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畫就是情商!你只需要在線提交一幅指定畫作,就可獲得專業免費的心理分析
一、災難事件及其分類
1.災難事件
對于那些突然發生、無法預料、不可控制,對財產、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體 的完整性構成威脅并且產生強烈恐懼、無助、超出個體或整個社區應對能力的、大規模的天 災和人禍,我們稱作為災難事件。地震、海嘯和洪水是常見的自然災難,自然災難對人的生活環境和財產的破壞力及其強大,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災難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對災難帶給 身體和心靈靠自身能力無法抵御的極大創傷和危機。
2.災發災難事件分類
災發災難事件可以分為公共危機事件和個人危機事件兩大類。
(1)公共危機事件
自然災害,如地震等地質災害、洪澇災害、臺風等。
事故災害,如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火災、核輻射、環境污染等。
公共衛生事件,如傳染病疫情、食物安全、職業危害等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會安全事件,如危機公共安全的刑事事件、恐怖襲擊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經濟安全事件等。
(2)個人危機事件
個人危機事件包括自殺、搶劫、性侵害、創業失敗而破產、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
3.群體受害者分級
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第一、二級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一級受害者:指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難者家屬;
二級受害者:指現場目擊者或幸存者;
三級受害者:指參與營救與救護的間接受害人員,主要是醫生、護士、戰士、警察等;
四級受害者:指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區域的其他人員,如居民、記者、二級受害者家屬等(也包括參加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詢師、政府官員、其他學校的學生);
五級受害者:指通過媒體間接了解突發性公共事件的人(主要是那些心理素質比較差的人);
舉例:汶川地震災區心理受害人群分級
第一級人群:地震災難的直接幸存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后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后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愿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征象。
二、危機干預
1.概念
一般而言,災后干預應包括兩個部分,一為物質干預,二為心理干預。個體的物質損失總能在一段時間后得到恢復,但是心理上的創傷如果不及時干預,那就會伴隨個體一生。
心理危機是指由于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用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使當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狀態,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癥狀和行為障礙。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針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使之盡快擺脫困難。
2.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目標:
防止過激行為,如自殺、自傷、或攻擊行為等。
促進交流與溝通,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其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提供適當建議,促使問題解決。
提供適當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狀態。
3.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綜合應用干預技術;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萬能。
4.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
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
促進災后心理健康重建
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5.危機干預的對象:
