方法是層層積染,由薄到厚,不宜一次性厚涂,在此基礎上分為底色、正色、罩色。敷色首先要明確“正色”,即最終要表達出的主色調,然后根據不同色調需要預先打底(施底色),再在底色上漸次積施正色,直到適宜為止。“罩色”是調整色調的敷色方式,“罩色”往往是水色(植物色),由于它的透明性能,故可薄罩于另一色上,以改變該色(甚至正色)的色調傾向。如在石青上罩以藤黃,使石青帶上綠的意味。注:青綠山水敷色過程,即是繪畫表現最核心的階段,其過程中是多技并置的,如在敷色渲淡中兼有揉刷、點寫、皴擦以及陰陽凹凸等法。由于重彩是以顏色色層由薄到厚層層疊合的方式進行表現的,故以面為特征的筆法也就落實在各層面上,在色層疊合中協調配合形成塑造。從色彩角度看,設色上突出依藝術的塑造實現浪漫的表現,注重有主調的冷暖呼應鑲嵌,鑲嵌中又摻以明快和融渾的對比。此外,在色的復合上,以相對單純的色層通過底色、中間色層(正色)及罩色的層面疊積完成復色調配。同時在發揮石色覆蓋力的表現中,還要著重依賴各層面筆法的豐富施逞形成厚度表達,最終以畫面明麗、厚重而又不失氣韻生動為總體要求。四、畫面調整(復勾與醒提):青綠山水畫作畫的最后步驟,要根據繪畫主體的表現意圖調整畫面,有線性的部分復勾,也有畫面局部的酌情醒提,使畫面愈見神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