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方法的現象學
研究的目的在于產生新知識。
——作者
引 言
從西方哲學的發展的理路來看,西方古代哲學致力于本體論的研究,近代哲學偏重于認識論的探討,而現代西方哲學則把重心放在了方法論上的思考上。
當歷史進入20世紀之后,西方哲學便痛苦地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實證主義,另一種是主觀主義。在這痛苦的選擇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探尋科學新方法的努力,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現象學便是一例。
胡塞爾開創的現象學以布倫塔諾的意向性理論和康德、笛卡爾哲學為主要思想淵源,他試圖通過現象學方法來把哲學建立為一門嚴格的科學。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場現象學運動,形成一種以現象學方法為主要特征的廣泛的哲學思潮,對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胡塞爾指出:“現象學:它標志著一門科學,一種諸科學科之間的聯系;但現象學同時并且首先標志著一種方法和思維態度:特殊的哲學思維態度和特殊的哲學方法。”為此,它以其特有的哲學方法和哲學精神廣泛地影響了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開辟了諸如“現象學心理學”、“現象學解釋學”等領域。
現象學最初的座右銘是:“回到事物本身。”
這個表述有多重含義:一、起初是指返回到作為意識對象的客觀的東西;二、另一種意義是對休謨經驗主義和康德超驗唯心主義的反動。三、其最初曾廣泛起作用的意義是對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反動,因為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拒絕普遍的客觀性觀念。
給予我們的知識的東西是某物的表象,是向我顯現的東西,即現象。
在這個意義上,現象學是關于現象的科學,關于所給予的東西或向我們的知識顯現的東西的科學。
胡塞爾是以兩種方式來理解現象學的,并且其中一種方式會導致另一種:(A)作為一種哲學方法的現象學,和(B)作為一種哲學體系的現象學。
對于作為一種方法的現象學,可用下列方式作出界定:
現象學﹦對意識和給予意識的東西進行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哲學通過這一方法而成為嚴格的科學。
包含在這一方法之中的主要觀念,是防止形而上學的構造。在這個意義上,“回到事物本身”這一格言,意味著與構造的、未成熟的系統化相對立。“回到事物本身”意味著走向給予我的直接材料。
一、現象學的根本:排除假定
胡塞爾以下述方式表達了這一理想:“在形成其第一表象時,現象學必須考慮到根本的懷疑論狀態。它要求最完全地排除假定,并且關于其自身,還要完全地排除決定反思性的洞見。”這里有兩個要素獲得了沒有預先假定的科學:⑴絕對的和理智的自明性;⑵現象學的一般程序,即對自身的反思。
對胡塞爾來說,排除假定是全部哲學的條件,這意味著:
⑴不要把權威當作假定;
⑵不要把文化傳統、科學傳統和科學理論當作假定,也就是說,要擺脫形而上學在內的各種理論,并且不要把它們當作重要的結果;
⑶不要把實證科學的成果當作假定。(實證科學是建立在經驗知識之上的,而經驗知識沒有絕對的確定性。經驗知識只是或然的知識,它有可能在后來被其他經驗知識所排斥,并且這種經驗知識反過來又被新的經驗證據所排斥。)
現象學僅限于描述所給予之物或向我顯現之物,我們不需要任何實證科學的假定,甚至也不需要形而上學。而形而上學和實證科學——都研究事實和因果關系等,它們都傾向于體驗的不確定性。在這個意義上,現象學是一門沒有預先假定的科學。
三、現象學的一種基本方法:現象學還原
為了達到真正的排除假定,現象學家不得不進行一種更為基本的還原。胡塞爾以各種不同的表達式稱乎這種還原,即懸置、本質還原,或超驗還原。現象學還原是胡塞爾建立現象學本體論的一種基本方法。現象學還原包括兩層含義:
首先,現象學還原是一種現象學的“不看”,它反對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拒斥形而上學的思辨,不去使用未經檢驗的哲學認識。胡塞爾的學生凱因斯指出:“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論原則,我覺得可以用下述公式來表達:沒有什么意見可以當作哲學知識來接受,除非它業已表明是根據所觀照的東西并當作'親自’給予的觀察而被切當地建立起來。”也就是說現象學還原是以對傳統哲學思想的批判為前提和基礎的。
其次,現象學還原又是一種現象學的“看”。它主張在“看”與“直觀”中把握到事實本身。現象學還原的目的在于為現象學本體論尋求一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始源和起點,即“阿基米德點”,而只有完全澄清哲學意義的起源之后,才能構建一種嚴密的科學的哲學。為此,胡塞爾指出,哲學認識論的研究“必須排除一切不能從現象學上加以證實的假定”,而依靠“能充分獲得證實的觀點”,這是進行純粹邏輯研究的前提。