創傷性應激事件幸存者
事件目擊者
事件當事人的親人、和救援人員等
不同類型的災難事件中,需要接受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有不同的特點;另外,同一事件中需要心理危機干預的對象在嚴重性和緊急性方面也有很大差異。心理危機干預應當根據事件類型和人員受害級別多層次、有序進行。
6.危機干預流程:
(1)啟動工作團隊
(2)危機事件管理
(3)受害人群分級分組
(4)高危人群篩查
(5)心理危機干預方案設置
(6)心理危機干預的實施
(7)總結與督導
7.心理干預者素質
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是對心理咨詢師的巨大挑戰,與一般心理咨詢服務比較,心理危機干預對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更高、更科學、更規范。
專業技術
心理危機干預需要綜合應用教育、評估、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松訓練、關鍵事件應激晤談、個別治療、快速眼動、催眠等方法。要求心理危機干預者必須掌握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理論知識,包括災難后的社會心理反應、應激后心理障礙識別、診斷標準等,同時系統接受常用干預技術的技能培訓,才能在現場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人格特征
沉著冷靜。面對災難現場,控制自己情緒,客觀分析問題,制度行動計劃;
創新靈活。具體干預工作可能遇到行動困難、條件限制、緊急情況,需要干預者充分發揮創造性和靈活性,利用現有條件想辦法解決問題;
精力充沛。因為事件突發,人員眾多,情況復雜,所以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非常大,有時候條件非常艱苦,需要長時間連續工作,因此要求干預者有良好體力和耐力,平時加強鍛煉身體,保持良好心身狀態;
快速反應。心理危機干預需要快速反應,有效解決問題。需要干預者具備快速反應的思維和行動能力,以適應現實需要;
人生經驗
干預者應具有豐富的生活經歷,能夠將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成長經驗應用于各種實際工作。這有助于他們在危機面前表現得成熟、樂觀、堅忍、堅強,有助于他們合理配置自己的心理資源,以更好地幫助危機受害者。
三、危機干預技術
1.心理危機快速干預ABC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松訓練,晤談技術(CISD),快速建立信任關系
C、認知調整,情緒減壓和哀傷輔導。
2.眼動脫敏技術(EMDR)
眼動脫敏技術,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簡稱為:EMDR,也被稱為“眼動心身重建法”或“二指療法”,被認為是一個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療方法,并且是在國外治療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廣泛的。
EMDR是一種可以在短短數次晤談之后,便可在不用藥物的情形下,有效減輕心理創傷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療方法??梢员粶p輕的心理創傷癥狀包括“長期累積的創傷痛苦記憶”、“因創傷引起的高度焦慮和負面的情緒”,及“因創傷引起的生理不適反應”等。因接受EMDR治療而可以建立起的正面效果,則包括“健康積極的想法”及“健康行為的產生”等。 在一次EMDR的療程中,通?;颊弑灰笤谀X中回想自己所遭遇到的創傷畫面、影像、痛苦記憶,及不適的身心反應(包括負面的情緒),然后根據治療師的指示,讓患者的眼球及目光隨著治療師的手指,平行來回移動約15~20秒。完成之后,請患者說明當下腦中的影像及身心感覺。同樣的程序再重復,直到痛苦的回憶、及不適的生理反應(例如心跳過快、肌肉緊繃、呼吸急促)被成功地“敏感遞減”為止。若要建立正面健康的認知結構,則在程序之中,由治療師引導,以正面的想法和愉快的心像畫面植入患者心中。
EMDR的基本理論假設為:人會遭遇到不幸的事件,但人們也有一種內在的本能去沖淡和平衡不幸事件所帶來的沖擊,并從中學習使自己成長和茁壯。 雖然EMDR療法的機治尚未完全明朗,并繼續在研究之中,但基本上可能和增進左右半腦之間的神經順暢運作及溝通有關。根據研究,創傷記憶和負面資訊常被儲存,凝滯在大腦右半球的身體知覺區,使大腦本身的調適功能和健康的神經傳導受到阻礙,因此造成了想法上的執著和知覺、情緒上的不適。在這樣的情形下,讓雙眼的眼球有規律的移動,可以加速腦內神經傳導活動和認知處理的速度,使阻滯的不幸記憶動搖,讓正常的神經活動暢通。
EMDR的治療程序包括了八個階段,分別為:
(1)“患者病史檢驗“, 在第一個階段,要評估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此一療法,及訂出合理的治療目標和可能的療效。
(2)“準備期“,幫患者預備好進入重溫創傷記憶的階段,教導放松技巧,使患者在療程之間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及平和的情緒。
(3)“評估“,用已發展出的“SUDS量表“,評估患者的創傷影像、想法,和記憶為何,分辨出何者嚴重,何者較輕。
