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管理時間嗎?
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們無論干什么事情都是磨磨蹭蹭、慢慢吞吞的時,一個個都成了缺乏耐心與方法的急性子。家長們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光靠發火,缺乏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是不行的。
如何讓孩子懂得珍惜和管理時間呢?本次與各位家長們一起分享和探討這個問題。
原因
孩子為什么沒有時間觀念
生活中,常??梢钥吹竭@樣一幕:孩子在畫畫或寫字時,無奈地在紙上亂涂亂畫,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而爸爸媽媽則在一旁不斷地催促,并開始責備孩子。接著,孩子在責罵聲中,畫畫、寫字的速度越來越慢,甚至干脆玩起了紙筆游戲……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原因1:我對這個活動沒有興趣
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并對孩子的興趣點不關注,因而常常讓孩子做一些他沒興趣的事情。時間一長,為了應付父母,孩子就養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
原因2:我不知道什么是浪費時間
有些父母比較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對孩子學習習慣、生活細節的培養。時間是什么、如何珍惜時間等等,孩子并沒有概念。久而久之,自然就養成了浪費時間的壞習慣。
原因3:我不想做,可是我不做,媽媽要打我的,所以我就慢慢做
有些父母比較專制,不尊重孩子,而且教育方式較粗暴,孩子在威脅下,不得不選擇服從。因為孩子是被迫接受,所以往往通過拖延時間來反抗。
測試
測測孩子的時間指數
測試孩子的時間指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第一種方式:時間測試游戲
和孩子做一個時間測試游戲,當喊開始后計時,讓孩子自己計時,如他覺得到1分鐘了就喊停,看看孩子對1分鐘的感覺是否精確。
第二種方式:預估完成時間
讓孩子做一件事情,先讓孩子預估完成的時間,然后給他計時,等他做完之后,看看是否與他預估的時間相仿。
【結果分析】
將測試的結果進行對比,誤差的時間在10%以內,說明孩子對時間的把握度很高,能夠自己支配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依賴大人的指令行事;誤差時間超過20%,說明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很模糊,不清楚自己在規定的時間里能做些什么事情,也不清楚自己做事的效率;誤差時間超過50%,說明孩子根本沒有時間的感覺,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計算時間,更不知道該如何支配,時間指數極低。
沒有時間感的孩子
即使在同樣的黃金時間里學習,我們也會發現有的孩子可以輕輕松松高效利用,而有的孩子一直沒閑著,可到最后卻連作業也沒完成,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大多是因為孩子的時間感覺不夠以及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
時間管理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藝術,不不要以為時間花的越多就一定越好,學好也休息好才是我們的目標。所以,家長不應只是監督孩子學習,更要教孩子在學習中進行時間管理,這樣他們才能學得更好,也更輕松。
為什么花了時間沒收獲
自從生物中被發現以后,人們開始把它和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在黃金時段工作,在低潮階段休息,這樣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
在學習的高潮時,孩子的思維、記憶、想象力等都處于頂峰,這個時候學習肯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在孩子低潮的時候強迫她學習,只會吃力不討好。這么看來時間還真是不一樣的,為什惡魔靜靜花了那么多時間,學習成績總是提不高,就在于她的爸爸媽媽忽視了生物鐘。
孩子學習的黃金時間
很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80%的人在生物鐘上有同樣的規律,他們發現了大腦在一天里不同時間內內的活動程度,以及各時間段適合做什么。知道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利用它來制定孩子的學習時間。
清晨6-7點
因為一夜的睡眠,人已經消除疲勞,這時人的頭腦最清醒,體力也十分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間,可以讓孩子對功課進行復習。
上午8-11點
這段時間人的耐力比較好,可以安排做一些較難功課。另外,此時人的短時記憶效果很好,可以用來進行一些記憶任務,如果想考試前再突擊一下,這時就不失為一個好時段。
下午13-14點
午飯后人總是瞌睡不斷,所以些時最好讓孩子小睡一會兒,半個小時就可以大大提高下午的學習效率。
下午14-18點
這段時間,尤其是15-17點,是人大腦的第二個高潮期,可以用來安排一些比較重要的和困難的學習任務。而且這段時間還特別適合去記憶一些需要長期記憶的知識。
晚上19-22點
這也是學習的黃金期,可以安排孩子完成作業,進行復習和預習。
8招教會孩子善用時間
第1招:用好手表和鬧鐘
孩子做事拖拉,很大原因是因為孩子們總是在做事時忘掉時間。鬧鐘卻從來不會忘記任何事,除非你忘了給他上弦,而且鬧鐘的鈴聲具有一種家長沒有的權威,有時候“鈴一”比家長的“該起床了一”更有效果。還可以把時鐘設定成在白天時每半小時報時,這樣雙休日孩子在家時,也會有點“緊張”氣氛了。
第2招:一心一用
要想讓孩子利用好時間,首先就要讓孩子養成一心一用的好習慣。專心致志的品質其實是可以后天培養的,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從生活入手。比如,穿衣、吃飯、收拾書包、洗衣服等生活上的事情采用限時完成法,需要多長時間,事先和孩子一起設定好,然后督促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保質保量地完成。這樣的計時勞動、計時閱讀、計時講故事等小競賽,會有不錯的效果。