總之,現象學還原一方面意味著對非本質性理念的排斥,另一方面則表明向本質性理念的回歸,從而使哲學研究能真正“回到事物本身”。正如奧伊根?芬克所言:“具有決定性的哲學思想是'現象學還原’的自由行動。這個過程的實施使得進行思考的人失去了迄今為止的對世界的信賴,進而贏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即關于起源的領域。”
現象學還原就是把所有東西都還原為它們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表象,并且所有表象都是某種為意識而存在的東西。
1、自然態度和現象學態度
胡塞爾把“自然態度”叫做人類意識的自發態度,這種自發態度的取向是外部世界,并且確認世界的存在。
懸置法的作用是要使這種自然態度失效,從意識中排除這種自然態度,把關于自然態度的態度命題放入括號之中。經過現象學的懸置之后,自然態度中的自然世界就成為意識的純粹材料,成為現象。
胡塞爾把“現象學態度”叫做反思態度,這種反思態度把意識生活、事物被給予意識的各種方法當作它的對象。現象學態度是這種懸置的結果。
即對“自我——我思——所思之物”這種結構的反思。懸置法把這種反思具體化,或使這種反思得以具體實現。
根據自然態度,我不會把“我正在認識對象”當作關注的主題;根據現象學態度,我對“我正在思考對象”這一事實感興趣。對象僅僅在與我的思維活動和我的自發發生關系時才被思考。
現象學的態度就是對“自我——我思——所思之物”的反思。
2、現象學態度包含著幾個現象學還原
首先,排除自然是其方法論手段,它使得關注超驗的純粹意識的成為可能。
其次,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類也被排除。所剩的是純粹的自我和超驗的自我。自我屬于每一種即將到來和將要離去的精神過程,它的“關注點”直接地“通過”每一種活動的“我思”而指向某種客觀事物。
再次,關于上帝的超驗性也屬于現象學還原。
最后,現象學的還原排除所有超驗之物。
四、現象學還原的三個層次:懸置、本質還原,或超驗還原
胡塞爾認為,只有通過現象學還原,才能克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前提,達到現象學賴以建立的絕對存在領域。根據還原程度的不同,現象學還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懸置、本質還原,或超驗還原。
懸置:
“懸置”(epoche):判斷的懸擱、節制。對于胡塞爾來說,懸置是方法,不是結論;不是笛卡爾式的懷疑,也不試圖去懷疑。懸置的正面作用在于它是“回到事物本身”的必要手段和道路。
現象學的懸置只是一種加括號,或者把各種關聯彼此區分開來,把對存在的判斷加以限制。現象學的懸置把存在的事實置入括號之中,只剩下現象即給予意識的東西。
在傳統認識論中,“經驗”一詞的含義就是意識到某物或對某物的意識,從這一意義上看,一切經驗主義在某種程度上都進行了意識還原,這就是說經驗主義者對經驗之外或意識之外的“自在之物”進行“懸置”或“存而不論”,把一切判斷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休謨的懷疑主義就是這種“現象學還原”的典型代表。但是,從現象學的角度看,經驗主義者把經驗僅僅當作對個別之物的經驗,放棄了對真正知識的追求,同時,心理主義者把自然規律和邏輯規律相互混淆,認為邏輯規律可還原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由此,兩者只能走向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基于這種認識,胡塞爾指出僅有“懸置”是不夠的。
本質還原:
本質還原是現象學還原的特殊表現形式,是對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突破。理性主義者認為,直觀只能將個體之物作為自己的對象,而觀念之物或一般之物要通過抽象才能被我們所獲得。胡塞爾則轉變了傳統的思維路線,提出要把經驗直觀的范圍從感性直觀擴大到本質直觀,把經驗對象從個別所與物擴展到本質所與物,尋找一條直達本質領域的通道。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個體對象,不論是現實的還是虛幻的,都不僅僅是一個個體之物、一個此物、一個一次性的東西。通過本質還原,我們把世界提升為本質世界,但是本質還原真的能否回溯到現象的起源上去,仍是不自明的。
當我們感知個別對象時,我們同時具有對其本質的直觀;我們知道這類對象屬于某個種類、某個艾多斯(Eidos,指文化表相)。本質還原是由在個別對象中產生變更所構成的,直到我們看到其中何種東西是不變的時候為止。這種不變的東西就是它的本質或艾多斯。
但是,僅僅通過分析我們關于某物的意識,我們是不可能知道該事物之本質的。本質還原不是關于實在的本質而是關于理念的本質的還原。為此,他進一步走向了超驗還原,探討了存在之為存在的基礎問題。
超驗還原:
認識主體不僅把個別之物存在信念懸置起來,而且把本質的存在信念也懸置起來,由此,通達至純粹的意識體驗之中。通過先驗還原,會留下一個絕對的領域,即所謂的“現象學剩余”,也就是意識活動與意向對象之間不變的意向性關系。胡塞爾認為,先驗自我是意識活動的主體,意向對象是先驗自我通過意識活動存在的對象。如果把純粹意識比作一座燈塔,那么,先驗自我就是光源,燈塔的光芒照及的范圍就是意識對象的領域。在這種意向性關系中,先驗自我就成為確定性的基點和源頭,就成為實在本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