(4)“敏感遞減“,實際操作動眼和敏感遞減階段,以逐步消除創傷記憶。
(5)“植入“,以指導語對患者植入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希望,取代負面、悲觀的想法以擴展療效。
(6)“觀照”,把原有的災難情況畫面,和后來植入的正向自我陳述和光明想法,在腦海中連結起來,虛擬練習「以新的力量面對舊有的創傷」。
(7)“結束”,準備結束治療,若有未及完全處理的情形,以放松技巧、心像、催眠等法來彌補,并說明預后及如何后續保養。
(8)“評估”,總評療效和治療目標達成與否,再訂定下回治療目標。
3.穩定化技術
穩定化技術,就是通過引導想象練習幫助當事人在內心世界中構建一個安全的地方,適當遠離令人痛苦的情景,并且尋找內心的積極資源,激發內在的生命力,重新激發解決和面對當前困難的能力,促進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因此,該技術主要用于危機干預的初始階段,以幫助當事人將情緒和認知水平恢復為常態,從而接受下一步的治療措施。
穩定化技術包括三項內容:將負性情緒、負性畫面隔開,如屏幕技術、保險箱技術等;創造好的客體、建立積極的內部形象,如內在幫助者、安全島等;自我撫慰,如放松練習、撫育內在兒童等。下面簡單介紹五種主要技術,分別是放松技術、保險箱技術、內在智者技術、遙控器技術和安全島技術。
放松技術
穩定化技術是借助想象練習來完成的,因此有些技術在使用之前要先進行放松訓練。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述:
”請盡量放松,聚精會神,和我們一起練習。請選擇最舒服的姿勢,你可以躺著,也可以坐著,試試看,直到你找到最舒服的姿勢為止……
練習里會有很多畫面,請最好閉上眼睛,如果你愿意睜著,我建議你在房間里找一個點,一直盯在那里……
你每時每刻都可以主宰所發生的一切,如果你想確認這一點,可以讓一塊肌肉繃緊……
請認真考慮,想不想打開內心的知覺……如果想,就請跟隨我的聲音;如果不想,就讓我的聲音飄散……
現在,請你按你覺得舒服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體……
把你的注意力放到呼吸上來,它平靜、均勻、一呼一吸,身體也隨之慢慢在動……注意力胸腔,他緩緩的,一升一降……肚皮也在一伸一縮……
仔細體會,你會發現空氣順著鼻腔的內壁,緩緩流過,摩擦著鼻腔,仔細體會,鼻腔對這種微笑的運動有什么感覺……鼻腔的溫度有什么變化……
體會幾秒鐘,身體在呼吸時的感覺
想象每次呼氣,都是把身體里的壓力和緊張釋放出來……每次吸氣,都是把外界的能量和養料吸入體內……
慢慢的,你會從白天的緊張和忙碌中解脫出來,內心變得舒適和安寧……”
(注:情緒不穩定的當事人,放送時間要短一些,有時甚至可以睜開眼來做。)
保險箱技術
保險箱技術可以看成是想象練習的“第一堂課”,因為第一次接觸它就很容易學會,有助于當事人掌控自己的創傷性經歷,或有意識地對之進行排擠,從而使自己——至少是短時間地,從壓抑的念頭中解放出來。能夠把創傷性材料“打包封存”是當事人至少能保留勞動的前提條件(Redemann&Sachsse,1997)。
在保險箱技術中,我們要求當事人將創傷性材料鎖進一個保險箱,而鑰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他可以自己決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時想打開保險箱的們,來探討相關的內容。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術:
“請想象在你面前有一個保險箱,或者某個類似的東西。現在請你仔細地看著這個保險箱:它有多大(多高、多寬、多厚)?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顏色的(外面的,里面的)?壁有多厚?這個保險箱分了格,還是沒分格?仔細關注保險箱:箱門好不好打開?關箱門的時候,有沒有聲音?你會怎么關上它的門?鑰匙是什么樣的?”
(必要時可以幫助對方想像:鎖是密碼數字,是掛鎖,轉盤式的,還是同時有多種鎖型?針對年輕人,或是對技術感興趣地當事人,應該允許他們對“新型的”鎖具開展想象,比如遙控式的,或通過電腦操縱的鎖。)
“當你看著這個保險箱,并試著關一關,你覺得它是否絕對牢靠?如果不是,請你試著把它改裝到你覺得百分之百地可靠。然后,你可以再檢查一遍,看看你所選的材料是否正確,壁是否足夠結實,鎖也足夠牢實……
現在請你打開你的保險箱,把所有你帶來的壓力的東西,統統裝進去……”
有些當事人一點都不費事,有些則需要幫助,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把感覺、可怕的畫面等東西裝進保險箱。此時,我們應該幫助當事人把心理負擔“物質化”,并把他們不費多大力氣地放進保險箱。例如:
感覺(比如,對死亡的恐懼)以及軀體不適(比如,疼痛):給這種感覺/軀體不適設定一個外形(比如,巨人、章魚、烏云、火球等等),盡量使之可以變小,然后把他們放進一個小盒子或類似的容器里,再鎖進保險箱里。
念頭:在想象中,將某種念頭寫在一張紙條上(比如,是用某種看不見的神奇墨水,人們只能以后用某種特殊的東西才能使之顯行),將紙條放進一個信封封好。
圖片:激發想象,與圖片有關;必要時可以將之縮小、去除顏色、使之泛黃等,然后裝進信封之類的,在放進保險箱。
內在電影:將相關內容設想為一部電影錄像帶,必要時將之縮小、去除顏色、倒回到開始的地方,再把磁帶放進保險箱。
聲音:想象把相關的聲音錄制在磁帶上,將音量調低,倒回到開始處,放進保險箱。
氣味:比如將氣味吸進一個瓶子,用軟木塞塞好,再鎖好。
