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觀初,徽宗趙佶因太宗時所刻《淳化閣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復拓,兼以原帖標題多誤,有的摹勒失真,詔出墨跡更定匯次,命蔡京書簽及卷首尾題記,重摹勒石鐫刻。帖刻于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遂稱為《大觀帖》,石刻置太清樓下,又稱為《太清樓帖》,或《大觀太清樓帖》。《大觀帖》系據宋內務府所藏墨跡鉤摹,改正《淳化閣帖》不少謬誤,且摹勒謹嚴,鐫刻精工,為世所重,論者認為超過《淳化閣帖》。
《大觀帖》刻成不久,北宋亡,原石下落不詳,或謂金人運載北去。此帖北宋拓本絕少。南宋開禧后有拓本在“榷場”出現,當為金人所拓,后世稱為“榷場本”,其時原石文字已有殘泐。宋拓《大觀帖》十卷全本在明清流傳已鮮,殘本流傳今天亦不多。現今書市所出《大觀帖》多是由分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明王世貞藏本卷二、四、五等三冊、清山東聊城海源閣藏本二、四、六、八、十等殘本(分三冊裝),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第七卷,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第六卷,以及神州國光社出版明王世貞舊藏印本第十卷等,編集一起出版的。
書畫縱橫網編輯整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