第3招:一心二用
時間的流逝是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利用好零碎的時間,在一心一用的基礎上學會一心二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效率。比如在晨跑或洗澡時聽英語錄音,在盥洗池旁貼一張詞匯表,每天刷牙時熟記一個生詞……
其實,這正是“統籌方法”的運用。當然,這種一心二用一定要在保證不影響“正事”的完成效果的基礎上進行,更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堅持不懈。
第4招:多花5分鐘
5分鐘,一個不起眼的時間,可如果利用好這5分鐘,會讓很多事情變得簡單和高效。比如,每天讓孩子在做完作業后,堅持用5分鐘的時間檢查一下,或者預習一下明天的功課,那就會讓孩子省去很多修改錯誤的時間,而且在第二天的學習中會感覺輕松;讓孩子用5分鐘檢查一下有沒有遺漏東西,這樣就會省掉他回來取東西所花費的時間。
讓孩子養成多花5分鐘整理東西的習慣,把常用的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將重要的學習用品和資料用一個紙箱或抽屜裝好,避免用時東翻西找,浪費時間。當孩子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后,效率自然會有質的提高。
第5招:跟孩子來個約會
守時是當代社會一個十分重要的品質,讓孩子養成言而有信,準確守時的好習慣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孩子看電視或玩電腦時,要事先約定多長時間,約定的時間一到,馬上就要停止;在帶孩子出去玩時,要求他在約定的時間內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如果不能按時,就以取消活動來作為懲罰。經過幾次這樣的約定,孩子自然會形成看著時間辦事的習慣了。
第6招:教孩子說“不”和“請”
“他們非要讓我去打游戲……”,“她們要我一起去買東西……”從眾、合群,幾乎是所有孩子的脾氣,雖然并不情愿,但對別人的請求不會說“不”,讓孩子的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一個詞怎么也想不起來,一道題就是不會做了,孩子卻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雖然自己解決問題的精神可嘉,但學習會求助別人,學會說“請問……”卻是當代社會十分必要的。因為一個人畢竟不能當全能冠軍。
讓孩子面對誘惑學會拒絕,面對超過自己能力的問題時學會求助,是養成高效習慣的必要條件。
第7招:孩子的時間“相對論
自己喜歡的事,1小時相當于1秒鐘:不喜歡的事,1秒鐘相當于1小時。這是對著名的相對論最簡潔的解釋。對于孩子來說,當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一兩個小時也不覺得久,而且做得很好;而當他不情愿地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每過5分鐘就要抬頭看看表,而且做事也是拖拖拉拉耗時間。
相對論是無法改變的,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的興趣,把枯燥無味的學習變得輕松一些。這樣,孩子做事時自然會變得高效起來。
第8招:別跟生物鐘對著干
除了掛在墻上、戴在手上的鐘表,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時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生物鐘。當孩子在午飯后或“開夜車”時昏頭昏腦,家長就不要指責孩子效率不高了,因為沒有人能跟“生物鐘”較勁。當然,生物鐘也是可以利用的:在一天中,讓孩子利用早晨精力最充沛的時間抓緊學習較難的功課,解決較復雜的問題;也可以安排孩子在每天的同一個時間段學習同一科目,久而久之,生物鐘就會記住這個規律,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會形成興奮點,從而使孩子的學習更具效率。
另外,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注意力集中一次最多50分鐘,而孩子年齡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因此我們不能讓孩子連續學習時間過長,否則自然會讓孩子效率下降甚至產生副作用。應該讓孩子每學習30-45分鐘,就休息10-20分鐘。
教孩子用“二八定律”管好時間
時間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80/20定律。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生活中有20%的事情決定了我們80%的成果,所以我們要把時間主要放在這20%的事情上。那么哪些事情才是那20%的事情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事務分類法。
事務分類法
會管理時間的人把他們的事情分為四類——
第1類:重要而緊急的事,比如考試之前的突擊復習。
第2類: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比如每天背英語單詞。
第3類:不重要但是緊急的事,像馬上就要考試了,可是突然發現自己的鉛筆忘帶了,需趕緊去買。
第4類: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比如給課本包封皮。
要先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
哪一類才是屬于那20%的事呢?大多數人都會把時間放在第一類上,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會做第三類事。其實,真正重要的應該是第二類,即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了,難道第一類事情不應該先做嗎?確實,這類事情很重要,但是如果把時間都花在這些事情上,你就會發現自己整天都很累。其實,如果你首先把第二類事情處理好了,那么你就不用疲于應付重要而緊急的事了。如果孩子每天都及時復習,他還需要在考試之前突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