“鎖好保險箱的門,想想看,你想把鑰匙(根據不同類型的鎖:寫有密碼數字的紙條;遙控器等)藏在哪兒?!?/p>
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最好不要把鑰匙或者其它鎖具藏在治療室,也不要把它扔掉或弄丟了,這樣,當事人就沒有了尋找創傷性材料的途徑了。
”請把保險箱放在你認為合適的地方。這地方不應該太近,而應該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圍里盡可能地遠一些,并且在你以后想去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就可以去。原則上,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把保險箱沉入海底,或發到某個陌生的星球等。但有一點要事先考慮清楚,就是如何能再次找到這個保險箱,比如,使用特殊的工具或某種魔力等。保險箱同樣也不適合放在治療室中,也不要放在別人能找到的地方,比如某位自己討厭的同事的院子里……
如果完成了,就請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這間房子來。“
內在智者技術
這種技術可以幫助遭受創傷的人在內心構建出一個積極、有力量的幫助者,我稱之為“內在智者”,它可以在你感覺不錯的時候陪伴你,也可以在你有問題的時候幫助你(Simonton,Simonton&Creighton,1991)。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術:
”請把注意力從外部轉向你的內部,仔細觀察一下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
現在,請你和你自己的智慧這一部分建立起聯系,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抽象,但你與自己的內在智者一定有過交道,或許你只是沒這么叫過它。
內在的智者只有當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時候,才會察覺到。它能客觀的觀察和評論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可以說,內在的第三者是一個不會撒謊的裁判,它會告訴你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真的。如果暫時想不到,你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曾經在做完某件事情之后,就會懊悔的想“天吶,我剛才都做了些什么?”這些都是內在智者發出的聲音。
內在智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永遠都在你的心理,當你需要的時候,它就會全力幫助你
請讓所有的感覺自由地延伸,看一下你的內在智者是什么樣子的,你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請開啟你所有的感官,讓它自由地出現,然后留住它。
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東西出現,請告訴它,它們不受歡迎,然后把它們送走,你現在只想遇見有用的東西。對于其它的東西,只有在你想跟它們打交道的時候,它們才可以出現(在個別治療時:如果你想告訴我一些關于你內在智者的事情,那你現在就可以告訴我;如果你想保留自己的經驗,也都可以。)
如果你能建立這種關系,你就可以讓這位智者為你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請你想一想,你有哪些重要的問題要問他,或者想請他提供哪些幫助或支持。
請把你的問題或要求提的更加明確清楚一些,請你對每一種回答敞開心懷,不要對它做出太多的評價。
如果你已經得到一些答案,請你對這種友好的幫助表示感謝 。
你也可以設想,經常請這位內在智者來到自己身邊;你也可以請求他,經常陪伴他,經常陪伴在你身邊。
如果你希望,但到現在還沒有和你內在的智者建立聯系,就請你常常做這個練習。總有一天,這種聯系會建立起來。
現在,請你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這間房子里來。“
遙控器技術
這種技術是通過在內心構建一個遙控器,從而對危機事件后可能經常閃回的“圖像”有著最佳的掌控能力,常和保險箱一起使用,以增加如下話述(參考Lutz Besser):
”你用的電視、新型照相機一定可以對許多圖片和照片進行技術處理,比如,畫面閃現和消失的方式,焦距的拉長和縮短等。
請你設想一下,現在你的手上拿著一個遙控器,并可以通過它來調整靜止的或動態的畫面或圖像。想一想遙控器的樣子,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新的款式。
它是什么樣的?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什么顏色?那些按鈕是什么顏色的?上面的按鈕多還是少?按下按鈕時的感覺是什么?是那種軟橡膠的還是硬塑料的?遙控器被拿在手上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很輕還是有點重?很合手,還是有什么地方需要在手上做些改進?在想象里,怎么做都可以……
現在請你再把它拿在手上,感受一下,看看你對它是不是滿意,或者你還想做一些調整?如果想調整的話,就再花一點時間。
如果你已經比較滿意了,就可以欣賞一下你自己設計的遙控器……
現在對遙控器的設計已經完成了,但它還應該好用,就是說,你還要在技術性能上再花一點時間……
為你的遙控器再設置一些你所喜歡和需要的功能,如果你對技術不太在行,我可以提供一些線索:比如說,有電源呢的開啟和關閉,快進和快退,讓畫面停頓或暫停,使畫面更亮或更暗,讓對比度更高或更低,變焦效果(拉近或推遠),聲音調大調小以及靜音等功能。
不用著急,悠閑地把你的遙控器設計到你滿意為止……
現在請你找出一段積極的回憶內容(可以是一個小的場景,就像電影里的一個小的片段)……
找到這一幕以后,就請你來調適你的遙控器的各種功能。每一次都找出一個特定的功能,留意觀察,看看它是否能很好地對畫面進行調控。
不要著急,在你練習使用各種畫面調節功能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根據當事人的情況不同,可以將引導詞發揮的更加具體:“請按下停止鍵,看看發生了什么?按下開始鍵,又發生了什么在畫面進行的過程中,按下暫停鍵,發生了什么?現在把焦距調近一點,發生了什么?”等等)。
請你把積極的影片用定格(或暫停鍵)停止或倒回到最美的一幕再把這一幕或這張圖片處理成常規的尺寸,使之能裝進一個小巧精美的相框。仔細觀察這張畫,在把它掛在你家里最漂亮的一個地方,再次仔細觀察品味它……
接下來請繼續你的試驗,再截取一幕對你來說不太舒服的畫面(如果從0-10評分代表主觀不適感,0代表沒有不適,10代表非常不適,建議:此處畫面帶來的不適感至少應該為4)。
看到這一幕,還是請你用手上的遙控器對它做一點調整,使得畫面不那么流暢清晰,從而也就不那么使你感到難受(比如,快進、降低對比度,使之模糊,靜音)。
請把讓你不太舒服的那一幕再倒回到開始的地方,取出錄像帶,把它放進保險箱或其它不太妨礙你,但你又能拿到的地方。(如果是一個保險箱,就鎖好箱門,使之不會弄丟,直到什么時候你想和我一起來看它們的時候為止。檢查一下你的鎖具是否完好,好好考慮你把鑰匙藏在那里,或者密碼記好了沒有。)
請你再次看一下剛才截取的最美的畫面,仔細觀察一下這張畫,直到你能再次清晰地體驗到這幅畫所帶來的積極情緒為止……
請你把這種良好的情緒保留一會兒,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到這個房間里來……”
安全島技術
人在遭遇了危機事件后,情緒上會有劇烈的波動起伏,通過想象安全島,可以重建內心的安全感,并調節改善情緒。因此,想象的畫面并不重要,想象中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安全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強化這種體驗。具體的引導詞可參考如下話述:
“現在,請你在內心世界里找一找,有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讓你感受到絕對的安全和舒適。他可能存在于你的想象世界里,也可能就在你的附近,無論它在這個世界或者這個宇宙的什么地方……
你可以給這個地方設置一個界限,這里只屬于你一個人,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能進來。如果你覺得孤單,可以帶上友善的、可愛的東西來陪伴你、幫助你、但是,真實的人不能被帶到這里來……
別著急,慢慢考慮,找一找這么個神奇、安全、愜意的地方,直到這個安全島慢慢在自己的內心清晰、明確起來……
或許你看見某個畫面,或許你感覺到了什么,或許你首先只是在想著這么一個地方。
讓它出現,無論出現的是什么,就是它啦……
如果在你尋找安全島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舒服的畫面或者感受,別太大意這些,而是告訴自己,現在你只是想發現好的、愉快的畫面——處理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等到下次再說?,F在,你只是想找一個只有美好的、使你感到舒服的、有利于你恢復心情的地方……
你可以肯定,肯定有一個地方,你只要需要花一點時間、有一點耐心……
有時候,要找一個這樣的安全島還有些困難,因為還缺少一些有用的東西。但你要知道,為找到和裝備你內心的安全島,你可以利用你想的到的器具,比如交通工具、日用工具、各種材料,當然還有魔力、一切有用的東西……(在個別治療時,可以說:“當你到達了自己內心的安全到時,就請告訴我。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向我描述這個地方的樣子;如果你希望我對此一言不發,也沒關系?!保?/span>
當事人描述其內心的活動過程中,治療師應伴隨其左右,通過多次提問而使其想象中的畫面更加清晰起來:你的眼睛所看見的,讓你感到舒服嗎?如果是,就留在那里;如果不是,就變換一下,直到你的眼睛真的覺得很舒服為止……
氣溫是不是很適宜?如果是,那就這樣;如果不是,就調整一下氣溫,直到你真的覺得很舒服為止……
你能不能聞到什么氣味?舒服嗎?如果是,就保留原樣;如果不是,就變換一下,知道你真的覺得很舒服為止……
環顧一下左右,看看這個安全島是否真的讓你感到完全放松、絕對安全、非常愜意。請你用自己的心智檢查一下……
如果有哪里讓你不舒服的話,你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對其作出調整……看看這里是否還需要添加什么東西,才會讓你感覺非常安全和舒適……
把你的小島裝備好了以后,請你仔細體會,你的身體在這樣一個安全的地方,都有哪些感受?你看見了什么?你聽見了什么?你聞見了什么?你的皮膚感覺到了什么?你的肌肉有什么感覺?呼吸怎么樣?腹部感覺怎么樣?
請您盡量仔細地體會現在的感受,這樣你就知道,到這個地方的感受是什么樣的……
如果你在這個小島上感到絕對的安全,就請你用自己的軀體設計一個特殊的姿勢或動作。以后,只要你一擺出這個姿勢或者一做這個動作,它就能幫你在想象中迅速地回到這個地方來,并且讓你感覺到舒服。你可以握拳,或者把手攤開。這個動作可以設計成別人一看就明白的樣子,也可以設計成只有你自己才明白的樣子。
請你帶著這個姿勢或者動作,全身心地體會一下,在這個安全島的感受有多好……
撤掉你的這個動作,回到這個房間里來。
如果有愿意搭檔的朋友或伙伴,你們可以相互幫助,幫助對方構建自己的安全島。你也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父母等可靠的人讀引導語來幫助你構建自己的安全島,也可以將這樣的引導語用錄音機或MP3之類的設備錄制下來,然后放給自己聽。如果你很認真、明確地完成了自己內在安全島的構建,就可以在自己情緒狀況不好的時候加以使用了。比如,當你很傷心、難過、憤怒、焦躁時,可以讓自己進人內在的安全島,從而重新獲得愉悅、平靜的心情。“
4.圖片——負面情緒打包處理技術
對于那些因經歷災難事件有明顯心理痛苦,表現出明顯急性應激反應(如強迫性的閃回、反復體驗創傷情境、睡眠飲食受到嚴重影響等)的個體,可以采用圖片—負性情緒打包處理技術來處理癥狀。研究結果表明,該技術能夠有針對性地處理急性期容易誘發未來發生PTSD的核心癥狀閃回、創傷體驗等癥狀,最大程度地降低被干預者未來PTSD的發生率。
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圖片—負性情緒聯結。各種災難場景往往以圖片的形式出現在被干預者大腦,這些圖片會引起很多情緒反應,如恐懼、緊張、悲傷、內疚等。讓被干預者想象在”負性情緒處理“時表達的各種創傷場景,以圖片的方式進行描述,然后準確體驗每個圖片背后的情緒,逐個將圖片和情緒一一對應聯結。
(2)功能分析、圖片分離。對大腦中的圖片進行功能分析,有些是純負性的刺激,如分離的殘肢、變形的軀體等,保留無益;有些圖片是正性的,可以作為成長資源利用的,建議保留;此外,同一幅圖片,可能既有負性又有正性的部分,此時要進行細致的功能分析,謹慎地切割分離。在功能分析時,不僅要從專業角度來分析其功能是正性還是負性的,而且更應詢問被干預者處理某個畫面的意愿。
(3)圖片—負性情緒打包。通過功能分析,干預者和被干預者找到統一目標:被干預者反復闖入的刺激性的負性圖片,并且這些圖片是被干預者想處理的。接下來,要求被干預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腦中出現頻率最高,最能引起強烈痛苦體驗的刺激畫面上,讓被干預者通過表達或體驗與之相關聯的負性情緒,從而完成負性情緒與圖片的粘合和打包過程。
(4)快速眼動技術。利用快速眼動技術,修通大腦神經通路,阻斷創傷記憶與痛苦情感之間的聯系。
5)溫暖畫面與正性理念的植入。利用自身資源,讓被干預者找到一個替代性的溫暖畫面,該畫面可以帶給他力量。然后,干預者對其進行正性理念的引導、植入,使其對創傷體驗的認識更加積極。之后,干預者對被干預者進行評估,如詢問其感受,觀察面部表情變化等指標,以達到預期效果,結束此次干預。
(6)注意事項。干預過程中,根據被干預者需要,干預者要隨時進行放松與評估。此外,若將整個干預過程進行細化的記錄和檔案保存,可提高干預者的實踐水平、積累經驗,也有利于提高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科學性。
5、催眠術
催眠無論是在急性應激狀態還是PTSD的治療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通過催眠,可以讓求助者快速的放松心身,處理創傷性事件,在催眠狀態下結合認知行為矯正、合理信念植入、情緒宣泄、自我重建等,能快速的戰勝恐懼、閃回等癥狀的困擾,有效克服回避、人際障礙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